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 405400
摘要:目的:比较单纯西医疗法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 ~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西医疗法,观察组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眩晕视觉评分(VAS)、头晕障碍量表(DHI)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 VAS和DHI 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P < 0.05)。另外,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6.0%(P < 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眩晕症的效果更好,实践性更强,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VAS;DHI;总有效率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会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眩晕症一般表现为前庭病变,比如恶心呕吐、冒冷汗、耳鸣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脑溢血、中风、偏瘫、甚至死亡。为了治疗眩晕症,中、西医均有相应的疗法,但单独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进行中西医结合优化疗法的研究,探讨对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据此,我们进行了比较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的研究,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我院内科于2015年1月 ~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患者50例,并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其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7.8±11.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8±1.02)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55.4±12.9)岁,病程3周-10年,平均病程(5.47±1.26)年。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纳入标准:接收CT、TCD、前庭功能等相关检查以及中西医诊断标准后确诊为眩晕症的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患者;年龄18-85岁。
患者排除标准:患老年痴呆、意识障碍等不能接受调查的患者以及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疗法,口服敏使朗倍他司汀片;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1mg和地塞米松5mg。静脉输送前列地尔液10μg以改善微循环。
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上述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疗法。使用的中药具体药方如下:茯苓10g,车前子10g,夏枯草10g,半夏10g,茯神10g,红花10g,天麻10g,桃仁10g,石决明15g(先煎),炒白术10g,磁石10g(先煎),泽泻15g,合欢度10g。水煎服,每剂200mL,一天一剂。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眩晕视觉评分(VAS):引导患者根据对眩晕情况的自我感觉在纸上画横线,线长10cm,一头为最低分表明无症状,记为0分,另一头为最高分,显示症状最明显,记为10分。头晕障碍量表(DHI):测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力高低,定量分析患者眩晕的程度,得分越高,眩晕症状越显著,受眩晕的影响越深。
疗效评价分为三个类别:显效-眩晕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症状恢复70%以上;有效:眩晕症状有所缓解,症状恢复程度在50%-70%;无效:眩晕症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在总人数中的比例,比重越大表明眩晕症状改善程度越好,治疗越有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c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
2.1 VAS和DHI评分
通过统计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和DHI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疗效观察
经过对眩晕症状的观察和检查发现,观察组中显效19例(76.0%),有效4例(16.0%),无效1例(4.0%),总有效率96.0%(24/25);对照组中显效14例(56.0%),有效5例(20.0%),无效6例(24.0%),总有效率76.0%(19/25),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上将眩晕症分为两类,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等,患者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没有明确转动感。中医上对眩晕症的辩证分为五类:肝阳上亢,风阳上扰型;淤血内阻,脉络闭塞型;肝肾阴虚,风阳翕张型;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型;痰浊中阻,清窍被蒙型。
引发眩晕症的疾病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而因为前庭部位属于人体神经特别复杂的地带,因此也可能由其它因素引起。眩晕症的产生一般会合并其它全身性疾病,因此诊断和治疗上比较棘手。西医治疗眩晕症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而且非常容易复发,以本研究为例,虽然对照组的VAS和DHI评分在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有很大改善,但与观察组的数值相比改变幅度较小。另外,观察组的疗效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说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保桂.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6,9(12):28-29.
[2]邵义泽,王会民,赵文莉.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J].中草药,2014,45(7):982-984.
论文作者:陈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西医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疗法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