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当代价值_民族问题论文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当代价值_民族问题论文

建党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民族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2)04-0025-04

一、建党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指导民族工作不断前进,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党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继承前人,不断创新,对中国不同时代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问题都作出了科学回答,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动了党的民族事业不断发展。

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也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民族工作,认为要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在指导我们党不断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他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各族人民互相合作、友好往来是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引导各民族走社会主义道路。少数民族有自治之权,可以建立自治区域;但少数民族要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尊重民族习惯。毛泽东民族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基本理论有机地统一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它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奠定了党的民族理论基础。

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衡量多民族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把握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科学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中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的性质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课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是社会主义的优势。要使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民族团结的基础。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发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到了新的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江泽民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新变化,在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推进了党的民族工作。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中西部要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的战略,把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他指出,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江泽民的这些基本观点,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初步形成了系统的成熟的体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理论又有了新发展。胡锦涛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4]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始终坚持决不动摇。要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胡锦涛在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继承中有新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

如果说毛泽东民族思想革命性突出,邓小平民族理论改革色彩浓厚,那么,江泽民民族思想体现着发展特征,胡锦涛民族思想洋溢着和谐精神。党的几代领导人民族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代表并引导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新思维,将为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团结与统一、和谐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党9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原理,又充分考虑到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民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是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由于时代的特点和面对的问题不同都有其独特的内容,但他们思想的本质是一样的,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根本原则,积累了丰富经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马克思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方式有自决权、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国内民族问题实际,用邦联制的国家形式解决了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对苏联的民族问题和中国的民族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采纳了李维汉同志在中国不搞邦联制而搞民族区域自治的意见。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既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它体现了中国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复杂的政治实践中实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统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族关系问题最有创造性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以往民族工作经验的正确总结,应当成为中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长期主题。这两个“共同”的提出,不仅仅是针对民族关系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而言,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民族政治民主思想,是为了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和复兴。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新时期民族地区各项建设的战略着眼点是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根本途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始终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真正落实到发展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发展各民族先进文化、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一贯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要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8]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中国周边一些地区更加活跃,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边疆地区进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要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和祖国统一。

三、新世纪加强民族工作的思路与理念

总结党的民族理论创新经验,把握党的民族理论创新规律,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发展,是开创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拥有这样好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做好跨世纪民族工作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政策都有时效性,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民族政策还需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要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工作所处环境的新变化,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和研究民族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武器,谋划和部署民族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检验和评价民族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标准。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避免在有些民族地区不顾实际情况的“唯GDP论”,忽略文化多样性和对环境的保护;既要对少数民族实施特殊对待政策,又要避免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甚至同一少数民族之间所享受待遇差别巨大差别,引发民众对民族政策的误解。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这些问题,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形成民族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形成民族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新举措。

从政治的高度关注民族问题。当前,中国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如果我们不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并给予优惠政策,而任其自生自灭,不但无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还会滋生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坚持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讲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8]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不仅不能“去政治化”,而且要坚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

从“现代化”的视角认识民族问题。党的民族理论已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现代化”对政治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影响。“现代化”进程很容易催生发展不平衡和两极分化现象,甚至诱发某些民族主体意识的强化,如果再加上敌对势力的渗透,中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会面临诸多挑战。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科学的应对。

以国际视野看待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点是国内民族问题,但从未忽视从国际视野考察民族问题。新世纪新阶段,要科学认识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主权维护和让渡问题;要正确处理气候、环境、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背景下的民族国家责任及全球治理问题;要以世界眼光看待当代国际政治热点中的民族主义问题和国内因国际因素而触发的民族主义情绪问题;要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措施的国际宣传和对话工作,准确把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国际影响,正确区分和区别对待那些曲解、误解、蓄意歪曲者甚至攻击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及具体措施的人。

收稿日期:2012-06-06

标签:;  ;  ;  ;  ;  ;  ;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当代价值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