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上的捷径与人本化的管理——对学校管理中一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捷径论文,人本论文,学校管理论文,地上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位朋友说起他们学校管理中的一件事,一开始我还只是把它当作校园趣事来听,然而,仔细一想,其中却关涉到非常深刻的教育理念。事情是这样的。
这是一所校园面积挺大的中学,在教学楼和宿舍区之间有一段100多米长的路,为了校园的绿化,学校在教学楼和宿舍区之间的直线距离上规范设计了一块绿地。由此,同学们每天从宿舍到教室来回都要绕上一段路。一开始,同学们似乎就不太赞成这种规则,大队的人马穿行在绿地中间,就这样,不几天工夫,绿地上就被踏出一条笔直的路来。于是学校马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方面请花工在踏出的路上补种了草皮,一方面制作了四块写有“珍惜他人劳动”、“爱护学校绿地”的标语牌分插在路的两头,借此以情动人,请学子们足下留情,可是效果并不太好,为数不少的同学还是在补种的草皮上又踏出一条新路来。后来,有人建议围上栏杆,而实施的结果也同样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采取了断然措施,一方面通过广播大会,对同学们进行了一番思想品德和校纪校规教育,随后宣布,将对随意践踏绿地的同学给以必要的纪律处分。另一方面又组织部分学生会干部轮流值班守护。这下子,情况大有改观,可是依然有极少数人为了少走那几十步路,居然继续走那笔直的“邪道”。个别被逮着的,还真的受了处分。此后,这条捷径白天总算堵住禁绝了,然而,晚上下夜自修,瞧四下里没人,一些胆大的还是敢在这条捷径上“复习”一下。而且每一年新同学进校,总是重复老同学的“故事”,而学校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申历年的纪律。就这样,天长日久,这块绿地上那条捷径上的草皮就是长不好,仿佛是人的头上被剃去一道头发,很是扎眼。面对这样的现实,在学校的办公会上,有人提议:修来补去,既费人力财力,也有碍校园观瞻,干脆在那条捷径上修筑一条路来,同时废弃原来的那条大路,此后,同学们欢欢喜喜地走在这条他们想走而又不敢走的捷径上,校园里面太太平平,捷径两旁芳草茵茵。
从这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斗争史”中,我们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如何去看待绿地上的那条捷径呢?我们能够简单地抱怨、指责、批评学生不珍惜他人的劳动、不爱护公共财物、不遵守校规校纪吗?显然,捷径的出现,并不是什么恶意践踏和故意破坏。试问,修路的目的是什么?大概就在于让人通行时感到便利快捷吧。自然而然,人是主体,路是客体,路只应服从于人,服务于人,而不能让人服从于路,服务于路。试想,如果那条路不能给人带来便利快捷,那么这路岂不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岂不是同时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学生们不愿走那条既不便利又不快捷的路,而去寻找他们自己认可的一条省时省力的捷径,那是自然而且是情理之中的事,大可不必兴师动众,严责深究。请再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学生没有践踏其他地方的绿地,而只是从他们认为最便捷的地方才踏出一条路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不愿走学校为他们设计修建的那条大路,而乐于“前赴后继”地走他们自己看准的这条捷径呢?为什么从情感和纪律两手都抓了,而且在两手都很硬的控管下,而绿地管理最终还是归于失败呢?看来,着实该进行一番深刻反思的,首先不是那些学生,而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是他们自身在管理理念中存在着诸多思想障碍,这才加大了其间的一系列“摩擦”。
我们的领导和教师总是是习惯于修好了路让你去走,作为学生,似乎你就只能走我修出的路。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我们从来就认为,路是不会有错的,只有人走错了路;我们从来就认为,走我修的路就是守纪,否则,就是违规;我们从来就认为,这路就是一种铁打的规定,就是一种钢铸的纪律,你只有遵守的义务,而没有修改的权利。因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总是维护着这路的严肃和权威。至于这路修得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正确,那是根本不予考虑或者很少去考虑的。事实上,那条原有的路根本就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加以考虑,去进行设计、修筑,而只是体现着学校管理者和设计者的主观意志,自然就难以被学生们所认同和接受了。学生在绿地上“造路”不止,那就是外化在行动上的一种无言的抵触和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抗,就是一种对原来那条路合理性的大胆的怀疑和本能的否定。当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学生们的愿望要求发生“摩擦和碰撞”的时候,我们又过分地迷信了思想工作和纪律约束的威力,以为会“毕其功于一役”,尽管在严厉的责罚下,走的人少了,白天没有人走了,可是,绿地管理的这些阶段性成果却无法保持,更难以巩固。事实表明,当我们的制度、规章本身就存在问题时,纪律的规范、约束、管教、控制都是难以见效的,至少是难以彻底奏效的。
如何看待绿地上的这条捷径,其实,不仅仅涉及这条捷径本身的是是非非,它还涉及到学校工作中的管理理念问题,这就是以什么为本。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口头上大力推崇以人为本的人本化教育理念,可是,一到实际工作中,这些理念就走样变形了,就难以落到实处了。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这种管理就明显地缺少人本化的色彩,我们能够看见的则是几分专断。因为路的设计修筑代表领导、教师的意志,而这意志总被视为是正确无误的,你学生便只有服从而没有商量的份;这路既已修成,那就不可更改了,你学生就只有循规蹈矩而没有讨价还价的份儿。教育者的意志统领了所有,物质的东西左右了一切,惟独可以忽视的是学生的愿望、意志和要求。这样的管理,我们能说学生是主人吗?我们能说学生已充分享受到表达个人愿望、意志和要求的自由了吗?在教师中心,物质至上的教育时空中,我们的学生渐渐沦为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中的奴隶,在众多未必合理却又不得不遵从的规章制度下,我们的学生就难免渐渐失去求新求异的锐气,而成为一块磨平了棱角的卵石。
人本化的管理,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装点门面的饰物,它应该体现在学校管理的一举一动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言一行中,它重视人的价值,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人格尊严,它倡导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无视人的自身存在,一切以我为中心,一切按教育者的意志来定夺是非标准,这样的管理都是与人本化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不要纪律制度,不要统一意志,问题是在制定纪律制度和形成统一意志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理解作为主体的人,即广大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最后还是作出了让步,事情的结局按说也称得上皆大欢喜。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让步似乎还带着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无奈和勉强,似乎还不是真正意识到自身管理中的弊端,出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校园的人本精神,从而所作出的积极选择与改进。于是乎,也许这有形的路,已不是什么问题,但还会有许多无形的“路”存在着,比如说:这个规定只准老老实实去遵守,这件事情只许用这种方式去处理,这道习题只可用这种方法去解答,这篇作文只能用这种体载去写作……否则,就越界违规,就警告惩处,如此,可以断言,人本化管理的春风则依然不能算是吹进了校园。在学校管理中倘若能够切实遵循人本化管理的教育理念,则不仅可以收到治标之功,而且可以带来治本之效。
面对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东西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否定,敢于在前人没有涉足的绿地上踏出一条捷径来,想来不必等于离经叛道,用不着大惊小怪,更不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以“大刑”来“伺候”,相反,对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统统视为天条,一概奉若神明,永远只敢走在别人设计修筑好的路上,而绝不敢越雷池半步,固化了求异思维,失落了批判精神,泯灭了创造天性,这或许倒是教育真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