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四川成都 611730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方法:以本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优化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手段,且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手段与药物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腰酸背痛、失眠、排尿困难、穿刺点出血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关键词:优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病死率极高,临床上常采取疏通体内梗死血管,再灌注治疗,恢复心肌功能,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但采取再灌注治疗手段仅能在医院科室实施,由主治医师完成,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且时间紧迫,除主治医师治疗外,出诊人员的急诊护理逐渐成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的环节,为探讨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特将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4年3月心肌梗死患者共100例,以上患者均经心电图与血清学检查确诊,且患者知情同意,依从性良好,意识清楚。同时排除近期胸部手术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有精神病史者等。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4.5)岁。平均病程(14±3)周;实验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6.6).平均病程(15±1)周。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化急诊护理。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5)。
1.2方法
以本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手段与药物辅助治疗,如再灌注疗法、止痛镇静、调整血容量、给予硝酸甘油药物等。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手段,包括术前准备、患处清洁、吸氧、测量相关指标等,实验组在传统护理手段的基础上实施改良急诊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优化出诊:急诊科室见到呼叫求救后,5min内必须出诊,时刻与求救现场人员保持联系,冷静指导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早期的现场急救,如心肺复苏、吸氧、缓和患者情绪等。(2)优化现场急救: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采取必要的心肺复苏、面罩吸氧、输液等措施,并对患者的病情做初步诊断,联系医院提前准备急救机械与提前预约病房,安抚好患者情绪,将患者搬运至救护车内,保证患者吸氧正常,转运过程动作轻、稳、柔且速度要快等。(3)优化车内护理手段:转运至救护车内,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连接车内呼吸机,保持输液状态,并实行心电监测,时刻观察患者的呼吸与心率。(4)优化入院后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于抢救室静卧,采血检测血常规,并做心电图检查,携带检测仪、除颤器、吸氧面罩以及记录好的患者情况与急诊科医生完成病情交接等。
1.3检测指标
记录患者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医疗费用等一般情况。抢救后对患者腰酸背痛、失眠、排尿困难、穿刺点出血等方面的并发症进行诊断与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比较
实验组患者急诊时间为42.47±14.21,住院时间为11.32±1.32,卧床时间为3.14±0.77,医疗费用为5321.17±741.25;对照组患者急诊时间为56.84±15.32,住院时间为16.72±2.69,卧床时间为6.84±1.24,医疗费用为6934.44±883.97。实验组患者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或者持续性缺氧导致的心肌缺氧坏死,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与休克等,常由血清学检查与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且迅速,病情严重,稍有抢救不当或不及时,即可造成不可逆的全身脏器缺氧性损伤,甚至猝死[2]。有学者报道[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h以内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超过6h,将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器质性损伤,而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均在并发后1h因抢救不及时而猝死。传统的急救护理以医生为中心,对抢救的准备浪费大量的时间,且单纯的依靠医嘱进行医疗活动,没有系统的急救护理概念与体系,导致护理人员缺乏相关意识,严重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优化护理措施,建立自己的护理体系,可以在急救前后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争分夺秒,充分的利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段,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生命,与临床医师的治疗相辅相成,为证明优化急救护理的急救效果,将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腰酸背痛、失眠、排尿困难、穿刺点出血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化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的早期诊断与救治,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的节约抢救与准备时间,缩短患者病程,节省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为患者节约宝贵的时间与金钱,最大限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4],因此,本研究证明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显著,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冯燕,陈水红,程海峰等.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建立多学科协作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12):1404-1406.
[2]陈建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易疏忽环节及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3):191-192.
[3]甘小燕,区细芬,陆伟芬.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81-2483.
[4]王倩.循证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95-496.
论文作者:罗锦燕,张利,王永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实验组论文; 急诊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