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产业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出路论文,传统产业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目前的高科技产业,按其中分类,主要指电力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业,以台湾出口货物标准分类,主要指电子、电机及电器,也就是以资讯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台湾除了半导体产业外,根据台湾“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的资料,截至1999年底为止,台湾有14项电脑产品的产值居世界第一,包括笔记型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电源供应器、光碟机、机壳、扫描器、绘图卡、键盘、滑鼠、网络卡、集线器、数据机等产品。而所谓传统产业,台湾“工业局”将传统、基础及技术密集三种工业分类中的前两项归为传统产业。又将制造业分为22类,其中18项视为传统产业,包括化学材料、化学制品、石油及煤制品、橡胶制品、塑胶制品、基本金属、金属制品、食品、烟草、纺织、成衣及服饰、皮革毛衣、木竹制品、家具及其装设品、纸浆及纸制品、印刷、非金属矿物以及其他18项。依据上述18项传统制造业的总产值,1999年为1275亿美元,占制造业比重为54.75%;工厂家数6.6万家,占66.54%;受雇员工人数为151万人,占62.85%;出口值为500亿美元,占41.4%。可见,传统产业在台湾经济中,现在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台湾这两类制造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台湾《工商时报》称之谓高科技产业一枝独秀,传统产业日薄西山。台湾当局最近推出振兴传统产业的方案。今后传统产业何去何从,已成为台湾朝野争论的一大议题。本文着重分析台湾传统产业所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以及其出路问题。
一
从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20年时间里,台湾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它不仅是工业的主要支柱,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但自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传统产业逐渐进入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困境越来越大,至90年代末,可以说已成为夕阳产业,处于日薄西山的境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股市行情是企业经济景气的晴雨表。从1995年至1999年,在股市资金方面,电子类股市值占股票上市总市值的比率,1995年时仅占15.6%,1999年提高到51.4%,相对的传统产业股市值在同时期则自50.6%降至28.8%,金融股亦自33.8%降为19.8%。这些比率的上升与下降不完全是因为电子类股票发行的面值上升;也不是传统产业发行的股票总面值的下降,而是因为传统产业的股票市价降低到其面值以下。传统产业自然不可能从社会筹集资金来营运,加上台湾当局对股市的护盘,买的也是高科技股,于传统产业股价回跌无补,使传统产业营运在资金筹措上形成恶性循环,反映了传统产业整体上长期处于不景气之中。
从实例来说,近期中福、福益两家纺织业公司,分别关闭旗下一部分纺织厂,不是转业就是外移。台北近郊的六堵工业区,原来雇用员工高潮时达5万~6万人,现在只有3000人,类似六堵工业区的情形,在过去几个月来,迅速在全台湾各地区上演(注:台湾《工商时报》2000年10月9日。)。
第二,传统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它们纷纷向海外的祖国大陆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转移,留在台湾的母厂正处于枯萎甚至面临关厂的状态。
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从1991年至1998年,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资料,投资总金额为130.86亿美元,其中,属传统产业者为95.93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3.00%;属高科技产业(包括电力电子业和精密器械业)为35.33亿美元,占总投资只有27.00%。可见,台湾中小企业向祖国大陆投资主要是劳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说明这一部分产业在台湾营运状况并不如意。具体统计见表1。
表1
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单位:千美元
年份 投资总额 高科技制造业
传统产业
电力电子业
精密器械
食品饮料
塑胶制品
基本金属
其他
1991 174158
31568 3982 19308 22485 9319 87496
1992 246992
34555 18015 46415 44961 10664 92382
1993 3168411 445008 286492 324555 375920
256501 1479935
1994 962209
157011 44162 145846 73302 90328 451560
1995 1092713 214796 29454 117447 62736 116805 551475
1996 1229241 276862 39898 121702 63645 128123 599011
1997 4334313 875044 247249 333073 349116
395967 2133864
1998 2034621 758975 74617 70045 64184 126849 939951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统计处:《台湾地区经济统计年报1999年》第168页。
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1999年8月统计资料显示,从1986年至1998年,台湾制造业歇业家数为72117家,资本额为3024.3亿元新台币,平均每个企业资本额为419.36万元新台币(详见表2)。可见这些歇业的企业,大多属于劳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主要是属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
表2
1986年至1998年台湾制造业歇业家数和资本源
资本额(百万新台币)
年份
歇业家数资本额平均每家
资本额
合计72117 3024304.19
1986 6637 134072.02
1987 5441 112112.06
1988 4982 212644.27
1989 5454 187913.45
1990 6772 296484.38
1991 4431 210554.75
1992 7373 236593.20
1993 4736 266875.64
1994 4802
158213.30
1995 5415
373726.90
1996 5126
202173.94
1997 5349
309415.78
1998 5599
323575.78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编《经济统计年报1999》第106、108页。
依据台湾“经济部”1995年9月修正公布之“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制造业之实收资本额在6000万新台币以下或经常雇用员工人数未满200人以下者,均属中小企业。而表2统计平均每家只有400余万元新台币,属小企业。不过,随着中小企业认定资本额的提高,从80年代中期至1998年,表2所列歇业制造业的平均资本额,从总趋势看也在增大,从1986年的202万元新台币增至1998年的578万新台币。
当然,台湾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每年都有歇业者,也有新增加者。我们这里例举歇业,只说明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随着经营环境的恶化所出现的歇业,有的在本岛歇业,有的可能是转移至海外投资。陈水扁上台几个月来,台湾投资环境更加恶化,不仅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向海外转移,甚至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也形成对祖国大陆转移的热潮。
第三,从近几年台湾集团企业中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升降中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的经营不如高科技产业。台湾中华征信所编的《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1998-1999年版中,对集团企业核心公司统计,从1985-1986年度至1998-1999年度,制造业中属传统产业的核心公司(包括纺织、塑胶及化学、食品、化妆用品、合板及木材、金属制品、交通工具、纸及纸制品,水泥及其制品,机械及制革)仍维持68家,而属高科技产业的电子器材(包括电子电器、电机器材、资讯产品制造、电线电缆制造)从8家增加到19家。而高科技集团企业的分子企业,则增加得更多,详见表3。
表3
1996、1998年集团企业制造业各分子企业行业分配表 单位:家,%
1996年
1998年 1998年比1996年增长
食品业 65 93
43.08
纺织业 80 822.50
塑胶及化学业
71 91
28.17
传金属制品业 43 55
27.91
统机械业 21 20
-4.76
产交通工具及零件业
30 37
23.33
业水泥及其制造业 26 287.69
皮革及其制品业 3 4
33.33
制鞋业 11 8 -27.27
其他制造业 42 53
26.19
合计 392471
20.15
高电子电器业 60 80
33.33
科电机器材业 14 23
64.29
技资讯产品制造业 27 36
33.33
产电线电缆制造业 12 138.33
业 合计
113 152
34.51
资料来源:台湾中华征信所编《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1998-1999年》,第70页。
从表3可以看出,传统产业中食品业这种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制造业发展较快,而其他行业多呈停滞甚至有所减少,而高科技产品中前三行业企业数的增加,则超过传统产业企业数的平均增加数,这也说明高科技产业的经营环境比传统产业好得多。
二
台湾传统产业制造业由盛转衰,成为“夕阳工业”,有其内外在的原因。
从外部原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台湾自80年代中期以后,对于劳力密集型制造业来说,投资环境急剧恶化。从薪资方面看,台湾制造业员工平均月薪资,以1975年为100,1980年则为235,1985年为371,1990年为643,1996年为985,1999年为1101。从1975年至1999年的24年间,制造业员工平均月薪资增加10倍有余。而每周工时,1975年为55小时,1985年缩短为51小时,1990年为50小时,1999年为45小时(注:台湾《统计手册》1995年,《自由中国之工业》2000年5月号。)。1999年比1975年每周平均工时缩短18.2%。如果按“立法院”通过的劳工法第30条修正案,2001年每周42工时计算,则2001年比1975年缩短工时达23.64%。一方面是月平均薪资增加10倍有余,另方面是缩短18.2%工时,使制造业产品的劳动成本大大增加。至于环保意识提高使制造业企业环保投资大大增加,土地价格飚涨使投资成本增加等等,已有大量文章谈过了,这里不必赘述。
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劳力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很快,并出口到国际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其便宜的劳动力优势,给台湾劳力密集产业增加了竞争压力。这是台湾传统产业海外经济环境的恶化。岛内外经营环境恶化,是台湾传统产业制造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台湾当局对台湾制造业的扶植政策,从传统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
首先是《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代替《奖励投资条例》。《奖励投资条例》制定于1960年,其间经过15次修正。在税捐减免方面:(1)五年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2)新增设备或劳务4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投资天然资源探勘、开发或加工,或投资经“政府”专案认定之农工原料的生产或加工,适应以上免征奖励;(3)营利事业所得税及附加捐总额不得超过所得额的25%,重化工业不得超过20%;(4)个人或营利事业原始认股或应募创业投资事业,因创立或扩充而发行之记名股票,得以其取得该股票之价款20%限度内,抵减当年度应纳综合所得税额或营利事业所得税额;(5)因合并而发生之所得税、印花税及契税一律免征。(6)此外,还将公有土地编列为工业用地,供投资者购买兴办企业;还规定“公营”事业配合投资者兴办民营制造业。自1990年12月29日公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以后,《奖励投资条例》自动失效。原来兴办传统产业的这些优惠也就不存在了。
按照《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之规定,租税减免的范围和对象,被限定在(1)专供研究发展、实验或品质检验用之仪器设备;(2)基于调整结构、改善经营规模及生产方法的机器设备;(3)投资于自动化生产设备或技术;(4)购置防治污染设备或技术;(5)投资于研究与发展、人才培训及建立国际品牌形象之支出;(6)投资于资源贫瘠或发展迟缓地区达到一定资本额或增雇一定人数员工者;(7)创造与发明用于岛内者,其所得之收入,免予计入综合所得税额课税等。“行政院”还设立开发基金并由“政府”捐助成立技术辅导单位,提供技术辅导,设立工业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到,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对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从传统产业转向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原有的传统产业投资的优惠政策不再存在。这也是传统产业衰落的一个外部原因。
其次,台湾当局动用四大基金(邮政寿险基金、军公教退抚基金、劳保基金和劳工退休基金)介入股市护盘,实行的是一种扶强不扶弱政策,为保证这些社会各阶层的“血汗钱”不亏损,总是认购那些绩优能增值的股票。而在股市中,现在强势股大多是高科技股。因此,“四大基金”认购的大多是高科技股。虽然“四大基金”投入股市,可以对股价总指数有正面的影响,但不一定能使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的股价上升。
第三,台湾当局在技术协助方面,也是偏向未来高科技产业。台湾“经济部”每年列有100多亿元新台币的科技专案计划,委托工研院、资策会等单位进行研发,再将研发成果移转民间企业。以1998年为例,137亿元新台币的专案经费中,从事电子与资讯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占40%、自动化与机械的研发占23%、民生与化工产品占22%、共通性计划及业界科专占15%。因此,真正用于传统产业产品的研发经费只有30亿元新台币。
从传统产业内部因素来分析,传统产业自身缺乏技术升级的能力和动力。
早在80年代中期,台湾传统产业就已出现经营困难的兆头,产品在国际市场渐渐失去竞争力,加以90年代中期亚洲金融风暴及"9·21"震灾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一蹶不振,以内销为主的传统产业遭受严重冲击。尤其是银行企业在过去资产价格高涨时期,利用灵活的金融工具与股票操作,创造假繁荣景象,亚洲金融风暴后全面引爆。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制造业在虚假繁荣下,没有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准,劳动生产力提高不够快,不能很快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品牌。在90年代的10年中,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力,劳力密集产业只提高29%,重化工业只提高60%,而技术密集产业则提高104%。这就使传统产业在台湾内部逐渐失去比较利益。
任何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各时期的投资环境状况,不断改善自身的生产条件,来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创新能力。台湾在80年代以后,投资环境急剧恶化,工资不断上涨引起劳动成本增加;土地价格飚涨和环保要求提高,使企业投资于生产资料的成本提高。这些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只有利用《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中关于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培训的投资优惠政策,增加研发的投入和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才能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抵销投资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成本提高因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当局的优惠政策而获得优惠待遇。可惜台湾传统产业没有从这方面大力投入,其处境自然就愈来愈困难了。
三
为扶植长期低迷不振的传统产业,台湾“行政院”在今年6月份推出八项措施。这八项措施包括:一、引导中长期资金挹注传统产业。“四大基金”至少300亿元新台币投资于资产重置型基金。二、提供300亿元优惠贷款于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贷款利率比中小企业基本放款利率减2个百分点。三、税赋奖励及配合机制。四、鼓励失业者投入传统产业。五、优先提供外劳予传统产业使用。六、审慎研议基本工资之调整。七、加强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八、推动加工出口区转型。这八项措施中,除了第八条实际上不是改造传统产业本身,而是转型问题外,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辅助,即(1)资金挹注;(2)税赋问题;(3)劳动力供给和薪资问题;(4)新技术开发问题。
资金挹注传统产业问题。这方面包括两项,一是引导保险公司资金、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邮政储金、劳工退休基金和劳工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至少300亿元新台币(下同),为传统产业上市公司股市护盘。二是为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优惠贷款300亿元,贷款利率比中小企业放款利率低2个百分点。第一项的300亿元股市护盘,只是解决传统产业在股市不景气的现象,而且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例如今年9月初“四大基金”护盘就投放1500亿元,300亿元只占20%而已,大部分还是投放在高科技产业的股市,而且这种措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第二项低利贷款300亿元用于技术升级,倒是要解决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根本问题。但是,现在传统产业的产值仍占台湾制造业中的大半,全面搞技术升级所需的资本投入量,300亿元只是杯水车薪。此外,台湾传统产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要搞技术升级,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设备,不仅需要足够的研发经费,还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两者缺一不可。而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两者都存在困难。实际上,一个企业要不断技术升级,研发新产品达到国际品牌,企业需要一定的规模,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中小企业达不到这个规模,无力技术升级只能依附于大中型企业。
关于劳动力的供求和薪资问题。在90年代的10年期间,技术密集产业就业增加16万人,而传统产业的劳力密集产业减少45万人,重化工业增加9万人,净减少36万人。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转移海外原因,又有因景气不佳而缩小规模甚至关厂。不过,如果单纯用扩充劳动力供给的办法,并不能解决传统产业的困境。至于基本工资的调整和检讨,按照扶植传统产业和增加外劳给传统产业的角度分析,其本意应是降低基本工资甚至取消基本工资的规定。所谓“基本工资”就是最低工资。在台湾本地劳工的现有工资水平都超过最低工资标准。降低最低工资标准或取消最低工资标准,就为企业降低外劳的工资解除其法律限制。但是,这并不是解决传统产业困境的根本出路。因为外劳工资的降低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按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原理,外劳基本生活的水准,因为是在劳动所在地生活,其基本生活水准只能是以劳动所在地的基本生活水准来衡量,与当地劳工同工不同酬相差太大,就有可能维持不了当地的基本生活水准,从而产生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关于加强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问题。当局计划运用科技计划,每年投入经费4.5亿元,补助传统业者进行共通性技术研发计划,以提高传统产业开发新技术之意愿,责成育成中心及研究中心等机构加强协助传统产业研究及转型,预计每年至少投入3亿元,协助传统产业300家厂商进驻开放实验室及育成中心。
这是使台湾传统产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不过,台湾传统产业制造业大部分属中小企业。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编的《经济统计年报1999年》资料,台湾制造业1998年属中小企业者达145281家,占该年制造业总家数148990家的97.51%。而这些中小企业大部分属劳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在技术升级的研发方面,既缺乏资金又缺乏人才。台湾有关当局在扶植传统产业的措施中,第一要拿出300亿元贷给传统产业企业作为研发经费,第二是拿出4.5亿元补助传统业者进行共通性技术研发经费,第三每年投入3亿元协助传统产业300家厂商进驻实验室和育成中心搞技术开发。这些都有益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最关键的还是这些传统业者对技术研发是否有意愿。因为技术开发即使有人才和资金,还有一个高新技术开发风险较大和市场失灵问题。也就是说,搞高新技术开发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而浪费资金;即使开发成功,产品一投入市场,其技术就很容易为别人所运用而不能独家得益。况且,当局每年协助300厂家进实验室和育成中心开发,按中小企业数计算也得400年以上才能轮一遍。正因为技术升级的开发存在许多困难,许多中小企业者采取转移海外寻找适合的投资场所的办法,来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
总之,台湾目前广大中小企业传统产业的困境,其出路只能是技术升级。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制造业中都存在新兴制造业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产业并存的局面。像美国这样科技世界一流的国家,传统产业之所以能生存,在于其能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于整个生产过程和管理。台湾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体,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并存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传统产业能够生存,就必须使高科技产业的科技成果能回馈到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产设备和管理自动化和现代化。这样才能使传统产业走出困境。目前台湾现状是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互相脱节,而不能互相促进。台湾当局如果要真正解决传统业的困境,应该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问题,的确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一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传统产业者的开发意愿和努力程度,台湾当局有关部门只能起辅助作用而已。
标签:台湾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传统制造业论文; 台企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产品研发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