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举世瞩目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实际上是一场全面提高人的现代科技素质的竞争。因此,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强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与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就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实施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等问题作些初步探索。
1
从人的素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的角色度来分析素质的结构,一个健全人的素质大体上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生理层面,即人的自然生理素质;二是心理层面,即人的心理素质;三是社会文化层面,即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是构成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对科学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应用技术实际知识、设计与计算、实验操作、交流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和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谓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理论、科学品质、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际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教育。
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与技术素质教育的集合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告诉我们:科学与技术日益在踢破自己的门栏而相互靠近,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边界愈来愈模糊,从而也使得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内容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以提高他们技术素质为内容的技术素质教育之间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不清了。因而,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既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又要懂得“怎样做”。它的意义就在于把中小学生自身的科技素质结构的完善和提高作为教育的目的,标志着人类社会将出现一次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将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育价值观,重构一个独特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具体目的是:1.帮助学生了解科技的意义、起源、发展以及在人类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对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冲击。2.帮助学生从对土质、种植、材料、工具、机器等工农业技术资源的了解、操作和运用中,启发他们的心智和发展适应科技社会的生活能力。3.帮助学生发展能够有效应付未来科技发展与变化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克服未来科技发展带给社会或个人的冲击。
科技素质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狭义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全体中小学生施以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基本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并掌握现代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基础原理以及相应的各种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广义的科技素质教育是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基础上给予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学技术性教育和培养能够掌握适应现代特定生产劳动岗位需要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人才的科技性教育。科技素质教育的终身化和终身素质教育的科技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2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支撑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教育的竞争。科技需要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级各类人才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那么具有高度科技素质的“人”,则是科学技术得以发挥威力的主体角色。不言而明,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造就人类这一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科技生产力转化的基本因素和基本保证。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进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财富,将愈来愈表现为人通过科技性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支配。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人们必须具有科技意识和创造精神,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科技的进步。教育事业担负着为90年代和下个世纪初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艰巨任务。一个国家智力迅速物化的能力从何而来?我们说,这不是靠少量科技精英能实现的,这一力量的基点就在于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于全体国民科技素质教育的优质化和普及化,舍此,科学、技术只能停留在“象牙塔”式的实验室里供人鉴赏。因此,必须使广大青少年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一定的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教育。应该说,中小学开展科技素质教育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对教育客观要求的反映。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小学普通教育中实行综合科技素质教育的问题,他们采取的既加强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加强现代科技素质教育的措施和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不实施包括科技素质教育在内的综合教育,是不可能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矛盾。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教育可以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以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这种分工所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多方面地运用他们的全面发展了的才能。”这一段话既讲的是全面发展教育,也讲到了人的素质教育。只有把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只有把全面发展教育与包括科技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由此看来,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乃是全面发展教育进一步的具体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由之路。
(三)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要
现代社会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由“一般社会生产力”向直接社会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科技素质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知识生产力或信息生产力时代,由于机器生产力发展为知识生产力,科技就不再是生产力中传统意义上的重要因素,而是具有特殊地位,起着先导作用,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科技素质教育的发展,科技素质成为促进科技、生产发展的杠杆。就科学技术由“一般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社会生产力而言,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在于:通过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使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即实现与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相结合而内化为“活劳动生产力”,然后,再通过这些科学技术的利用和推广,将来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相结合,转化成为“物化的知识力量”,最终成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二是科技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比重增大;三是生产劳动智力化趋势逐渐明显,使得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的步伐越来越快。这样,必然对劳动者科技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多层次的要求,不但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理论队伍,还要求一大批能把科学理论“物化”到生产要素上去的科技人员,以及科学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应该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出来的。科技知识不会自发地流进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只有通过科技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因此,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科技应用的重要条件;而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必然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功能将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
明确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和意义,并非是它的真正目的,而它的真正目的还在于怎样有效地去实施。到底如何实施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笔者以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变革思想:增强教育的科技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文化基础课考试成绩与教学质量等同起来,不注意或不大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尤其是理科)中,虽然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存在着重理论、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重分数、轻应用的现象。工作中只面向升学、面向高考,这种局面如果没有一个大的改观,就很难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无法适应新技术革命之挑战。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尽快从脱离实际的旧教育观念中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转轨,把升学教育转变为全民的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四大上曾提出:“为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教育系统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小学教育也应考虑如何增强教育的科技观念。现在不少搞基础教育的人对新科技革命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缺乏现代大教育意识,教育主动地为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服务不够,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也不够,使许多新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形不成规模效益。教育改革常常就教育论教育,关起门来办教育;在发展战略研究上,缺乏一种宏观的开阔的视野。从现实看,我国潜在的科学知识、科研成果,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社会直接生产力的效率太低,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科技推广的载体,即缺少具有文化科学素质的劳动大军。科技推广网破、线断、空位、脱节、中阻的局面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科技的进村入户。因此,必须在中小学加强科技素质教育,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使他们从小热爱科技,掌握科技。
(二)改革课程:增强中小学课程的科技性
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尽快建立以社会的需要、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世界已逐步形成了重视科技教育的趋势,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意观察其他国家的科技教育动向,以便从中借鉴经验,调整本国的有关科技教育课程。而我国中小学在科技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小学阶段在基本的生产劳动、科技与家庭、科技与社会和科技与世界等方面的教育显得薄弱。初高中阶段虽然在工农业生产,服务性行业及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科技知识方面有所涉猎,但是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化生产的一般工艺的操作上尚嫌薄弱。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分为九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理论、军事科学和行为科学),每个部门又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因此,培养社会生产和生活适应能力强,综合技术能力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从大教育观和大课程论的角度出发,对基础性学科和辅助性学科进行调整,把通俗的高科技知识、方法引入各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小学学科基础课,有目的地进行渗透;或者在中小学开设科技课,根据不同年级,有计划地进行基本科技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一般工艺,掌握现代生产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生活方面所必需的基本科技。例如,小学阶段可以开设科技启蒙课,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角度出发,使他们树立劳动生产乐趣、生活创造美感、科技带来文明生产创造财富等观念。在课程内容上将科技与家庭、社会和世界等方面的知识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从小养成科技志趣,启发他们追求科技的热情。中学阶段既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迁移性,以使他们在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都能达到做为一个现代公民所需要的标准。这一阶段尽可能让学生认识、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资料、各种通用机械及常用工具的使用,介绍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讲授电子计算机原理、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可以积极开设各种选修课和微型课程或专题讲座,吸取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就,从科学、技术的前沿出发,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起点。要制定不同年级和阶段的培养目标,区分层次与重点,使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在纵的方面形成由浅入深的系统知识结构。
(三)积极实践:增强学生的科技素质
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已经远远超出课堂教育的范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参加各项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和实际生活的科技活动,这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适应新科技革命的素质。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我们要围绕第一课堂教学进行。这是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根本点。中小学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学科竞赛、专题辩论会、文学竞赛、笔会或百科知识智力竞赛、抢答赛等科技活动;使学科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深化和提高,促进课堂教学。同时又能及时发现和培养各学科尖子人才,促进中小学科技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
其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中小学可以举办各种科普讲座、科技报告会及训练班,看高科技电视录像教学片,指导订阅高科技科普读物;组织参观访问科研机构、有关生产部门、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等;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进行各种观测、考察、制作标本、撰写科技小论文及调查报告;组织各种科技夏令营、科技竞赛活动;在团队、班级活动中也可以联系新科技革命内容,把新科技革命的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之中,增强校园文化的时代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
再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展中小学科技活动,要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使他们所学的东西和开展的活动都不要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时,要从各学校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农村中小学可以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气象、农业机械、标本采集制作、农作物植保等科技素质教育。城市中小学可以进行一些如无线电、航模、微电脑、家用电器等科技素质教育。
第四,在培养中小学生以下科技素质上下功夫。一是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广义的“科技”,不仅包括硬科学、硬技术,还包括软科学、软技术,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技能力五个方面”。中小学应从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从小学习“863精神”,即公正、献身、求实、协作、创新。要经常用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为科学技术献身的精神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无论是探索科学奥秘,还是学会掌握一门先进的艺术或技术,都要付出一定代价和辛勤劳动,而且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拼搏精神。二是注意经常启迪其智力,不断地向他们进行创造思维教育,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可以举一些科学家、发明家以及同年龄优秀青少年创造发明的典型事例来启发、鼓励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精神;还要经常性地开展青少年学生创造发明的比赛活动。三是注意改革中小学的理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中小学理科教育的改革,将不仅使学生掌握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会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富有时代气息的价值观念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小学还要及早为培养科技、信息意识上好实验课。要让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理论怎样变成高技术产业,又怎样形成企业集团,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和科学决策、合作共事及设计操作的能力;加强外语训练,并培养部分学生具有科技摄影、科技制图、英文打字、计算机输入等技能。
总之,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要结合现代科学发展动态,及时向学生传授新信息、新技术、新科学,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不断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四)创造条件:优化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环境
人类科技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必将导致过去许多传统学科从基本概念到理论的教学框架的根本性变革,教材中不少观念、定义必将重新修订,相应的教学仪器、图片、模型等也必将重新设计或购置,这就需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使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教学手段及时进入中小学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大大拓宽了青少年学生接受科技教育的范围,这就必须优化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环境。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提高校内外教育阵地的利用率,努力改善活动条件,增添活动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小天文台、气象观测站、地震观测站、植物园及生物实验基地。同时,还要加强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鼓励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充满活力和较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从事科技素质教育工作,用现代最新科技知识武装教师,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让学校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确保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