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结构的前瞻性刻划——《走向21世纪的中国消费结构》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消费结构论文,述评论文,前瞻性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湘潭大学郑必清、王启云教授主编、湖南出版社出版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消费结构》是国家教委八五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该书充分展示了作者们在消费结构分析预测方面的坚实基础,为即将跨入21世纪的中国消费结构作了令人信服的前瞻性描述。
该书约17万字,除绪论外,分为十章,分别论述了有关消费结构的理论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惯性影响,走向21世纪消费结构成长的国内外背景,变动趋势,消费热点,产业结构定向,物质消费、文化消费和消费环境的协调发展,消费领域中的主要矛盾及其引导,小康初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消费结构的比较等。从内容构架上看,是一部典型的实证性、预测性著作。但是在需要进行理论思维的地方,也决不吝啬笔墨。
(一)关于消费结构的若干理论认识
研究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有关消费结构的一些理论问题。该书没有忽视这些问题,而是深入研究,对其中部分有待商榷的观点作了审慎的、有价值的订正。
其一,作者认为在消费结构概念上只研究家庭消费而将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分离出去是不对的。有的同志认为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仅仅属于分配范畴,作者指出,“这样以分配代替消费,包揽消费,因而用分配理论否定了消费理论,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疏忽或失误。”作者的这种看法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
其二,关于消费结构的动态描述,作者指出因为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界定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时候,只能视其是否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对源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资源、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习惯、风俗民情等形成的消费结构差异另作别论。此外,作者认为不能以恩格尔系数为划分消费结构层次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辅以其他参照系,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住房、教育、通讯设施、预期寿命等。作者的这些观点贯彻了全书,这对于纠正目前在消费结构研究中盛行的一概而论,或者以偏概全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关于未来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这是该书的重点。这一部分,无论是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有新的建树。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的主要是实证的、定量的方法,但它又以规范的、定性的方法为基础。该书首先分析了8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及其对以后的惯性影响,分析了未来消费结构成长的国内的经济背景、体制背景和科技文化背景,以此为依托,对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研究。然后,作者在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瑞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格里尼、布朗柏格、安藤的生命循环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保尔和得雷克的财富假说等进行比较选择之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对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作出了明晰的量化说明。8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学界醉心于定性研究而疏于定量研究。但近几年来,在强化定量研究的同时,有些同志又盲目搬用西方经济理论方法,以实际上是相当片面的函数分析、联立方程组等替代必要的辩证思维,研究方法又走向了另一端。《走向21世纪的中国消费结构》一书力求克服这些偏向,把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定性研究与定时研究结合起来,在方法论上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
根据作者的研究,该书对90年代中后期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作了如下描述:
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1)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迅速转化,到2000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左右;(2)逐步走向高级化,消费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3)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4)边际消费倾向有所下降,并将由实用消费向美感消费倾斜,由突发性消费向均衡性消费倾斜,由硬性消费向软性消费倾斜,由传统消费向现代消费倾斜。
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是:(1)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初期转化,到2000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2%以内;(2)向高层次推进,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变;(3)消费倾向由低价位产品逐步向高价位产品转移,由不健康的消费方式逐步向健康的消费方式转移;(4)自给性消费进一步下降,消费结构的物质内容以商品性消费为主。
3.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变化趋势是:(1)居民消费比重上升到89%左右,社会集团消费比重下降至11%左右;(2)在居民消费额中,非农业居民消费比重上升到51%左右,农民消费比重下降至49%左右;在社会集团消费中,公共性消费比重增加,福利消费比重下降;(3)消费的核心将朝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多样化消费转化;(4)居民消费将由资源约束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化。
4.消费结构差异的变化趋势是:(1)城乡消费结构差异逐步拉大;(2)地区消费差异逐步拉大,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5.消费热点总的变化特点是多元化、多层次、渐进式。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将是室内装饰、现代通讯工具、文化教育支出、家用电脑、旅游、现代交通工具、私人住宅。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将是耐用消费品。
该书所作的这些前瞻性判识,构架严谨,依据事实,讲究方法,毫无矫饰。从总体上说目前还没有人提出过。
(三)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预测,该书对近中期内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其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消费结构为依据。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快能源、原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住宅建筑业等主导产业的成长。
其二,必须保证物质消费、文化消费和消费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应发展文化教育,加强对文化消费的正确引导和文化消费硬件建设,治理污染,保护和美化消费环境。
其三,要采取得力措施,以促使消费热点的实现,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推动力。
其四,要充分调动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宣传舆论机制、行政机制和组织机制,对消费进行引导和调节。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消费结构》一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非笔者寥寥数语可以尽言。总之,该书不失为一部富于创见性、实践性的好书。该书的微疵是统计表格不够规范,个别语句似读不通。这也许是编辑、印制环节造成的。但瑕不掩瑜,相信读者阅后会有所得。
标签:消费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