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国家层面构建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面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指标论文,科学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国各地区围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了多种形式的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用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但是,由于缺少国家层面上的统一参照指标体系,很难从有利于国家整体最优发展的角度统筹协调各地区的发展,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为此,迫切需要建立国家层面的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以此监测和评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这不仅可以清晰地反映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成效,也可以及时准确地判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于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导向和激励作用。本文拟在总结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在国家层面构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构想。
一、国外有关国家层面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从国外相关研究和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构建相关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两类意图:一类主要是用于国家之问的横向比较,多是由国际组织推动实施;另一类主要是用于一国的纵向比较,具有指导国家中长期发展的作用。从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评价体系来看,其评价的核心内容、所选取的指标,以及评价的目标都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导向等密切相关,并且是动态调整的。本文根据评价的核心内容不同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综合性评价体系,如针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或国家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评价;二是主题性评价体系,如针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指标评价,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指标评价等。
(一)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此类指标体系所涉及的评价领域宽泛,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制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最为典型的有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国家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等。
1.可持续发展指标。199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在联合国《21世纪议程》“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大系统框架下,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该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类指标:(1)驱动力指标:用以表征那些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2)状态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系统的状态;(3)响应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所采取的对策。世界各国可按各自的国情和发展目标,从中选择合适的指标。
英国于1996年依照本国以“保障未来”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适用于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该指标体系共包括68项指标,其中20项指标为主体指标,反映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优先和关键的领域,其他48项指标主要辅助监测进展,并定期公布,以监测英国可持续发展状况。
2.国家竞争力指标。198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构建了用于评估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整个体系涵盖的面相当广,重点包括国家政策、发展环境、政府服务、国民素质等。最初的IMD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效率、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管理、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8大类及224个子项。2001年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级指标缩减为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类,二级指标扩展为314个子项。此后,每年都根据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对子项进行微调。
3.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此类指标评价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国际上最为常用的是1974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英克尔斯提出的指标体系,通常被称作“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含收入水平、产业结构、教育、人口素质、社会、城市化等10类指标。1998年,世界财富论坛基于网络经济、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化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在其原有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了有关信息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二)主题性评价指标体系
此类指标评价体系通常是针对特定的主题所构建的,涉及的评价领域相对更为集中,如针对一国社会发展,或者人文发展等某个具体领域。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评价体系主要有:
1.社会发展指标。2000年联合国千年峰会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包括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以及其他疾病对抗、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以及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等八个方面,由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构成。这一目标体系现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国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最具代表性评价体系。
2.社会进步指数(ISP)。此类评价体系中比较有国际影响力的是197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斯特斯(Richard Estes)所设计的社会进步指数,主要从健康、教育进步、卫生状况、妇女地位、国防支出、人口状况、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文化多元性、福利状况等10个层面,选择了入学率、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人均GNP、人均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出生率、死亡率、家庭津贴等45个指标。该类指标体系是目前国际上评价社会发展状况最常用的有效工具之一。它不仅可以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社会发展状况的比较,也可用于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还可用于一国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动态比较。
3.国民生活质量评价。此类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社会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如1975年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PQOL(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二是基于经济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如1995年国际发展重新定义组织(Redefining Progress)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三是基于心理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如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Diener提出的初级和高级的生活质量指标(Basic and Advanced Index)。
有关国民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正逐步向更加综合全面的方向扩展,具有典型意义的评价体系主要有:
(1)亚洲发展银行构建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1989年,亚洲发展银行第一次通过生活质量客观指标来评价亚太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主要通过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婴儿和儿童死亡率、卡路里摄入量、安全水资源、卫生设施的状况、儿童入学率等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亚洲各国的生活质量发展水平。(2)欧盟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该类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检测和评价欧洲一体化之后,欧洲居民的福利水平及其变化,主要是从生活质量、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进行评价,共包括人口、教育、休闲娱乐、工作条件和环境等13个子项目和185个指标。(3)国民幸福指数。不丹是最早应用“国民幸福指数”衡量发展的国家。1970年,不丹前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简称GNH)”这一概念,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该指标通过主观调查数据,从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大类,共7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不丹宪法,政府制定政策不是以经济利益为考虑基准,而是以所能带来的幸福快乐为出发点。近年来,不丹的实践逐步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国民主观幸福指数”这一概念已经初步获得国际认同。
二、构建国家层面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主要思路和原则
(一)构建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换而言之,是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落实了上述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全面发展”的内涵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协调发展”的内涵相当丰富,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旨在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
第三,“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代际公平的内涵,即在谋求当代福利提高的同时,也要考虑国民财富长期创造和维持的过程。也就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永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根据上述科学发展的三个基本要求,在国家层面上构建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既要反映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又要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既要充分反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利于监测预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二)构建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构建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和评价的内容应与中央政府的职能相对应,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素,能够引导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真正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指标选取应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导向性与可比性
国家层面的科学发展指标不仅要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内涵,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通过相应的指标评价能够引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同时,指标要尽量选用国际通用类指标,这样在对我国科学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度量和历史比较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国际比较,以此为基础的评价结果更有利于为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实践上更具有指导意义。
2.重点优先与相对独立性
国家层面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选取应围绕中央政府的职能而展开。在保持相对完备性的同时,要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优先性指标,一些共性的指标可放在核心指标体系中加以评价,以免整个指标体系过于繁杂。同时,要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避免评价信息重叠,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动态性与前瞻性
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反映这一进程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各评价指标应具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能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的主体方向和战略目标;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预计指标的发展变化,使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更具有长远性。
三、构建国家层面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设想
综上所述,国家层面科学发展指标主要侧重于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稳定/风险性的评价,整个指标体系主要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和风险管理等四大类一级指标、十五类二级指标和33个具体的指标构成(如图1和表1所示)。
图1 国家层面科学发展指标构建体系
(一)全面性指标
该类指标主要是通过选取若干反映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的指标,间接反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模式下,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状况和总体趋势。此外,基于国际趋势的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日益由经济竞争力扩大到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面建设时期。鉴于此,本文将有关文化发展指标纳入国家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之中,以反映我国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总体状况。具体如下:
(1)基于科学发展的经济类指标。主要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结构两个维度来选取:一是人均GDP和经济总量;二是非农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反映经济总体的国际竞争实力)。
(2)基于科学发展的社会发展类指标。具体包括三类指标:一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以政府在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表示;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以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来表示;三是反映社会和谐发展的指标,以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来表示。
(3)基于科学发展的文化发展类指标。主要通过三类指标加以评估: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以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二是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用万人拥有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有线电视入户率和互联网普及率来表示;三是文化全球影响力,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所占比重、国际旅游收支所占比重、电影产量所占比重和图书出版所占比重来表示。
(二)协调性指标
该类指标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五个统筹”基本要求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旨在反映我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况。具体指标包括:一是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用居民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表示;二是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表示;三是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用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来表示;四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性,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达标比例来表示;五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发展的协调性,用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三)可持续性指标
该类指标主要是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要素和动力角度,即资源能源的供给、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加以评价。具体包括:一是资源供给保障水平,用能效指标能源利用效率(元/标准煤)和能源替代指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来表示;二是反映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用人均CO[,2]排放量来表示;三是反映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值的比重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四)风险管理指标
该类指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的波动、社会发展的稳定,以及金融财政风险和对外贸易风险等方面对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进行监测预警,以便对我国科学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具体指标的选取如下:
一是宏观经济稳定性管理指标,主要选取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二是金融财政风险管理指标,主要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所占GDP的比重以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等两项核心指标;三是贸易风险管理的指标,选用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来衡量;四是反映社会风险管理的指标,主要从人口结构和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来选取指标,人口结构重点是14岁以下人口数与65岁以上人口数之和与15岁至65岁人口数的比率,以及以新生儿性别比例来表示的性别结构指标;社会公平公正水平主要用收入差距类的指标来衡量,即最高收入(10%)与最低收入(10%)之比,以及行业收入的差距等两类指标(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