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手掌心: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

跳出手掌心: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

张懿红[1]2003年在《跳出手掌心: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把王小波狂欢性文体放在90年代大众文化潮流与中西方现代文学背景中,寻找王小波小说艺术渊源与创化的踪迹。论文认为:王小波在大众调侃文化潮流中应运而生,以大众化的姿态实现了批判现实与艺术创新的文学抱负。他自觉运用文本间性对传统文本进行改写和转化,达到戏仿、颠覆或丰富意义的目的,这是后现AI写作作的特点之一;在叙事方面,他受法国新小说派、杜拉斯与卡尔维诺的影响很深,论文分别从叁个方面进行考察:1、叙事者王二的功能。2、客观化与反讽。3、结构与韵律。最后,论文比较王小波与美国黑色幽默派的异同,认为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的参照系中,王小波不仅增加了超常想象与黑色幽默的向度,且把鲁迅开拓的传统更进一步推向狂欢化,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

邹洪锦[2]2011年在《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文中指出王小波是一位深受卡尔维诺影响的作家。在审美趣味上二人的作品同时拥有童话色彩、游戏精神、诗意想象和智性思维四个特点。但二人在艺术手法上又有着巨大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二人都以艺术之轻抵抗现实之重,但卡尔维诺主张一种轻逸美学,王小波主张一种黑色幽默。在叙事策略上,二人都追求小说叙事的无限可能,这尤其体现在二人小说的“元叙述”特征上,但卡尔维诺的“元叙述”更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王小波则更注重文本创作的过程。在结构形式上,二人都呈现出“长文短写”的体制特点,但在具体文本中卡尔维诺呈现出一种“晶体结构”,而王小波则呈现出一种“复线结构”。在前两章分别对卡尔维诺和王小波小说诗学上同与异进行比较之后,第叁章开始将视野移向文本之外,寻找造成二人同与异的原因。认为造成二人小说呈现相同审美趣味的个人原因是相似的家学渊源和交叉的阅读资源,而美学原因则可归因于中西小说的发展规律。造成二人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呈现不同的内部原因是二人不同的诗学目标,而外部原因则是二人所处的不同的历史语境。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将二人联系起来又区分开来的其实还是小说本身,即作为“艺术”的小说和作为“话语”的小说。

董丽[3]2017年在《王小波小说艺术世界探析》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法、社会历史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典型意象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王小波的小说作品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客观化分析,并从艺术世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元的叙事风格、别样的人物形象以及幽远的思想内涵。王小波命运多舛,一生经历坎坷崎岖,因此,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王小波的生平经历、生活的时代大背景、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等,借此展开对王小波小说艺术世界的探究和分析。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绪论:主要概括了作家王小波的生平及主要人生经历、小说创作概况和小说的研究价值。第一章:从小说的语言风格角度出发,探讨了天才作家王小波小说的语言魅力。具体是从语言的纯净性、戏谑性、狂欢化以及平静自然的性描写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并通过文化整合和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小说语言艺术的渊源。第二章:从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出发,探析了愁容骑士王小波小说独特的叙事魅力。笔者选择了叙事语调、叙事氛围、叙事话语和叙事态度四个角度,分别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淋漓尽致地将小说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展现出来。第叁章:从人物形象系列出发,将叛逆作家王小波小说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和归类,并加以概括,进而运用历史分析法和社会历史研究法,彰显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立独行”的魅力。第四章:从思想内涵出发,将行吟诗人王小波小说作品的某些思想内涵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概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王小波小说“跳出手掌心”的思想意蕴。结语:论述了王小波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小说的影响和社会反思。王小波曾在《万寿寺》中写道: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正因如此,笔者在结语部分也诗意地表达了王小波小说作品中蕴含的无限诗意,概括总结了王小波小说艺术世界里诗意的和谐之美。总之,本论文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小波小说的艺术世界,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吴鹏程[4]2017年在《论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化叙事》文中提出王小波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叙事文本呈现出“荒诞化”特点。目前,学界对其“荒诞性”尚无具体研究,而多分析其黑色幽默、狂欢化等特点。由此,本文先对荒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王小波小说的策略、价值等方面,及家庭出身和东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揭示出其叙事文本的荒诞性。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考察荒诞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日常用语、艺术创作、哲学以及美学不同层面的辨析,明确荒诞的概念和本文所适用的荒诞理论范围。第二章,对王小波的小说价值进行梳理,阐明它荒诞化叙事所蕴含的人性的价值追求和用于反抗的精神。第叁章,总结文本中所蕴藉的荒诞世界,在“现实”、“未来”、“历史”这叁个时空维度里,王小波用逻辑、穿越、想象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他笔下的荒诞世界。第四章,论述王小波小说反抗荒诞的叙事策略。结构上,有非连续性叙事、多视角使用的叙事策略,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内容上,逻辑梳理成一个有悖常理的荒诞世界;语言上,陌生化的方式、平实易懂的文字和戏谑与讽刺手法,产生了颠覆性效果。第五章,探究王小波采用荒诞叙事策略的成因。王小波的天性和家庭环境孕育了怀疑精神,而阅读师承和留学经历,又奠定了其直面反抗所需的精神动力和写作所需的能力,此外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使他更加珍惜自由,憎恶非理性的荒诞。第六章,探究王小波小说荒诞叙事的价值意义,即展示荒诞世界中人的生存困境、困境中生命的异化现象、追寻人的存在意义。

仇惠[5]2013年在《论王小波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资源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小波是个典型的生前落寞、死后扬名的作家,他特立独行,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与同时期的中国当代作家不太一样;而造成他的另类的最大因素正在于西方文化资源对他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王小波本人丝毫不对自己的师承问题闪烁其词,总是大方地表达出西方思想家、文学家带给他的人生启迪和写作指导,这也就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确证影响关系存在的事实材料。再从细读王小波的文学作品入手,不难发现他的思想观念主要是源自英美经验理性的自由主义以及福柯的权力理论,尤以后者更具有本质意义,所以他为笔下的人物设置了“施虐者一受虐者”的基本关系,通过呈现虐恋情仇、展开性爱书写,旨在揭示游戏背后的权力真相,反思现代化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把对福柯思想的接受继续延伸下去,王小波又从奥威尔那里获得了反面乌托邦小说的创作经验,写出了不少批判极权主义的作品,体现了他身为一个作家直面历史、观照现实的社会责任感。至于王小波作品的艺术技巧,则更有着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这直接得益于他对以法国新小说派为代表的欧陆文学家的叙事艺术的吸收,从而令小说的叙述结构回环往复,充满了节奏和韵律。美国黑色幽默派对王小波也有很大的文学启发,可是由于思想基础的根本差异,他对于黑色幽默派更多的是一种宏观上的吸收,再以自己独特的创作丰富了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为中国当代讽刺幽默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该说,家庭、教育、个人阅读和历史记忆都给王小波广泛地接触西方文化、自觉地接受西方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尽管生长在中国,不能磨灭中国传统文化留给作家的印迹,但决定了王小波是今天的王小波,他的作品是现在展示于读者面前的这副风格样貌,无疑是西方文化资源发挥了关键性的转折作用。

王瑶[6]2012年在《论王小波小说的黑色幽默》文中研究表明王小波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出生于五十年代,但他的写作风格不仅跟五十年代出生的其他作家有着较大差异,在当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强的个性。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小说中他常常以幽默的手法剖析社会、历史、文化、人性的阴暗面。通过细读其文本,本文从王小波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黑色幽默出发,以黑色幽默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黑色幽默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表现为起始,逐步深入分析王小波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本文主要以后现代叙事手法、象征性情节寓意、王二形象的谱系化考察、主要人物的符号化意义等为切入点,对王小波利用谐谑的手法对小说母题——“荒诞”所进行的深化处理,做出了相应的阐释。最后,结合王小波的人生经历,本文探讨了其小说对存在意义所进行的追问、思考。笔者从小说对性爱与死亡、智慧与趣味、自由和理性等叁方面问题的反映,提出王小波小说以黑色幽默对抗现实荒诞的意义所在。

关超然[7]2017年在《穿越历史的迷雾》文中研究表明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极富个性和生命力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充满后现代意味,为所有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生命建构了一个个想象奇绝、色调浓丽、奇情魔幻的大千世界。历史书写是王小波文学创作的重要成就,他在《青铜时代》里将笔墨伸入了历史,却仅以"史"为"衣",历史故事不过是王小波借以抒怀喻世的蔽体之物,真正的内涵在于透过历史以观现在,个体生命的存在问题和自由意志的价值体认是小说的内核。本论文从王小波历史小说文本的细读入手,系统性地探究王小波的历史观及历史叙事,全面把握王小波的历史创作特色,发现历史真相与当代社会个体的生存困境,警惕无处不在的权力意识对人性的摧残和败坏,弘扬"五四"以降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同时建立一种历史书写的新范式为当下日趋没落的严肃文学历史创作提供借鉴意义。本论文第一章引言部分简略回顾了以往关于王小波历史写作的一些研究成果,根据论文涉及到的主题做了简单的文献综述,并且概述了本文的写作意义和写作目的。主体部分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二章主题为"另类的历史'真相'——以'不可信'言'最大的真实性'":王小波的《青铜时代》改写自唐传奇文本,作者通过"互文性"与"陌生化"两大策略,将历史想象改造成狂想主义的浪漫神话。王小波笔下的历史是"不可信"的,充满着奇观和异象,与元文本和历史史实相间离,看似与"历史真实"背道而驰。然而,王小波却是以"极度浪漫"的形式装置"极度现实"的历史想象,立足历史,观望现实,古今杂糅并置将作者亲历的个体经验、关注社会现实的批判思想及触及本相的深刻历史意识镶嵌进历史故事的仿写中。换言之,王小波的历史想象是怪异的、荒诞的,谁知荒诞却正是历史最残酷的本相,千百年来无数的生命就在荒诞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不自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个体生存的困境从历史走向现实,王小波竭尽所能地在历史想象中插入个体的现实经验,以便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印证建立一种较长时段的历史话语关系,由此触及更为深度的历史真实与人性本质,而这种深度真实就在于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权力控制对个体自由、智慧、意志的戕害与摧毁。第叁章主题为"关于'身体'的隐喻",将身体叙事作为进一步探究权力机器与"反权力"话语的切入点,关注叁个与身体密切相关的关键衍生词:视觉下的躯体、性爱(身体的欲望)与刑罚(身体作为承受者的肉体疼痛和肉体监禁)。首先,王小波笔下对身体的描述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压抑和束缚,大方地展示性别的美,将身体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去赞叹、欣赏,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次,性描写是王小波反抗权力的先锋军,他笔下的性爱描写不再受道德伦理秩序束缚,"性"本能是第一位的,个体在性的解放中重获了自由和人性。王小波通过对"性相"的夸张展示,"以性为史",控诉权力控制造成的充满绝望气息的生命悲剧,与此同时发现性爱反抗权力的巨大力量。最后,王小波通过展示刑罚的"技术"、空间与视觉因素,窥见了权力对被统治个体的规训,与此同时,又通过对刑罚场景的狂欢化、游戏化处理实现了对刑罚规训意义的颠覆和超越,最终回归到反抗权力专制统治的终极主题。第四章主题为"通向历史的变奏:历史叙事模式的新景观",王小波的历史创作展现出对文学叙事模式非凡的创新努力,本章通过分析叙述视角、叙述时间两个切入点探究王小波历史叙事的独特模式。《青铜时代》的叙述视角可总结为第一、叁人称混用的"复式人物角心",而"王二"这个叙述者被作者赋予了自由穿越时空的权力,以"王二"的视角辐射古今,得以随时抒发对历史故事和现实世界的主观议论和理性分析。王小波对叙述时间的构建策略是将线性时间空间化,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设置双线共存的时空结构,将历时性转换为共时性;在文本内部粉碎时间的延续性,将叙事碎片化,运用重复和补充说明的方式造成叙述时间的断裂和重组。结语分别从文学史角度发现王小波历史创作在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另外站在比较视域里为当下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借鉴。

江志全[8]2011年在《王小波“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家王小波(1952一1997)自上世纪90年代末离世以后,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和文学领域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甚至产生了所谓“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王小波何以成为王小波是本文所着重考察的,包括其所接受的中西资源,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何以成为当下语境中的王小波等内容。论文绪论部分总结了王小波的研究现状,包括思想、文化和文学领域内的研究者对王小波思想、作品的相关研究和主要观点,并试图从叙事学角度来考察王小波作品在90年代文坛的独特性。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文学处于一个转折阶段,各类文学思潮也层出不穷,王小波的小说从先锋性,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与90年代文坛底色迥异的作品风格。王小波作为中国作家离不开本土资源,第一章讨论了王小波所接受的本土资源。王小波接受本土资源最早可以追溯至童年时代,童年的生活奠定了他最初的心理结构,从而影响到他成年后的文学风格;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的精神得到历练和升华,给了他丰富的创作养料;广泛的阅读开阔了作家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文理科学知识,使王小波的创作有了深厚的学科积淀;其作品承继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包括史传类小说、唐传奇、神魔志怪小说、市井喜剧小说、侠义小说等中国传统小说资源;50年代以来的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本土资源也深刻的影响了作家创作,优美的翻译语言成为其日后创作的典范之一;此外,王小波从当代影视艺术中也吸收了诸多有益的表现手段,使其作品富有形象生动、声像并茂的影视特性。对作家王小波产生更大影响的是西方资源,论文第二章讨论了王小波通过各种途径接获的西方资源,如通过家庭环境、教育和阅读等方式所获取的西方文化、思想、文学观念等创作资源,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和创作观,西方资源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了王小波的文学写作风格。知识分子家庭给了他自由成长的空间,对其知识构成、思维方式、视域的拓宽以及若干思想观念的确立产生了积极作用;妻子李银河的性社会学知识、理论,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中西的学校教育则完善了其“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形成并强化他趋于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他通过大量的西方文献阅读完成了自我教育,西方经典文学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而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对其文学观和创作方式的影响尤为重要。对于本十和西方两种不同的精神资源,王小波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论文第叁章讨论了王小波对中国传统资源和西方资源不同吸纳方式和接受程度,基于自身经历和历史、现实等原因,作家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但对传统文学则是有选择的吸纳;作家主要从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来获取自己的精神和写作资源,但是这也最终带来了其日后的写作困境,使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这一困境也可以说是许多当代作家所共同面临的。王小波生前是寂寞的,死后却迅速走红,其公众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四章考察王小波之死前后的社会思潮、文坛状态、传播媒介和接受者等背景因素,探究影响王小波之为王小波的一些客观因素,究竟哪些原因促使王小波现象的产生?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诉求又是什么?90年代的中国社会有多种思潮激荡碰撞,如90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与随之而来的“文化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等,而90年末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发掘了王小波文学的思想价值;90年代文学的市场化和平庸化导致了所谓的“文学危机”的发生,王小波小说以不同于同时代文学的风格独立其间;他的突然离世成为一个事件,媒体抓住了这一事件,不断塑造王小波,大批青年读者的追捧最终成就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第五章重点阐述了王小波之妻李银河对王小波的人生、思想、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作家的妻子,李银河在作家成长过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影响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创作心理、创作内容,作家去世后她与媒体一同积极塑造王小波,对作家的形象塑造和“王小波现象”的产生起了关键的作用。论文最后的结语部分总括了影响作家王小波的各方面因素。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家王小波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的成长实际上经由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自我阅读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王小波能够以现在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更是多方面因素、多种文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而形成的。

罗长青[9]2009年在《王小波小说中的叙事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选择“王小波小说叙事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是:1.王小波本人对小说叙事的高度重视。2.小说作品呈现较明显的叙事特征。3.避免文学批评阐释的随意性与过度性。4.文学批评界对王小波小说叙事特征的已有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其研究的价值。文章认为,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考察了王小波小说的文本叙事特征,如“后现代”、“元小说”、“复调小说”、“游戏”、“陌生化”等,从而开掘了当前王小波作品叙事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但目前取得的成绩并不能遮蔽研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便是以某一篇小说为分析对象,以叙事艺术的局部和细节分析为主,缺乏对王小波小说叙事研究的宏观视野,这不仅丧失了叙事研究对于作家全部作品的整体性概括能力,同时也无法达到在文本分析与作家创作思想及知识分子立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之目的。文章将王小波所有小说文本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归纳并证实作为整体的王小波小说文本所暗含的叙事陈规,以及阐释这些叙事陈规所展示的文学及文化意义。文章认为,王小波小说作品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1.叙述视角的“时间/空间”模式,为作者在创作中进行艺术探索提供了灵活的叙述视角切换。2.故事情节的“追捕/逃亡”模式,揭示出知识与权力衍生繁殖的现代社会“知识?权力?压迫”叁者之间的复杂关系。3.叙事场景的“施虐/受虐”模式,揭示出社会规则如何巧妙地利用隐蔽的惩罚与教育式场景,采用暴力的方式巩固既定秩序。文章认为作为整体的各类叙事模式显示出作家深邃的思想、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以及小说家杰出的小说叙事才华。

张迎娣[10]2010年在《论王小波杂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小波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归属虽然没有定论,但他已成为文学研究史上不可回避的焦点之一。而由鲁迅开创的现代杂文也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王小波在其杂文创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鲁迅的血脉,是一位对文体有着自觉追求的杂文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小波的杂文进行剖析,重点关注王小波的思想是如何与杂文这种独特的文体衔接,分叁部分展开论述。引言,介绍王小波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着手研究的切入点。第一章,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现状这个大背景下肯定其杂文的独特价值及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再从自由撰稿人身份的个性写作及文本呈现的“我”字打头的个人印记,解析其杂文个性言说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价值,梳理出王小波追寻自由的线索脉络。第二章,剖析王小波思想资源的构成因素,即:缜密的逻辑推理,罗素的经验理性,“消极自由”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王小波杂文的理性与批判精神。第叁章,从王小波杂文的独特语言魅力出发,具体探究他的陌生化及幽默化的笔法,进而说明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对其思想表达的重要性。最后,总结王小波杂文创作的独特魅力及王小波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

参考文献:

[1]. 跳出手掌心: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D]. 张懿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2].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D]. 邹洪锦. 广西民族大学. 2011

[3]. 王小波小说艺术世界探析[D]. 董丽. 伊犁师范学院. 2017

[4]. 论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化叙事[D]. 吴鹏程. 广西大学. 2017

[5]. 论王小波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资源及其意义[D]. 仇惠.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6]. 论王小波小说的黑色幽默[D]. 王瑶. 暨南大学. 2012

[7]. 穿越历史的迷雾[D]. 关超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8]. 王小波“影响研究”[D]. 江志全. 山东大学. 2011

[9]. 王小波小说中的叙事模式[D]. 罗长青. 海南师范大学. 2009

[10]. 论王小波杂文[D]. 张迎娣. 西北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跳出手掌心: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