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亟待加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农村论文,小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我们必须正视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科学课程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是探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续的科学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从《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阐述可以看出,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地位低下。主要表现为:(1)就课程开设情况来说,尽管大多数学校都开设科学课,但不少学校却存在科学课被挤占现象,尤其是在考试前一段时间,科学课都被数学、语文课取而代之。(2)就授课时间而言,大多数学校把科学课安排在上下午的后两节,而把数学、语文所谓的主课安排在第一二节。很多学校不愿意(或者说不舍得)让学生把一天学习效率较高的时间花在科学课上。(3)就任课教师来说,多数为兼职,其专业背景十分复杂。更糟糕的是在不少学校,担任科学课的教师多为上不好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的教师。有的学校称科学课教师为“圣贤”(剩闲之意)教师,而且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岗前培训。(4)就教师任职意愿来说,多数教师是由学校指派,只有少部分教师是出于自愿和兴趣,这直接影响了教师对科学课的态度和积极性。(5)就在学科中的地位而言,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根深蒂固的副课、主课传统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以致校长、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小学科学课的地位要低于数学、语文课,甚至不少人认为要低于音乐、美术课。
因此,要顺利推进科学课程改革,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保证科学课充足的课时并真正落实;其次,必须选派有一定科学素养,热爱科学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担任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能强制安排缺乏科学知识、缺失科学精神者担任科学课教师。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科学课程教师素质
2003年初,南京大学教育系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学教育中心合作,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37位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调查显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不仅表现在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掌握上,更体现在不少教师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理解。(注:张红霞、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这项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城市小学科学教师,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城市教师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大量的科学教师未经培训,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对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实行分期分批上岗培训,并完善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争取经过专门培训,使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督促科学教师广泛阅读科学知识类书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广博的科学知识;其次,为科学教师提供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条件,以提高科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进而促进其提高教学水平;第三,为科学教师提供各种外出进修培训或校本培训的机会,以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实施科学教育教学的能力。各省、地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增设小学科学教育本、专科专业,为小学科学课程培养专业教师。
三、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可分为人、物、环境二大资源。(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学校科学课的课程资源仅限于教科书、教师和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科技园地的开设、科技活动的开展及科技基地的建设等超越教材、教室的课程资源在很多学校闻所未闻。其中除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和硬件设施滞后的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漠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突破有限的课程资源,除了建设必要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个“软资源”的作用。教师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做到“因地取材”、“因地施教”,努力克服农村学校实验仪器短缺、硬件设施滞后等不利因素。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作为科学教学的材料。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农村日常生活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如家乡的地形、农作物、水域、池塘的综合利用,家畜家禽的饲养,生物病虫害防治等,让学生边学习、边考察、边实践。学生可以在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克服了科学课程内容远离农村生活现实的弊端,增加了农村科学课程的适切性;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同时,使学生学有所用,为农村的科学教育找到一个发展的支点。
在开发、利用校内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充分调动家长、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途径、多方式、多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实现科学教育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统一,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更要形成科学精神、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多数科学课教师根本没有课时计划,更谈不上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甚至有不少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备课。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的主要还是科学知识的传授,采取的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法,学生靠机械记忆的方法背科学、学科学。这样的教学无疑严重影响科学课的质量。
为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在教学目标上,必须突破唯科学知识的藩篱,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把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生产中去,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同时教会他们学习之法、思考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掌握现成的有关科学的知识、概念,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广泛参与探究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投身实践,真正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能,使其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五、改革课程评价制度,促进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评价制度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它既决定着教师的教,包括教什么、如何教;也决定着学生的学,包括学什么、怎么学。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丰富、多维度的,它要求多方面评价学生。然而在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对科学课的考核还是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学校采取的仍然是纸笔考试。这样的评价制度势必和课堂教学仅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形成相互牵制的恶性循环。
因此,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是顺利推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业绩,还应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实验设计构思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课外组织能力及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以掌握科学知识为标准,还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科学探究能力。在评价形式上,要突破单一的纸笔考试,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既可以是学生的书面作品,也可以是产品制作、发明成果等等;既可以是个人的作品,也可以是小组的合作作品;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才可以教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改革才能全面推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才能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