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论文_刘璟頡

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论文_刘璟頡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基金项目:黄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徽州文化类)(2018xhwh006)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利。青年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强国的建设,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培养道德意识和责任担当,是青年大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 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文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其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及意义,并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道德责任感;意识;责任

“道”的原义是道路,古人对此进行引申,在哲学领域被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规律;在社会伦理领域,将其解释为社会道德准则。“德”字则通常表示品德、美德、德性,“德”是自身对“道”的领悟,使之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因此,道德不仅指德性美好,更指对其领悟践行。古人对于道德二字的阐述对我们探讨道德问题,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才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道德责任感是主体对客体在心与感觉上的关怀、责任担当和自律。包含着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四大要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其中,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认知、评价、决策),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有何用”“怎么办”的问题,构成了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是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是形成道德责任感的前提、基础和关键。而责任行为,是在责任认识的指导下、责任情感驱使下、责任意志坚持下所得到的持久表现,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外部表现。[1]大学是青年学生人生道德感培养的关键期,我们要遵循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规律,紧紧抓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持之以恒进行德育教育,潜移默化施加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主人翁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古人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说的就是扎大根,抓住根本,根深则枝繁叶茂,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古人将道德相提视为做人的根本,是生活工作的归依。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学做真人是教育四在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标和根本。[2]

一、社会道德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担当

社会道德责任感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社会道德,即是社会行为规范,一旦被人们遵守、践履,就会成为道德行为,进一步转化一种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有高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一群青年才俊,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不断完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是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大事。

作为青年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时期,要有强烈自我责任意识,把对自己负责作为自身行为的基点,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对知识的求索上,只有把自己琢成器,造就良好的品德,才有能力去关心别人奉献社会,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其意义在于最终内化于心,成为人们的习惯。大学生要培养自身良好品质,善于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人,一个对人负责,令人尊敬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实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自我独立责任意识,只是索取却忘了奉献。没有正确意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甚至感到困惑、迷茫,令人担忧。从内心来上,大学生也是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的,怀有对善的认可。在道德实践上,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这似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教育的空缺也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优越、对子女的溺爱,缺乏感恩责任意识的培养加之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造成学生情感教育上的漏洞和道德意识情感的缺失。

三、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责任感培养,需要从大学生自身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展开。既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社会机制和社会氛围的营造,更需要外在的学校教育和内在的自身修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完善制度,规范行为为抓手,强化环境育人平台。建设完善制度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强化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可,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既存道德规范,形成社会道德氛围,建立监督机制,监督、纠正偏离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唤起他们的良知,传递正能量。

(二)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手段,强化服务育人平台。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在孩子的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性格、行为、个人品德最初都是来自于父母。家庭美德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时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育人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把握培养育人的规律,制定不同的方案,既重视道德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发挥教书育人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培育同时注重内省,强化自我品德的修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实践中把已得到的道德认知、情感进行验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实现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根本目标。

(三)注重道德实践,塑造完美道德。人品德建设不仅依靠制度、学校和传媒的作用,还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人付出,所有的道德认知、情感最终都是为道德实践服务。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改善自我,才能才能少犯错误,履行好自身的职责。[3]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要注意“知”与“行”的统一,从当下做起,点滴做起,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激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引领示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和仿效,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完成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塑造,德才兼备的人培养,敢于担当,不辱使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一顶重要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究,恰当地处理好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通力协作,努力寻找和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富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茹、丁云、阚和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2,(11)

[2]刘春安,刘淑倩《黄山学院学报》[J]2012,(4)

[3]杨印曾、贾砚东、白旭军《天津教育》[J]2002,(10)

作者简介:刘璟頡,(1992.06-)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青年心理,青年发展与音乐学。

论文作者:刘璟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论文_刘璟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