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带来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纳米技术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2)02-0066-03
高新技术在当代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由于人类滥用高新技术造成了各种负面效应,高新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引起人们众多的关注,科技发展必须受到人性及人类文明演进的规约。
1.纳米技术的特征
当代纳米技术在高科技领域里异军突起,即将引起一场产业革命,对于21世纪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科学、生态系统及军事领域等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技术基础。
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在1959年《底部有很大空间》的演讲中提出的,他指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于原子开始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直到1986年,美国预见研究所的工程师埃里克·德雷克斯勒运用了更为通俗和形象的描述。他说:我们为什么不制造出成群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型机器人,让它们在地毯或书架上爬行,它们具有绝妙的自我复制和自我维修能力,能把灰尘分解成原子,再将这些原子组装成各种物品。1989年,IMB公司实验科学家用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别搬移35个氙原子,拼装成了IBM三个字母的标识,又用铁原子排列组成汉字“原子”两字。
纳米态物质有许多奇异的特性,如美国和日本研究开发的单电子晶体管技术,只要控制一个电子的行为即可完成特定功能,可使电路功耗降低到原来的千分之一,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集成电路的功耗问题。纳米材料在当前已做出了许多奇异特性的产品,如纳米硅的光吸收系数比普通单晶硅增大几十倍,纳米二氧化钛陶瓷在室温下可以弯曲,塑性形变高达100%。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可能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纳米机器人对生物大分子精确结构及其各种功能的了解,包含有纳米计算机的纳米机器人有可能在1秒钟内完成10亿次操作,人类的劳动方式将彻底发生巨大变革。如由巴基球制成的碳纳米管甚至可制成太空升降机。纳米技术在陶瓷(克服了陶瓷材料的脆性,具有高硬度、高韧性、低温可塑的特点)、微电子、生物工程(应用生物分子制造计算机部件,加大储存信息)、光电、化工、医学(分子机器人在血液循环对各部位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分子组装(纳米技术深入到对单原子的操纵,利用超分子化学结合技术)等领域都会得到充分的应用,欧盟委员会在199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预计10年内纳米技术的开发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
2.纳米技术对人类认识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及思考
纳米技术的概念基本上有三个层次的意义,第一个是德雷克斯勒的“分子纳米技术”,即在0.1-100纳米尺度上对物质存在的种类、数量、结构形态进行精确的识别控制的研究及应用的高新技术。其最终目标是直接用分子、原子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革命。第二个是把纳米技术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即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这将引起现存技术的发展极限。第三个是从生物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生物在细胞和生物膜内本来就存在纳米级的结构,每个细胞都是活生生的纳米机器的例子,它们不仅可以将食物转变成能量,而且能根据其DNA上的信息制造并输出蛋白质和酶。照此,科学家可以利用未来的纳米机器去制造人类所需的任何产品,如用天然碳制造完美无暇的钻石,用草屑制造面包等。人类可以从零开始制造几乎任何东西——因为化学和生物学本质上就是分子的改变和重排,而制造只不过是聚集大量分子并使它们组成有用物品的过程而已。
(1)在认识层次上,纳米技术概念对哲学观念和界限提出了极其尖锐的挑战。德雷克斯勒认为纳米技术“不是小尺度技术的延伸,它甚至根本不该被看作是技术,而是一场认知的革命”。这场认知革命的精髓就是打破自有文明以来就遵循的“自上而下”的制造方式,在哲学上也提出了新的概念。
首先,纳米技术打破了物质和信息的界限,物质形态的差异本质上可归结为物质信息上的差异,即任何物质只是在构成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关系的不同。其次,纳米技术的出现填平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鸿沟,如果将非生物物质内的原子组装成纳米机器人,就不能以传统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能力的标准去定义生物了。第三,纳米技术能够进行人体整体复制,它不同于克隆技术的基因复制,它能复制原体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那么复制人与原形人是否具有一样的思想和意识,对人的意识发展、传统伦理道德、社会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进步都会提出各种疑问。在对以上几方面的认识中,我们在思考之后,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任何物质只是在构成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关系的不同,那么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能还原为各种单向的信息,岂不是太平淡乏味了。纳米技术能够填平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鸿沟,那人的个性特征、性格品质、社会感情、文化沉淀的社会塑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够填平吗?纳米复制人与原形人也绝不会具有一样的思想和意识,这种复制人的出现也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制约。
(2)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纳米技术同其它科技进步一样,在社会运用中也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似乎更加锋利,美国计算机专家比尔·乔伊指出:“纳米技术极可能成为吞噬整个宇宙的癌症,因为我们难以保证说不定那一天,神奇的纳米盒子就会变成潘多拉的盒子、成千上亿的纳米机器人就会将人类和这个世界作为它们制造‘产品’的原料。复制人和永生的设想将无法回避伦理学上的恐慌”纳米技术也许能够像大自然一样,在原子水平上直接生产出自己需要的任何东西,如通过输入1.8×10[16]个以上的“细胞修复机器人”修复冷冻和解冻而受损的人体和大脑细胞,从而达到人的永生;分子大小的“万能制造机”或“原子装配机”能够运用任何材料去合成一切生存和享用的必需品。美国能源部的William Tolles说过:“纳米技术是一把神奇的大雨伞,可以遮盖我们所能做到的一切事情”。
纳米技术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发达形式之一,对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提高,促进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纳米技术的不适当运用甚至滥用,则可能导致科技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考察,技术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异化,表现为技术不再是为人的工具,反而有可能引起人的自由、人性的削弱,使人成为技术的附属物,这一点在纳米技术上有着充分的体现,虽然技术的进步,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但这种忽视人性的技术方式下的生产劳动,非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愉悦的幸福和合理的财富,甚至更加成为了奴役人的手段,而不是解放人的手段和实现劳动价值的手段,使科学技术进一步丧失“为人”精神的引导,失去为人的根本目的。
(3)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未来纳米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极大的,此类技术“把具有无限丰富性的人性单一化为自然原子物性,一方面将人的有限物质需求化为无限物质欲望,…另一方面,又将具有精妙整体性的人性扯得粉碎,而后再在原子或分子的层次去进行任意的分解和组合,这势必造成完整人性的分裂或崩溃。”[1]纳米技术可能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技术主义的无限扩张所导致的伦理匮乏,将严重困扰人类的精神生活,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可能造成人类信仰的迷失,技术与伦理理性的分裂,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技术主义的对人伦智慧的漠视、工具理性对人文关怀的阻隔,也将引发人的道德失范、信仰失灵和精神萎缩。而技术对人性的取代,更会导致实用追求对道德文明的取代,这势必导致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失落,科学技术也必然走向它的反面。
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单凭科学技术自身去解决,“人类要用理性的律令校正高科技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意识”。[2]要实现科学技术“为人”和“为物”的双赢,必须达到科技文明与整个人类文明的融汇。
3.如何规约纳米技术及高科技发展中科技理性
人类进入21世纪时,“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资源危机、生态危机,还面临更深刻的危机:科技危机与伦理危机。这两种危机的实质都是物的进化抑制了人自身的进化,甚至导致人的异化,都是人的危机”。[3]科学技术越发展,它的正负作用也都越来越大,唯科技论、技术价值中立论、技术至上论、技术自主论的错误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应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使物的进化与人的完善协调起来,才能克服科技发展日益凸显的负效应。
(1)弘扬科技文明的人文精神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体现出科技的人化的特征,科学知识品格、科学观念、科技社会应用都出现了人化的倾向。“在21世纪树立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按照这种科学观和文化观,就再也没有所谓的科学世界与文化世界的对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以及诸如认识与体验、理性与价值的对立。”[4]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人文和为人的价值,充分认识科学和人文在现实世界的互补、交融的必要性,积极弘扬科学原有的人文精神,实现现代科技的人文价值。而不要仅仅以科技的经济效益、实用功利作为发展科技的唯一准绳,技术上的可能和经济上的合理,并非科技上的合适,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人的身心的伤害,对人类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的极度否定,这样的科技发展必然导致人类自身的戕害和衰亡。
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依靠人来推动社会进步,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的关注,也是对人类文明传统的认同,对人类未来命运走势的认真探索。“科学是认识物的文化,技术是制造物的文化。自然科学基本上是关于天然物的文化,技术科学则是关于人造物的文化。人与人造物是统一的。人的力量是自身力量与物的力量的统一。所以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也应当是统一的”[5]科学技术本质上是实现人基本价值的手段,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科技的主体承担的重要主体责任。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失去了人文价值的引导,偏离了为人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损害人的最根本的利益。
(2)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道德升华的统一
20世纪西方科学技术批判思潮,从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到生存哲学,都是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种种消极后果进行了质疑,认为它导致了道德沦丧、文明坠落、环境恶化和人类的危机。事实上,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作用于客观对象的一种工具,本质上是中性的,其“为善”或“为恶”完全取决于其使用者。如同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非常容易使人产生对“物”的过分注意,而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注,“忽视了美德的修养、理性的崇高、个性的丰富和精神的健康。这样势必会造成科技对德性的挤占、物质对精神的压抑、工具对素质的取代。”[6]
科技发展要实现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人的道德培植和情操修养的塑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8月会见六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时指出的:“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成果的丰富发展,要达到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对人的自我完善的关心,必然要用崇高的理想和情感去提炼我们的灵魂,正确处理智慧和道德的关系,达到物的进化与人的完善相协调。
(3)积极实现科技主体责任化,引导科技成效合理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当代科技成为了一种独立力量的过程,工具理性亦日显脱离价值理性,在科学家的科技活动的目的中,应该使科技造福于人类。1949年国际科学协会联合理事会通过的《科学家宪章》中,对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提出:要保持诚实、高尚、合作的精神,要防止对科学的错误利用,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科学研究群体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自觉保证科学技术的正确应用。在研究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减轻不合理科技成效的潜在负面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对科技成效的评判,均不能超越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有利性这个根本准则。
收稿日期:2001-05-30
标签:科技论文; 纳米技术论文; 原子论文; 纳米效应论文; 纳米陶瓷论文; 分子和原子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纳米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科学论文; 人性论文; 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