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对292篇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调查论文,调查报告论文,现状论文,青年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研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面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一门学科,“如果缺乏强烈自我意识塑造的反思性机制和前瞻性机制,那么,向科学目标的发展就难以取得长足之进步”(注:沈杰:《重视学科基本问题研究之必要性》,载《青年研究》1997年第3期,第20页)。青年研究在每历经一定时期的发展后,有必要进行回顾和展望。
自从80年代青年研究恢复正常以来,社会调查已成为青年领域内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对社会调查方法应用进行反思和前瞻,不仅有助于青年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行,还有助于提高青年研究的学科化水平。鉴于此,本文就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作一分析。
一、相关研究状况
在青年研究中,对社会调查方法应用现状进行回顾和反思的文章和研究不多。一学者指出,“由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素质较差以及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某种特殊偏好,导致目前的青年研究出现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缺乏理论架构和宏观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出现简单化、重复化、低层次的现象。”(注:赵宪生:《正视问题 找出差距 再创辉煌》,载《青年研究》1997年第12期)还有学者就抽样调查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和问题,提出抽样调查亟待科学指导和监督等等。
相对来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详细的是高中建、梅志罡、风笑天的研究《十年来青年问题社会调查的对象和内容——对214篇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该研究是对发表在《青年研究》上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内容分析,涉及的时间范围从1983年到1992年,侧重于80年代;报告的选取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偶数年份中抽取单月号期刊,从奇数年份中抽取双月号期刊,以经验性社会调查报告为标准共得到214篇。通过分析,该文得出:调查对象覆盖面大,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但调查对象比例分布不尽合理,出现少数“盲点”,呈现出不均衡性(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受到较高的关注,青年农民和青少年相对忽视);调查内容上,思想观念及其教育类调查报告比较集中突出,出现了一支独秀的局面,而且调查内容的热点和时代热点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在调查方式上,相当多的调查报告其调查方式不详;资料收集方法上,以问卷法为主;统计分析上,以百分比、分类统计为最多。因此,该研究基本上将80年代社会调查方法应用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归纳。
从上述一些研究来看,缺乏对90年代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而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动机所在。
二、本研究的方法、思路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青年问题研究领域中的权威刊物《青年研究》上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分析。时间范围从1993年至1999年,选取这七年中《青年研究》上发表的所有社会调查报告,总共获取292篇。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抽样方式、理论前提、研究性质、资料收集方式、统计方法技术这七个方面进行归类。具体分类如下:
调查对象:分为青年工人,包括国有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外资企业职工等;青年农民,以务农为业的农村青年、农民工;青年军人,指各军兵种的青年官兵;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青少年,包括中小学生、独生子女、社会青少年;一般青年,指社会调查报告中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包括城乡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所有青年;其他,包括青年企业家、青年干部以及前六类中所不能包含的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婚恋,就业与工作,生活方式(如业余生活、社会交往、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等),思想价值观,教育,非正常行为,心理(如心理活动、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等),其它。
抽样方式:笔者将它分为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不详(社会调查报告没有具体说明)三类。为了更详细了解研究者所采用的概率抽样方式,笔者又将概率抽样方式细分成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和不详六类。
理论前提: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有明确理论前提的调查报告,它明确讨论了社会调查在选题、假设、操作化、结果分析等方面所依据的理论,并明确说明以某种理论为指导,并且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理论概括的社会调查报告;第二种类型是隐含理论前提的调查报告,它虽然没有明确某种理论前提,但就调查内容和行文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某种理论原则和理论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第三种类型是无理论前提的调查报告,研究者撰写的调查报告,没有什么理论前提和理论指导。
研究性质: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三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在资料收集方式上,笔者将它分为问卷、访谈、问卷结合访谈、其它四种。在统计方法技术上,分成频数,百分比,平均数,交互分类,单、双变量相关测量(如Lambda、Gamma等),单、双变量统计检验(如X[2]、Z、F检验)、多变量高级统计分析(包括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
整个研究依据上述分类标准,将292篇社会调查报告进行归类、编码,然后进行SPSS统计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一)调查对象
青年是各种年龄群体中最复杂的群集现象,几乎所有的群体模式都能在青年群体中找到例证,因此,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青年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从职业角度,可将青年分为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学生、青年企业家等。综观青年研究的二十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研究者比较重视不同职业群体的青年研究,这一点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分布状况
调查对象
频数(篇) 百分比(%)
青年工人
12
4.1
青年农民
3
1.0
青年军人
15
5.1
青少年
58
19.9
大学生
57
19.5
一般青年
117
40.1
其他
30
10.3
合计
292
100
从表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在这292篇社会调查报告中,调查对象基本囊括了所有的青年职业群体,除了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军人、大学生,还包括了青年企业家、青年干部等;从地域来看,遍布全国各地,从沿海、边陲到内陆,从城市到农村。这说明广大研究者十分关心、重视青年研究。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的特点,丰富了青年研究的内容,而且它有助于推动青年研究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2.调查对象间比例分布不均衡,较多地关注“一般青年”、“大学生”、“青少年”。在表一中,“一般青年”所占的比重超过40%,“大学生”、“青少年”所占的比重接近20%,大大高于其他调查对象所占的比重。相比较而言,“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军人”受关注程度要低,所占比例要小于10%。这反映了调查对象上存在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平衡,一方面与研究者的身份、背景有关。相当多的研究者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他们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等比较熟悉、了解,研究起来比较容易,相对来讲,对青年工人、青年军人、青年农民接触和了解不多,故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社会大气候也造成了这种不平衡。当前,青少年、大学生、一般青年是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诸如,青少年学习“减负”问题、心理素质问题,大学生就业、婚恋问题,转型时期一般青年思想价值观等,因此,研究者对于这些群体研究得较多。而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军人比较稳定,所出现或暴露的问题较少,不易引起社会较多的关注。但是应该指出,不管怎样,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军人占青年人口总体的绝大多数,因此,青年研究也应该充分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在社会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决定着调查方向,体现调查的水平;而且还制约着调查的整个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显然,有必要对青年研究中社会调查内容予以关注。那么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中社会调查的内容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见表2)
表2 调查内容分布状况
内容
频数(篇) 百分比(%) 排序
婚恋
34 11.7
4
就业与工作
38 13
2
生活方式
30 10.2
5
思想价值观
68 23.3
1
教育
37 12.7
3
非正常行为
18 6.2
8
心理
30 10.2
5
综合
20 6.9
7
其它
17 5.8
9
合计
292100
由表2可知,思想价值观类调查报告最多,比例超过20%,处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就业与工作类调查报告,比例为13.0%;位居第三位的是教育类调查报告,比例为12.7%;婚恋类调查报告处于第四位,比例为11.7%;生活方式类和心理类调查报告均占10.2%,并列第五位。处于后面几位的是非正常行为类和综合类调查报告。表中这一数据可以说明三点:(1)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更为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问题。无论是青年的婚恋、就业与工作、生活方式,还是青年的非正常行为,都是与青年群体密切相关,对这些主题的研究有助于青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仍以青年思想价值观为主,这说明青年思想价值观问题是青年研究的一个主题,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思想价值观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决定了青年思想价值观研究的重要价值。(3)调查内容虽以青年思想价值观为主,但诸多主题,如青年的婚恋、教育、就业与工作、生活方式、心理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可以想象,在青年研究调查内容上,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抽样方式
抽样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概率抽样,它是依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原则选择样本,完全不带调查者的主观意识;另一类是非概率抽样,它是依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两者各有自己的优点,概率抽样抽取的样本虽然无法绝对的代表总体,但较非概率抽样它更具有代表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依概率理论估计样本的精确度和代表性。非概率抽样操作简便,省钱省力,统计上也远较概率抽样简单,它对于了解总体是十分有益的。在90年代青年研究社会调查中,社会调查采取的方式比较模糊(见表3)。
表3 抽样方式分布状况
抽样方式频数(篇)
百分比(%)
概率抽样 86 29.5
非概率抽样69 23.6
不详 13746.9
合计 292100
由表3可以看出,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采用概率抽样方法的比例接近30%,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的比例为23.6%,而对抽样方式未予说明的有46.9%,信息缺失很大,使我们无法进一步判定这占样本46.9%的社会调查报告到底采用了哪种方法。作为一项学术性社会调查,有必要对抽样方式予以明确说明,如果说是采用概率抽样的,那我们可以将结论推之总体;如果是采用非概率抽样,那我们的结论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推之总体。
在上述数据中,有30%的社会调查采用了概率抽样,进一步研究发现,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占31.5%,排在第一位;整群抽样方法占28.8%,处于第二位;分层抽样方法占26.0%,处在第三位;系统抽样法、多段抽样法所占比例均小于10.0%,排在后两位。这表明,在概率抽样方法里面,研究者偏好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整群抽样方法(见表4)。
表4 概率抽样方法分布
概率抽样方法 31.5
简单随机抽样 31.5
系统抽样
4.1
分层抽样
26.0
整群抽样
28.8
多段抽样
9.6
(四)理论前提、研究性质
社会调查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位学者曾指出:“如同面向自然现象的科学研究都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样,面向社会现象的社会调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后者对理论指导的依赖性要高于前者,因为后者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现象。不仅社会调查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和调查指标要依赖一定的理论指导才能完成,而且调查对象的选定、调查主题的确立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也都必须借助理论思维才能完成。”(注:刘少杰:《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86页)如果我们在社会调查中不重视理论前提问题,势必会使社会调查研究留于表面化、简单化。
统计分析表明,明确理论前提的调查报告比例仅为5.5%,隐含理论前提的调查报告比例为10.3%,而80%以上的调查报告没有理论前提。这一数据无疑告诉我们当前相当多的社会调查存在不重视理论的指导,研究中现实和理论存在很大的脱节,研究成果推广价值不大的问题。很明显,要想使青年研究水平有进一步提高,避免研究始终在一个层次上原地踏步,重视调查研究的理论前提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研究性质上看,社会调查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所谓探索性研究,就是研究者本人对他所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初步考察、了解;描述性研究,是研究者系统地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通过对现状准确、全面地描述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解释性研究则试图对社会现象作出普遍地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统计显示,在青年研究社会调查报告中,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居多,两者比例合起来超过90%;而解释性研究仅占5.8%。这表明青年研究中的社会调查是重描述、浅分析。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理论前提的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
(五)资料收集方法
在社会调查中,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有两种,一是问卷法,通过发放问卷,由被调查者进行填写,然后收取问卷;二是访谈法,围绕访问的主题或提纲,向被访者提问,从而来收集相关资料。统计发现(见表5),问卷法所占的比例最多,超过80%;其次是问卷结合访谈的方法,比例为15.1%;而单纯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所占的比例最少,仅为0.4%。
应该指出,一味地偏重问卷法而忽视访谈法,这种做法不可取。尽管问卷法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它能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很好的匿名性,所得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如问卷的回收率、质量有时难以保证,对被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问卷收集资料的方法不是万能的,它在文化程度较高的调查地区和被调查群体中比较适用,而且所收集的资料大多是反映面上的一般信息。相比较而言,访谈法虽然存在调查的费用高、代价大,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的缺点外,它也具有一些优点,例如它的回答率较高,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特别是它的调查对象适用范围广,访问法依赖于口头语言,既可用于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调查对象,也可用于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调查对象,而且它能通过访谈了解到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资料,能够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关键在于我们恰当地选用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而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和偏好。
表5 资料收集方法状况
资料收集方法
百分比(%)
问卷 81.8
访谈 0.4
问卷结合访谈 15.1
其它(包括不详)
2.7
(六)统计方法技术
统计分析是社会调查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调查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审核、整理后,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调查资料所包含的众多信息,得出调查结论。而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技术。
表6 统计方法技术应用状况
统计方法技术
频数(篇)
百分比(%) 排序
频数 101 34.6 2
百分比284 97.3 1
平均数21 7.2 6
交互分类
61 20.9 3
单、双变量相关测量
26 8.9 5
单、双变量统计检验
60 20.5 4
多变量高级统计分析
6 2.1 8
其它 9 3.1 7
调查显示(见表6),使用百分比的调查报告比例最高,达到97.3%;位居第二位的是频数,其比例接近35%;交互分类处在第三位,其比例为20.9%;相比较而言,多变量的高级统计分析所占比例最少,仅为2.1%,排在最后一位。应该讲,百分比、频数、交互分类这三种统计方法技术十分简便易行,因而研究者较为常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要想深入地了解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光靠百分比、频数、交互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一些高级的或较复杂的统计检验、相关测量技术。青年研究社会调查中统计方法技术的简单化、单一化,使得统计停留在一个十分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入揭示所研究的主题。因此,一学者指出的“许多社会调查报告读上去只不过是一篇内容简单的社会现象统计”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看来,在青年研究调查方法上,提高研究者的统计分析水平刻不容缓。
四、简短结论
本文就90年代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在调查对象上,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调查对象间比例分布不均衡,“一般青年”、“大学生”、“青少年”较为受到关注;在调查内容上,仍以青年思想价值观为主,但其它主题如婚恋、教育、就业与工作、生活方式、心理也逐渐受到重视,总的来讲,90年代青年研究调查内容更为关注青年的发展问题;在抽样方式上,抽样方式不详占多数,在明确说明的概率抽样中,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运用较多;在理论前提上,没有理论前提的调查报告占绝大多数;在研究性质上,以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为主,解释性研究缺乏;在资料收集方法上,问卷法收集资料居多;在统计方法技术上,使用较多的是百分比、频数、交互分类等。
标签:社会调查报告论文; 社会调查论文; 调查对象论文; 概率抽样论文; 问卷调查报告论文; 抽样分布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