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超越”笔谈——1.现代性之惑与现代化之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现代性论文,性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7)01-0085-03
一
现代性几乎成为这些年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处于主流地位的热门话语,但在这里我想坦率地说出自己的困惑。我虽然悉心留意过学界出版的这一方面的书籍及其进行的相关讨论,但越来越不清楚现代性的所指了。比如,它是观念存在还是社会运动?是文明的累积、进化还是更加残酷的等级的重构?它指的只是资本的扩张、肆虐还是包含人们对更为美好的精神境界和自由空间的渴望和拓展?有人说,现代性是对传统社会及其观念的彻底决裂。如果姑且可以认为社会结构还能改观(其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那么,体征传统观念的民族心理与思维方式岂能随之根本置换吗?这样一来,现代性所关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又如何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界这些年的探讨还没有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
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中国的现代化之梦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程了,但现代性这个词在中国学界的频繁出现却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是与后现代思潮一起被引进来的。后现代的意旨是什么?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性危机和两难困境的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性的颠覆和反拨。然而近代以来,历经战乱和内耗,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面临的却是现代性的严重匮乏!在这样的情形下,一部分新潮的学者却要倡导后现代、批判现代性,这是一种多么尴尬的事情!
多种话语丛叠,异质观点同台,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就这样搅成了“一锅粥”。如果是个别学者或学科的单个行为,那是不值得深究的,但是这种讨论竟成了一股洪流!这样我自己便不得不把它作为转型时期表征学界生态的一种症候:我们是在盲目地跟着别人的旗子跑,孰不知这其中的问题、思路都不是自己的。
二
现代性内涵不明所以,但现代化进程却是我们实实在在感觉到的。我觉得现在是我们学界脱开抽象概念推演和论辩,具体探究实际问题的时候了。比如,从现代化的视角探究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具体变迁,就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的大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才开始的,自从鸦片战争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了,但在追寻过程中历经思路转换,氛围、条件丧失甚至过程中断。其实,就是现在一般被误为只会搞政治而不懂经济、只能进行革命而不注重建设的毛泽东,也不是不谈现代化,不谈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只不过他对现代化的理解异于他人,而是与他的革命理念和方略一脉相承的。正像他没有遵循任何革命模式,而是采取超常规的手段、谋略和速度取得革命成功一样,他也设想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之外寻找到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苏东,是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之径。它在方式、手段、依靠力量、目标和规则方面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他自信地把这种现代化之梦称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是一种不走别人走过的道路、更不依赖别人来求得自己的发展的思路。这种策略使得在那个时代毛泽东处理国际关系时可以纵横捭阖,既可以与美国交战,又可以与苏联对抗。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现代化观念上的一个巨大转折,就是把中国的现代化重新纳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世界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化成为超越具体社会制度和民族、国家界域的人类共同的选择,在目标、准则、方式等方面必须遵循相同的规则。任何选择都意味着必须付出代价。当我们按照这一思路重新启动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发现,现代化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这使我们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的国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大部分地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有些大的城市依靠特惠条件和自身优势,已经业已实现现代化,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又弥漫着后现代情绪,甚至转向了所谓“后现代之后”;然而,占中国人群体大多数的农民很多还处于前现代的水准,有的地区才刚刚开始启动现代化;而从历史上看,中国又发生过现代化的中断。所有这些在西方国家以历时态经历过的不同阶段,共时态地出现在当代中国,使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走上了一条无先例可循、充满诱惑又布满陷阱的道路。显然,按照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观念很难整合这些复杂的情况和因素,我们又不能听任盲目的力量自发地发挥作用,而需要建构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观念和理论。这里不是在为历史唱挽歌,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审慎地回顾和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特殊境遇,甚至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也不妨体味和省思一下毛泽东关于中国发展的独特的思路和方略。
三
在现代性讨论中,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在这对异质的矛盾中文化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现代化不是仅仅限于政治、经济层面,文化与思维方式是一种更为隐性的制约因素。在社会有机体系统中,如果说经济是基础,是骨架和躯干,那么文化和哲学就是血肉和灵魂。在全球化时代,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可能是一致性或一体化的潮流,唯有文化和文明不应当有统摄一切的模式。这样说来,文化就可能是区分不同国家现代化特色的最重要的体证。
这里我不得不再谈到民族语言。在我看来,文字决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更熔铸着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国家特殊的思维方式;每一民族、国家的先贤用文字创造、拓展和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空间,达到了只能用某种语言而不能用其他语言表达精神空间的极致。就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可以说汉语是上帝赐给的最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财富,唐诗、宋词所勾画和蕴涵的意境不要说译成其他语言,就是用白话文也难以传神地表达尽净。《红楼梦》据说已经被世界上最主要的文字都翻译出来,但很少有成功的译本,通行的英译本被指为“极其糟糕”。自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中英文写作水准都赢得了当时学界的赞誉,1938年他曾想到翻译此书,但“后来再三思虑而感到此非其时也”。一则因为书中所反映的时代已经变迁,二则非常担心自己是否可能准确地传达《红楼梦》的神韵之一二,于是才决定另外用英文创作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小说《京华烟云》。有专家指出,《红楼梦》最好的译本是法文本,译者李治华先生是一位研究法国文学并长期在法国生活的华人学者,他用27年实施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在6巨册的法译本出版后,法国总统要给他授勋。我特别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细节,就是他在致辞的时候,为虽然尽力但未能完全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韵而请求人们原谅,希望能读汉语书的法国读者尽量阅读原著而不必读他的翻译。这不是说李治华先生翻译水平不高,而是印证了译界一个也许过于极端的论点——“美文不可译”;可以说,越是卓越的民族性的作品,越难用其他语言准确而传神地将它们成功地翻译出来。还有我们的以写意为特征的绘画艺术、独特的书法更构建了一个为其他文化所不可重复和替代的审美世界。文字所表证的思维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现代化的进程决不以消灭民族性的文化、改变民族性的习性甚至思维方式为前提。
四
除了民族、国家这些基本的单元而外,晚近以来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世界结构,与现代化进程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在这里,我想尝试提出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理解,即在人们通常的认识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被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在现代化的视角下,它们可能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历史进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只是老牌的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和“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1]40,即以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是现代化的第一批先行者和倡导者,自英国始,然后延伸至西欧、北欧、东欧、北美,再后来又东移日本,资产阶级占据着统治地位,可以说资本主义方式是历史上现代化曾经成功的一种模式。而且在当今世界上,业已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几乎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落后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也要在某种程度上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这样,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上不发达国家追赶经济上发达国家的过程。由上述这些原因所致,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是,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认为实现现代化就要全盘西方化。
然而,上述现象仅仅是历史的一页。如果说,在 20世纪中叶以前,现代化的主要模式是资本主义化、西方化,那么,历史进入到当代,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后果所显现的种种危机,说明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化做同一理解的视野是褊狭的,现代化实现方式理应多元化,社会主义也是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方式比资本主义方式更适合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更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更能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从而更加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可以说社会主义可能是适应当代社会新特征的现代化实现方式。特别是通过资本主义方式、途径、手段不能有效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高技术条件下人的异化状态,考虑问题的短期效应,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富人阶层对财富和权力的垄断和统治,以及全球经济振兴中超级大国不忘保持世界领袖地位的图谋,极欲推广单一价值观念的霸道,科技成果的误用和滥用,现代病的蔓延等等,某种程度上都将与资本主义方式相联系,是过分“自由”的市场体制铸就的。
而作为资本主义方式反拨的社会主义,力图注重社会的协调运行和全面发展,具体社会行为是在政府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重视加强政治手段。一是政治为经济服务,实施宏观计划和调控功能,二是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政治在经济上仍然必须拥有相当的宏观调整权力,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既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成分,也有其他小型经济的有益补充。政府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同时,也使整个经济具有计划性,国家通过计划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对整个社会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实行统筹规划。这样做的优点就是能够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础工业建设,支持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加快建设速度,有利于技术和市场的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国家提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期许和理由,它否决了在现代化问题上资本主义的专利权,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化分开,批判了在现代化问题上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化的观念。
这样看来,现代化进程推进到当代,在现实情况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既不是剑拔弩张、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也不是不讲原则的“趋同”关系,而是有竞争、有合作、有借鉴、有传承、有扬弃。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未完全丧失价值而被替代之前,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以便从中找到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另一方面,期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更新、更快、更合理的现代化的实现方式逐步崛起,走向完善,以便实现现代化实现方式的现代化,因为实现方式的选择不仅关乎现代化建设进行的速度,更关乎现代化建设未来的后果。
标签:现代性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