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私人投资的障碍分析_民间投资论文

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私人投资的障碍分析_民间投资论文

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民间投资障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障碍论文,民间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4)02-0115-03

西部经济发展必须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道路,西部开发和生态经济建设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但是资本短缺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从资本形成的来源或投资主体看,一国的资本形成主要有三个途径: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国投资。一般来说,对外国投资的吸引要适度,政府投资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其投资回报率一般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注:中国目前中小企业约有398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8%,创造了几乎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至少有95%.)[1]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本问题关键不在于储蓄率低下、资本不足,而在于投资体制和投资政策的障碍,严重地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方面是大量的国有资本剩余,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投资短缺,特别是民间投资的短缺。这就严重地制约了西部生态经济的建设,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陈锦华同志在中国投资协会首届会员大会上就说:“我们也感觉到民间的投资动力不够,现在主要是政府发债,拉动银行财政方面的贷款,集体、私营、个体投资上不去,特别是内陆地区,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下去,就是政府通过发债拉动经济增长,将来还会受制约。”[2]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民间投资存在体制、政策和观念三障碍,消除这些障碍是推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根本条件。

一、西部生态经济开发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行政壁垒、自然垄断和民间资本的人才技术管理落后是制约民间投资最重要的体制性障碍,特别是在更贫困更落后的西部地区这种状况更严重。

1、行政壁垒形成的所有制歧视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发展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上迈出了巨大的步伐,但是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许许多多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使民间投资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如尽管我国已出台制定了一些关于发展城镇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经济、私营经济的法律法规,但大多是以所有制形式为区别制定的,国有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扶植,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筹资等难题根本得不到在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扶植,使民营经济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的郭励弘同志说:“就基础领域市场化而言,最大的障碍是项目前期工作中以审批制为代表的行政壁垒。”[3]

2、垄断给民间投资造成了巨大的进入壁垒

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国家计委在2000年初就提出“取消民间投资禁区。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余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但事实上,一方面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形成了巨大的挤出效应,这就把民间资本从本来就不多的投资空间挤出来了;另一方面行政审批强化,形成了一边是找不到投向的国有投资的资金剩余,另一边又是民间企业的融资渠道及盈利机会被挤小或堵死,民间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自然垄断除了给民间投资带来了融资困难外,投资方向限制也是非常厉害的,如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出版、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为主,这些部门通常不向非国有投资和个人投资开放,甚至不向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国有单位开放。“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存在严重的行政性垄断。由于行政性垄断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实现排他性(排挤竞争对手的进入)、独占性(独占经营性投资机会)的垄断目标,从而为民营经济的投资的准入设置了难以突破的“禁区”。[4]例如东莞是我国近些年发展外向型也是技术型经济的典范城市,该市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行业有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0多个,就是说,民间资本的进入还没有外资多。[5]这种严重的行业和部门垄断,形成了民间投资无力和不能进入高盈利部门的进入壁垒。大量的民间资本涌入仅剩下的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餐饮、小加工工业等,形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引起了民间资本之间的恶性竞争。

3、人才和技术壁垒给民间投资带来了困难。

民间投资是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投资一般都是一些中小资本、技术水平低、人才缺乏、管理落后,在残酷的竞争下大量的破产,引起的资本集中才形成了垄断竞争,进而发展为寡头垄断。民间投资自身的人才技术约束给其发展带来了困难,人才技术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又给民间资本形成了人才技术的转入壁垒,拥有较大资本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有购买技术的雄厚财力和吸引人才的高薪诱惑,而中小的民间投资一般是很难做到的。中国民间投资的两大高峰:一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二是80年代后期的个体经济的发展。由于人才和技术的约束,当乡镇企业在迈向高科技的现代企业的道路时,大量的低效无序竞争使其发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个体经济在发展为私营经济时,资本扩张和管理效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西部生态经济开发民间投资的政策性障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极大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市场准入等政策性障碍。

1、财政税收政策上的所有制歧视形成的政策性障碍。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由于所有制歧视民间资本实际上是处于不公平的竞争中。由于国有企业性质、地位、信誉和效率的原因,一般来说,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把搞活国有经济放在首位,从而给予了较大的财税支持;为了吸引资本,外资企业也享有巨大的政策优惠;而民间投资则无法享受到这些特殊照顾。因此国家计委投资司就建议“规范民间投资者的税费征收,坚决制止对民间投资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享受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民间投资者也应当同样享受”。[6]

2、金融信贷政策上的所有制歧视形成的政策性障碍

民间投资者在金融信贷上面对着不公正待遇,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国家信贷机构对民间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力度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的国有银行正逐步走上商业银行的轨道,商业银行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要求其信贷方向主要是一些有实力、有信誉和有盈利能力的大企业,这样规模较小风险较大的民间投资就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据调查“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开放建设贷款科目,因而民营经济只能获得1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6]另据资料表明,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50%到60%靠自筹,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分别只占15%左右,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不到1%。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过去就很少,随着几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惜贷”现象日益严重。[8]民间投资仅仅依靠自有资本和自有资本积累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很难同其它行业进行竞争的。(2)、不规范的非正式融资给民间投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在无法获得正常融资的情况下,民间投资者大多选择了不规范的非正式融资,如民间借贷、民间投资企业相互担保等,使本来风险就大的民间投资又面对着同样高风险的其他民间投资者的经营风险。(3)、民间投资企业的信贷规模与其产出贡献不相匹配。如果我们按照非国有企业均为民间投资企业的宽泛理解,民间投资与国有经济在信贷规模和产值贡献上是不相匹配的,如下表: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国有经济贷款占总贷款%

86.6

86.6

85.5

84.9

88.3

87.6

87.5

89.9

民间投资贷款占总贷款%

13.4

13.9

14.5

15.1

11.7

12.4

12.5

10.1

国有经济产值占总产值%

58.9

62.2

59.15852.2

50.6

45.1

43.6

民间投资产值占总产值%

41.1

37.8

40.94247.8

49.4

54.9

56.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1998)有关数据计算[9]

从上表可以看出民间投资的贷款占总贷款额的15%不到,而其产值则占到总产值的40%以上,甚至超过了国有经济。(4)、证券市场不可能成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证券主板市场上民间投资很难成为其投资主体和获得资金来源,这是因为进入证券主板市场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民间投资一般无法满足如资本额、利润率水平等限制;二板证券市场的巨大风险又超出了民间投资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3、市场准入上的所有制歧视形成的政策性障碍

从市场准入上来看,民间投资的范围相对较小,一般的高盈利行业,民间资本是很难进入的,据资料,“在我国国有企业准入的领域中,外企可以进入的有80多个,占75%,私企却只可以进入40个领域,不到50%”。[10]因此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都在呼吁重新修订各产业的准入规则,对已经和将要向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引导非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建设。

三、西部生态经济开发民间投资的观念障碍

1、社会偏见所造成的困难。除了上述所有制偏见外,民间投资还面临着观念上的社会偏见,民间投资基本上是在一个有障碍的环境中成长的,“普遍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禁止它们进入许多行业,国家政策上偏向国营经济,使得它们不得不在一个扭曲的环境中成长。采用戴红帽子,挂靠国营单位,或者争当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等办法以求政治上安全。”[11]正是对民间投资的这种社会偏见,造成民间投资主体行为的扭曲,加上民间投资者本身素质的问题,使得他们为了得到投资权而采取了许多非常不规范的作法,进一步的影响了市场秩序并破坏了他们自身的声誉和信誉。有人把民间投资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胆商”阶段,钻体制空子,胆大的赚钱,出现了假冒伪劣泛滥成灾,不讲信用,毫无诚信可言。(2)、“情商”阶段,拉关系,走后门,通过非经济手段进行竞争。(3)、“智商”阶段,投资者的素质提高,在比较规范的法制轨道上竞争。但是我国目前的民间投资基本上还处于前两个阶段,民间投资者自己把信誉搞坏了,使得人们对民间投资者的信任度下降。

2、民间投资主体自身的心态扭曲而形成的观念障碍。当前的民间投资者心态不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小富即安”缺乏投资冲动;二是缺乏风险意识,宁愿把钱存在银行,享受低利息也不愿投资冒风险;三是投机思想严重,总想用小钱赚大钱,甚至无钱还想赚钱。这样一来,民间投资者一方面在投机思想的冲动下,往往做出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的投资决策。加大了民间投资的整体风险;另一方面在平均主义思想作崇下,见不得他人获利,而采取非经济的非正当的甚至非法的手段去干扰他人的经济行为,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阻碍了民间投资的发展。

由于以上体制性的、政策性的和观念性的障碍,使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不高,启动民间投资存在一定困难。只有在法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下,加大对民间投资的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启动民间投资的增长,消除所有制歧视,规范民间投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收稿日期:2004-02-10

标签:;  ;  ;  ;  ;  ;  ;  ;  

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私人投资的障碍分析_民间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