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论文_段美志

湖南长沙市宁乡县中医医院 410600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自拟针刺组方配合中药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痉挛程度Cohen Albert分级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著改善率为85.0%,对照组显著改善率为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针刺组方配合中药治疗是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更有效方法,具有疗效高、针对性强、安全等优点。

关键词:针刺;中药;面肌痉挛;阿是穴,翳风 参苓白术颗粒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临床表现为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的抽搐,起病 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波及到口轮匝肌及整个面部,严重者可使整个面部肌肉强烈痉挛,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本病属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为了探讨研究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2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40例病例均来自于2011年至2014年宁乡县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24 例;年龄30-60岁;病程1周至3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第2版(2010年出版)《神经病学》其诊断标准如下:① 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面肌抽动限于一侧,起病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 每次抽动数秒至数分钟。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伴有疼痛。②神经系统检查排除面肌阵发性抽动外,无其他阳性体征③ 行头颅CT、MRI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

1.3病例纳入标准 ①患者的诊断符合上述标准;②年龄范围在17-70 岁之间;③接受并且配合本次研究者.

1.4病例排除标准 ①所引起的面肌痉挛继发于其他疾患,如肿瘤、手术、外伤、脑血管意外、面瘫后遗症等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③ 患有精神疾病者以及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过敏体质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患侧四白、攒竹、丝竹空、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阿是穴。上眼睑加后溪,下眼睑加合谷。常规消毒后,采用0.25mm ×40mm毫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泄法,得气后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30min;中药 参苓白术颗粒 6g*10袋/盒(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用法:1袋 冲服 每天三次。

2.2对照组 取患侧翳风、太阳、颧髎、合谷、阿是穴,风寒阻络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袭络加风池、内庭清泄郁热,虚风内动加太溪、三阴交滋养肾阴而熄风。常规消毒后,采用0.25mm ×40mm毫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泄法,得气后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30min。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5日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面肌痉挛分级标准 参照Cohen Albert 分级[1]: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反射增多;2级:轻度,可见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

3.2 疗效标准 参照Cohen Albert 制定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完全缓解:治疗后痉挛强度由2-4 级降至 0级

明显缓解:治疗后痉挛强度由2-4级降至1-2 级

部分缓解:治疗后痉挛强度由4级降至3 级

无效:痉挛强度分级无变化或者加重

显著改善=完全缓解+明显缓解

3.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显著改善率为88.0%,对照组显著改善率为5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面肌痉挛的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由责任血管对面神经出脑干区造成的搏动性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继发性与桥小脑角区的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炎性占位等,面神经受到机械性压迫有关[2]。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抗癫痫和镇静的药物,局部肉毒素封闭疗法以及显微血管减压术、面神经梳理术等手术治疗。但存在着口服药物易出现眩晕、无力、嗜睡、共济失调等副作用、局部封闭和手术治疗具有一定风险、费用高及易并发面瘫、眼睑下垂、复视、听力障碍等并发症,患者有时难以接受,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3-4]。中医学对面肌痉挛症状论述主要见于“筋急”、“筋惕肉瞤”、“痉症”、“胞轮振跳”等条目之下。其描述都体现出经筋受损的表现。面肌痉挛的病变部位在三阳经筋。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结于角(头);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结于頄(面)。《灵枢?经筋》:“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面肌痉挛的病变主要是面部太阳、阳明、少阳经筋的局部筋急转筋拘挛造成的。《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明?张介宾《类经?十二经筋痹刺》:“以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说明以痛为输是治疗经筋疾病的首选穴位,所以取患侧面部的穴位来引导局部经气,疏通气血[5-7]。翳风穴出自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经云:“痉不能言,翳风主之。”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又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善治头面部的风邪为患之疾,为治风之要穴[8-9]。翳风穴解剖位置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此穴靠近病变部位,针刺翳风穴可以起到改善面部神经调节、血管营养、淋巴循环等作用,使面肌痉挛、面瘫、耳鸣、耳聋得到缓解或治愈[10]。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阳,主气,《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属阴,主血,既往研究表明针刺合谷太冲可以改善患者面部 脑内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后溪穴具有舒经活络镇惊止痉的作用[11]。中医学对本病的病机认为机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筋脉肌肉缺乏濡养;或风寒之邪侵及筋脉,气血运行受到阻滞;或阳亢风动,肝肾阴虚,从而患病。后世医家治疗本病多从外风及肝风论治,以肝为本[12],本人在临床中从肝论治,发现疗效常不满意,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肌肉,脾主瞤动,改从脾胃论治,常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参苓白术颗粒以健脾益气。本实验结果表明新的针刺组方在常规针刺组方的基础上结合经筋理论,同时配合中药脾胃论治,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有效率。特此报道,望可供同道参考。

参考文献:

[1]Cohen Albert.J Neurosury,1963,4(2):441.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3]韦名然,涂锦泉.面肌痉挛治疗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5):413-415.

[4]向晖,刘如恩,冷景兴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疗效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4):462-463.

[5]许云祥,郭菡,陈贵珍.阿是穴形成及其镇痛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80-82.

[6]陈玉玺,张明波.针刺阿是穴治疗枕神经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8):141-143.

[7]李冰,罗建昌,郎伯旭.针刺配合头皮阿是穴留针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1044-1045.

[8]冷锋强,曹莲瑛,张伟.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1001-1002.

[9]韩燕,陶文剑,田青乐.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376-377.

[10]姜雪梅,高彦平,黄泳.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05,25(11):781-783.

[11]苗芙蕊.独取后溪穴的临床应用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56

[12]程丑夫谈谈病型论治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1):27-28.

论文作者:段美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论文_段美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