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领导人的聘用方式_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中领导人的聘用方式_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领导者论文,演义论文,用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且看《三国演义》中领导者选人、用人的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

用人之首在于选人。“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二是凭实绩选贤。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三是广泛选贤。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

用人之要在于育人。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而且还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周瑜临终时还大力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稳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权——“将主阃外”

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开展工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处处被掣肘,那是无法放手放胆地开展工作,也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的。三国中,孙权一句“阃以外,将军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权发挥到了极致。孙权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另一方面能够大胆放权。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正是有了这种爱才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五、用人之责——“自贬三等”

人选人总会有选错用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弥补过失。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了街亭失守。对此,诸葛亮勇敢地承担了用人之失,他挥泪斩了马谡,并上书刘后主“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诸葛亮能够从“领导”角度痛悔自责,并动“真格”,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摘自:牛津管理评论

标签:;  ;  ;  ;  ;  ;  ;  

“三国演义”中领导人的聘用方式_三国演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