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_数学论文

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_数学论文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分析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学习感到不适应,如何实现小学到中学学习的衔接,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影响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体系.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相对于小学数学教材,在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学习内容上,主要有由数到式、由常量到变量、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小学的数学教学知识量少、内容浅、难度低,教材的坡度缓,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而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也触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和推理论证等,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代数领域出现“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接下来的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知识有了较高抽象思维的要求.在教学要求上从侧重感性认识向侧重理性认识过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认知上的困难.

二是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小学数学周课时多,教师对难点、重点有较充裕的时间讲解,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练习,易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初中的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内容多,且要求灵活运用知识解题,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教师主要通过设问、质疑、变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并逐步形成迁移推理能力.这就使学生面临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困难.

三是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很多知识可以通过直观理解来获取,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以图片、表格呈现,趣味性强.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知识主要以类比、归纳呈现,要求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初中数学对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方法的应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是环境与心理等.进入中学后,学生面对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中学高起点、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要求,在知识、心理、能力等方面问题不断累积,造成学习困难.

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水平需要,也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策研究与实践

(一)加强对教学目标衔接的设计

中学数学学习需要扎实的计算基本功,初步的逻辑思维、推理表达和一定的空间观念,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意几个方面.

1.在数与形两大领域对教学目标要求的统整

在数与代数领域,需要很好地衔接由数的扩充到运算的拓展,即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由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也就是说,非负有理数→初步认识负数→有理数;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式的运算.如果从类比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由“数”到“式”的发展.事实上,如:整数与整式、整数分解(分解质因数)与因式分解、整数运算与整式运算、分数与分式、分数运算与分式运算等方面都可以在教学上进行类比,通过分析比较,展现由“数”到“式”的发展.目标设计上可以从“数量关系”向“函数关系”发展,从数量关系开始,经过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作为过渡,系统学习函数.教学中先用算术解法,然后引入简单的方程,算术与方程两种解法并存,再过渡到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衔接的关键是逻辑推理的培养.

2.精心设计衔接关键点的教学目标要求

(1)关于数的扩充.在数与代数方面,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初步认识.小学课程标准明确“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而初中课程标准强调“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

(2)关于“数”到“式”的过渡.小学课程标准明确“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景,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而初中课程标准强调“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未知量”看作“已知量”,并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而初中课程标准强调“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4)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小学数学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基本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是逻辑推理和论证.小学只要求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几何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描述.中学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二)深入钻研教材,抓好对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

就知识体系而言,中小学数学是一个整体,有很多衔接的知识点.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贯穿到九年级,但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我们要把中小学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

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几个重要知识点的衔接研究:

1.算术数与有理数.进入初中后,引进了负数,把数的范围从“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对数的认识的飞跃.

在内容处理和教学上注意:①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扩展留下余地.例如可以用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暗示整数除自然数外还有其他的数.②小学要加强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如“收入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前进与后退”等.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进一步学习负数作好铺垫.

2.数与式.初一数学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

在内容处理和教学上要向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需要,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如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如分数基本性质.②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三角形面积公式.③用字母表示应用题的条件.

3.算式与方程.小学里的应用题通常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出未知量.教师要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让学生在两种方法的比较中逐步体会到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在内容处理和教学上要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

4.实验与推理.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则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初中的“空间与图形”内容主要有:“走进图形世界”、“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全等”,在“走进图形世界”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图形的全等”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

5.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领域存在的衔接问题很多.由于小学、初中统计与概率内容有限,分散在各个学段、年级按“螺旋上升”编写的,内容的难度和教学要求差异比较小,要注意避免教学中简单重复.有关统计量方面,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中要注意科学性,既要明确用这些统计量来表征一组数据的合理性和优势,也要清楚局限性.小学生可能体会这些统计量的优势作用多一些,到了初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逐步发展,要注意引导学生考虑这些统计量的局限性.

(三)变革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对教学方法衔接的实践

1.把握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的总体要求

“衔接”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教学具有“慢进度、缓坡度;多直观、多形式;重感性、重口述”的特点,而中学教学则强调“快进度、陡坡度;多抽象、多练习;重理性、重推理”的教学要求.

第一,从教学要求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直观与形象,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而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的基础上的抽象,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强调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节奏相对较快.因此在教学衔接上,往往需要“缓节奏、多反复”.

第二,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合作、交流、游戏的机会较多,但初中教学各环节的指向明确、安排紧凑,探究合作交流要求高.初一的教学,教师要适度放慢教学的节奏与进度,使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数学课堂.

第三,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来看,中学数学教师更多地关注“通性通法”,而小学数学教师则主要关注解决某类具体问题的特殊技巧.广义上看,不论是“通性通法”还是“特殊技巧”,都属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范畴,不同的是“通性通法”是“大略”,而“特殊技巧”是“小略”.因此,在能力培养的衔接上,要从“大略”着眼,遵循学生

认知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要注意通过不同的问题训练,从特殊的问题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系统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教学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旧内容,力求初中与小学的相关知识联系类比,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类比、迁移与衔接中生成新知;问题设计要精巧,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思考;要突出重点和控制难点,突破解决难点的关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因材施教,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制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当减少容量,降低难度,让学生逐渐适应.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中学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以生活实践经验向学生讲明小学、初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结合课堂教学逐步体会、熟悉和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勤学好问习惯、阅读与笔记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质疑思考习惯、复习归纳习惯、总结反思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等.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观察与思考、理解与分析、综合与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要以问题讨论、自学指导、类比推理、假设推证、实验辅助、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此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阅读不细、审题不清是数学学习的通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通过提供阅读线索、制定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归纳,从而自我感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底线.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现实数学、数学的探究学习、数学的发展性等要求,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  ;  ;  ;  

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