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面,但西部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加入WTO后,遭遇了国际大旅游公司的市场竞争;二是直接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三是市场秩序混乱,盲目竞争、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面临东部旅游的激烈竞争。从国家层面上、从战略高度上探讨西部旅游开发模式,十分必要。
旅游开发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加以概括,关于西部旅游已有很多人作过系统的研究(刘锋,2001;唐学锋,2001;罗明义,2001),旅游开发一般模式、特别是具体景区的管理模式、产品方向等,也有过一些研究成果(吴必虎,1996;因斯克雷·科伦伯格,1993;陈传康,1992),但从战略的高度探讨西部旅游发展模式的还不多见。这里从区域开发、管理运营、产品与产业发展方面对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作一探讨,提出如下3种开发模式,即管理运营模式——政府主导与企业化运作相结合;产品开发模式——“三优转化”模式;空间开发模式——据点式与点轴式结合。
一、管理运营模式——政府主导和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
(一)政府主导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政论主导型发展战略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经验,国家旅游局一直以云南等省区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为例证,推广和总结这一经验(注:国家旅游局赴藏调研考察团,关于西藏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国家旅游局网上资料,2001。)。我国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和倡导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八五”以来,旅游业发展速度接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两倍,我国从旅游资源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世界旅游组织甚至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外部经济性明显的行业,旅游业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必要的。充分发挥政府信誉好、协调力强、有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的优势,对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对于西部这样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处在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现象明显的地区来说,政府的导向投入及全方位的组织、协调意义更大。
(二)单纯地、过分地强调政府主导是不合适的,也是与市场体制和产业经济规律相违背的
西部旅游业2000年就业人口130多万,收入1053亿元,旅游收入与GDP之比达到6.3%,已经由一般的外事接待事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过分强调政府主导,既不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主观要求,也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悖。
东部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过分强调政府主导,易导致“政府主宰”、“政府主财”、“政府主干”,造成形象工程、胡子工程和重复建设,既劳民伤财,又易错失良机(章尚正,1998)。
西部旅游业在启动时期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成功的。但在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的今天,它面临着两大挑战,首先旅游业的“大行业、大市场”的性质,要求它面向社会,甚至面向海外开放,就连旅行社现在也启动“中外合资”的试点工作了,所以由国有企业“单打一”、以地方保护维持行业垄断的局面已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其次,就这些国有企业而言,也要求摆脱狭隘的行政与区域束缚,政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责、权、利相衡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管理企业。
凡是产业(而不是事业),都应该是能赚钱的;而凡是能赚钱的,就应该由企业主导,而不应该是政府主导,这早已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所证明。和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处在幼稚时期,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实施政府主导也很必要,正像目前我国的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一样。当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产业时,就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由企业自主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是西部旅游的大问题……政府的主导方针还应该持续,但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说市场环境已经高度发达了,那时候可以调整”(注:孙钢在2001年6月23日西部旅游论坛上的讲话。)。可见,“政府主导”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政府主导”只是国外旅游业发展的模式之一,企业化、特别是集团化运作才是最主要的模式。
(三)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旅游业涉及到很多部门,土地、文物、环保、城建、林业、宗教、工商等,各管一块。由于各部门的利益冲突,完全用市场的手段搞旅游,一是起步难,二是发展慢,靠一两个企业的个体行为难有大的作为。为此,旅游业应强调网络化、集团化。
目前西部各地区旅游企业多头管理,小、散、弱特点十分突出。美国第一大旅游公司运通旅游公司一年的营业额是160亿美元,日本交通公社一年的营业额是100亿美元,而中国7362家旅行社加在一起总收入是324亿人民币,约合40亿美元,即我们旅行社全部加在一起只相当于美国运通旅游公司的1/4和日本交通公社的1/3。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在应对WTO挑战,面临国内外大旅游公司竞争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惟一的出路就是支持旅游企业联合,培育旅游集团(注:魏小安:中国旅游业:如何与狼共舞,2001年11月18日在《中国旅游报》举办的天津培训班上的讲话。)。
(四)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结合
既然政府主导和企业化、集团化运作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在实践中就不能顾此失彼,或单纯强调一个方面,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1.从微观层面看“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模式”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景点层面上采取的模式(孙根年,1998)大体如下:
文博古迹型景区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典型的有两种,即故宫模式(管理经营不分)和三孔/兵马俑模式(文物管理与旅游经营分离)。
人造主题型景区的经营管理,基本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经营模式(民俗文化园、海洋世界、野生动物园、视影基地等)。
综合观光型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有4种,即:
(1)峨眉山/黄山模式(峨黄模式)=管委会管理+上市公司垄断经营的管理经营权分离型
(2)净月潭/泰山模式(净泰模式)=管委会管理+上市公司参与经营的管理经营权分离型
(3)碧峰峡模式=股份公司租赁经营型(包括海螺沟、黄龙洞、世外桃源等)(市场化模式)
(4)九寨沟(华山、武当山等)模式=管委会领导下的开发经营型
其中以模式(4)即九寨沟模式为主体模式:数量最多,效益最好。这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与企业化、集团化运作相结合模式。
2.从中观层面看“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的可行性
西安旅游业起步很早,发展很快,效益很好,关键就是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及时地成立了西安旅游集团,从景区景点建设到游客迎来送往,从产业发展规划到市场营销策划,都由旅游集团在市政府和市旅游局的支持下,自主操作,不仅有条不紊,而且效益日益提高。西安旅游业的经验证明,在地区的层面上,政府主导和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3.从宏观层面看“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从区域旅游产业管理的角度看,国内32个省市区(包括香港)大体形成了5种典型的模式,即传统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广州模式和香港模式[9]。其中:
传统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带有相当意义的旅游事业管理模式,国内各省市区过去都是这种模式,现在大多已有所改变。
上海模式:建立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开发与建设,副市长为主任,旅游局和各相关局的负责人为副主任或委员,体现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权威,基本上体现了政府主导。
北京模式:旅游局与旅游集团公司并列,前者的任务是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后者直接归市政府领导,自主经营,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模式。
广东模式:旅游局=旅游开发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是典型政府主导,也是政企不分。
香港模式:过去是“行业协会+旅游集团公司”,是典型的市场体制;最近成立了旅游发展局,试图走“政府主导+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相结合”的路子。
上述模式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传统模式正在被淘汰,上海模式和广东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日益明显。但若完全依靠市场恐怕也不可行,因为西部地区市场发育远不成熟,旅游产业规模还很幼小,完全靠市场、靠企业,很难实现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北京模式,即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结合是目前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最好模式。香港尚且向这方面努力,西部更须坚持此模式。
事实上,新疆自治区政府正在酝酿组建两个大的旅游集团。省一级、甚至跨省区的旅游集团呼之欲出,“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模式”即将成为西部地区产业运营的普遍模式。
(五)西部地区“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模式”的实施
宏观协调由国家出面,基础设施建设由当地政府引导,中观操作由集团承担,微观运营由企业自主,使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化运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产品开发模式——三优转化模式
(一)“三优转化”模式的内涵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自然)资源开发优势名牌产品,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发展优势产业,把优势产业培植成主导产业,带动全地区经济的起飞(吴殿廷等,2001)。“三优转化”的本质是资源与市场结合,而不单纯地强调市场导向。
(二)西部旅游开发实施“三优转化”模式的意义
一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品开发都注意市场导向,旅游开发也大多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杨冠雄,1988;李海瑞,1995;刘德谦,1995)。西部旅游开发为什么强调“三优转化”而非单纯市场导向?
首先,旅游业是一个大产业,从产业开发模式看,西部属于内陆待开发地区,而内陆待开发地区的产业发展就应该是“三优转化”(吴殿廷,1996)。
其次,从旅游业特殊发展规律看,一般区域旅游产品开发都要经历资源开发阶段→模仿开发阶段→市场导向阶段→引导市场阶段的过程,西部地区12个省区虽然参差不齐,但基本上是处在前两个阶段。
最后,从区域分工的角度看,发达的地区常常处在引领产品、引导市场的地位,落后地区的产品开发常常处在资源开发的相对初级阶段和产品的模仿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目前布局的客观要求是: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中国旅游产业的主体,要求上水平,出精品;中部地区可以说是战略的替代地区,或者说是战略的延伸地区,对中部地区的要求就是上规模,出特品。特品不一定是精品,但特品应该是在市场上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西部地区是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就应该上开发,出极品,出绝品。西部地区的很多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是唯我独有的,所以必须要出一些绝品,而且也有条件出一些绝品。这样,三个不同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工作要求,全国统一来看,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组合,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战略发展过程(魏小安等,2000)。
此外,单纯强调市场导向,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盲目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东施效颦,顾此失彼,没有特色。旅游业若没有特色就不会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西部旅游资源是神奇、神秘、神圣,神奇体现在自然风光上,神秘体现在历史文化上,神圣体现在边疆、边陲上。这“三神”是西部立得住的资源和优势。依托这“三神”去做文章,就能把西部的旅游业做成大文章,做成好文章(注:孙钢2001年6月23日在西部旅游论坛上的讲话。)。
(三)西部如何实施三优转化模式
为了赶超东部地区,确保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要实施精品、绝品带动战略,采取“三优”转化模式。以优势、独特的资源为基础,积极创新,突出特色,塑造名牌,扬长避短,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吴殿廷,1992)的原则,不盲目照搬照套,重复建设,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充分展示西部原始、神秘、浩瀚、雄浑的自然景观和粗犷、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底蕴,树立起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旅游形象特色,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进行规划和建设。依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动向和旅游者需求趋向,创造性地塑造旅游品牌,着力开发“精品”和“绝品”,走出一条依托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产品,依靠优势产品发展优势产业,进而带动全地区整体发展的“三优”发展模式。
为此,西部的旅游产品开发要采取“绝品带动”策略,吸取乡镇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景区景点遍地开花,造成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高起点,大手笔,开发精品、绝品,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名牌旅游产品。力争经过10~15年的培育和建设,使西部拥有一系列世界水平的名牌旅游产品,各省区拥有系列的国家级旅游名牌产品,从而使西部地区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自然风光游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民俗风情游,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文物古迹游。西北区重点发展历史文化遗迹游和特种旅游,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乌鲁木齐、西安为依托城市,充分挖掘西北地区文化内涵,做强、做大文物古迹游,积极开展以大漠、戈壁、草原为背景的特种旅游。西南区重点发展民族风情游和生态旅游,进一步提升“三峡”、“桂林山水”、“峨眉山”、“世博园”等著名产品的品位,启动云贵高原的生态旅游以及中心城市(重庆、成都、昆明)都市游,培育并完善西南边境游。青藏高原区大力培育旅游市场,借助青藏铁路的修建和川藏、滇藏公路的改造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机推出“茶马古道”产品。
三、空间开发模式——以旅游中心城市及王牌景区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点轴式开发相结合
(一)空间开发的三种模式
空间开发包括据点式、点轴式和网络式三种典型的开发模式(吴殿廷,1999)。三种模式的特点和适合的阶段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典型的空间开发模式及其对比
开发模式 内涵 优点 缺点适合阶段
据点式优先开发某个或某几个城 节省投资 带动作用 开发的早
市、交通枢纽或资源富集小期阶段
地
网络式以交通网络为基础,全面 需要大量 带动作用 开发的高
开发投资 大级阶段
点轴式优先开发交通线、海岸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或沿河地区,构筑产业带
(二)为什么要实行据点式开发模式
据点式开发模式是国内外区域开发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空间开发模式。由于这种模式强调集中投资,突出重点,能够很快收到经济效益,特别适合于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虽然丰富独特,但地域辽阔,基础设施滞后,景区景点分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投资能力有限,不宜把战线拉得太长。为此,西部旅游开发要实行据点式开发模式。可以作为西部旅游开发据点的,一是旅游中心城市,如西安、昆明、桂林等;二是王牌景区景点,如敦煌、三峡、桂林等;三是旅游交通枢纽,如重庆、乌鲁木齐、成都等。
(三)为什么要实行点轴式开发模式
据点式开发模式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对区域发展和产业扩张的带动作用小。为此,在西部整体采取据点式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要辅以点轴式开发模式。其中的“点”是上述各级旅游中心地,对各级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地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资源和产业带。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可称为“开发轴带”或“发展轴线”。点轴结构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初期的较孤立的数个中心地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网络结构的发展轴线需要一定的时间(陆大道,1987)。利用这一理论指导西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构建,特别是旅游资源密集、旅游线路知名度很高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益。殷红梅、熊康宁等分析了贵州龙宫旅游区的旅游空间辐射过程,从中观的层面验证了旅游开发中“点轴模式”的存在(殷红梅,熊康宁,杨姝,1997)。西部地区能够建成旅游产业带的包括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三峡旅游带、桂林—柳州—贵阳—昆明奇山秀水等多条旅游产业带。
(四)据点式与点轴式结合:西部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旅游开发很不平衡,不能单纯地依靠据点式或点轴式模式,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即依托旅游中心城市或王牌景区景点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或游客集散中心,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组织旅游线路,构造旅游产业带,进而带动相关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据点式与点轴式相结合开发模式的实施,一是上述重要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完善,形成旅游产业带,二是加快空中走廊建设。面向欧洲、非洲和中亚、西亚、南亚市场,开辟若干条西进东出/东进西出空中旅游走廊,可以大大减少游客的旅游费用(经济费用和时间费用),提高旅游效率。其中西进枢纽空港包括乌鲁木齐、西安、重庆—成都、昆明,东出枢纽空港包括京、沪、穗—港—澳。完善西部空港地面设施,开辟新的国际旅游线路,是西部旅游大开发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以上从战略的角度对西部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索。西部地域辽阔,各地旅游业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一个模式在所有的地区都适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的产业,不可能只用几个模式就概括出所有方面。这里所提出的经营管理模式、产品开发模式和空间布局模式,只是从不同角度针对东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差异所提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