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分析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 2012~2014年收治的84例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6排螺旋CT对他们进行 CTA成像扫描,并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结果:84例中CTA漏诊3例,其准确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 96.43%、99.23%、98.17%,DSA漏诊4例,其准确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24%、98.68%、95.46%,两种检查的各项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而且无创、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16排螺旋CT;颅内动脉瘤;CTA;DSA;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动脉瘤多为动脉硬化或创伤所致,主要症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的以颅底基底动脉环的分支为发病部位,尤其在动脉的分叉处,其中最为常见的为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局限性异常膨出,该病的成病原因较复杂,可以是先天性、动脉硬化样、外伤性等,并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快速确诊该病及准确确定发生部位是科学治疗该病的关键。。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16排螺旋CT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8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并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而探讨分析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8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12~84岁,平均年龄48.5岁。其中颅内血肿21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室出血9例,脑室出血合并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10例,外伤入院3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和DSA两种检查,两种检查相隔2h~6天,平均4.26天。
1.2 方法
1.2.1 CT扫描技术
GELightspeed16排螺旋CT,层厚1.2 mm,螺距0.561:1,采用碘普罗胺(非离子型)静脉推注剂,总剂量为2.0ml/kg,注射速度问题4.0ml/s。CT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采用MPR(多平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SVR(遮盖容 积重建)、SSD (表面遮盖重建)等技术进行后期处理。
1.2.2 DSA检查技术
DSA检查采用GE公司制造的LCV+DSA造影系统。根据检查图像和DSA及手术结果进行统计分析CTA的精确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 软件包对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84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无颅内动脉瘤患者31例,确诊为有动脉瘤患者53例,53例确诊患者中有1个动脉瘤的45例,2个动脉瘤的8例。动脉瘤主要分布在前交通动脉处的占32%,后交通动脉占42%,大脑中动脉M1段8%,A1段10%,A2段8%,动脉瘤大部分为囊性80%,不规则形的为13%,梭形为7%。在84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检查中,CTA漏诊了3例,漏诊率为3.57%,DSA漏诊了4例,漏诊率为4.76%, 而CTA诊断的准确性为96.43%,DSA诊断准确性为95.24%,CTA的阳性预测率为99.23%、阴性预测率为98.17%,DSA的阳性预测率为98.68%、阴性预测率为95.46%,由以上数据可知CTA与DSA两种检查对临床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就诊原因大部分是患者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由于颅内动脉瘤病情进展较快、致残率较高、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及时、准确、有效的对颅内动脉瘤做出诊断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临床诊断中,对于颅内动脉瘤的采用诊断方式主要有头颅CT、MRI、CAT、MRA等,在这几种诊断方式中,CTA和MRA能准确有效的直接将颅内血管及动脉瘤显示,而CTA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快速,成为临床颅内动脉瘤诊断中重要方式的一种。而CTA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式,与DSA比较,CTA具有创伤小、时间短等特点,其最显著的优点是能够准确的提供动脉瘤的三维立体结构与位置,并且还可以不受血管重叠的限制进行回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CAT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也有了显著的效果。CT血管造影(CTA)的原理是利用螺旋CT对患者所要检查的层面进行连续的立体扫描,其次再运用专门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继而再次形成血管的立体图像。CTA通过表面遮盖法(SSD)、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动脉瘤的立体形象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屏幕上,通过三维立体图像我们可以清晰、准确的看到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生长方向及其与周围器官、神经、血管的位置关系。本文研究采用16排螺旋CT CTA成像,准确率高达96.43%,同时也能显示出颅内的血管及动脉瘤的完整形态,使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更具科学性与合理化。16 排螺旋CT采用新一代的高电流的大功率的输出球管,同时其中运用了Z轴双倍数据采样等技术,明显提高了Z轴的分辨率,同时也显著提升了纵向的覆盖范围,最终实现了与横轴位的图像质量相同,而原始数据的采集质量也明显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外,对于16排螺旋CT后期的处理使用了容积再现技术,而容积再现技术属于当前医疗中最新且最为复杂的一种重建技术方式,又可称为四维重建法,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探索,四维重建法的使用也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熟练。
参考文献:
[1]孟砺实.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9:1323-1324.
[2]宋段,马占姝,薛明团,等.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8:908-910,1024.
论文作者:李伶娟,张珊珊 王婷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动脉瘤论文; 颅内论文; 螺旋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造影论文; 技术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