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读后感800字议论文

有无相生读后感800字议论文

问:跪求《老子》随便那个章节的读后感3000字
  1. 答: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故圣人处无为之治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持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理解: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了,也就知道什么不美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了,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以此类推,知道谁有了,也就知道谁无了;这个难,也就知道那个容易不容易,知道长了,比较一下就知道短了;高下就出来了,有音就有声了,前后也分清了。所以我曾经说天下原本干干净净的,之后愣是出现了一系列的概念,孔子也告诉你什么叫“仁智礼义信”,其实哪有什么仁智礼义信,孔子告诉你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其实哪有什么君子小人,你一搞仁智礼义信,就出现不仁不义无礼无信弱智,你一搞君子就会出现小人,所以圣人干脆就无为、不言,因为你一搞这个就会出现另外对立的一个,搞来搞去越搞越复杂。所以说孔子是乱天下之罪魁祸首,不过乱已经乱了,现在就要追求乱中有序,无序的社会必然灭亡。所以还是稳定压倒一切。最后一句大体意思就是功成而弗居,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无所有,你从肚子里出来也是光蛋一个连衣服都没有,没有喜怒哀乐、没有功名利禄、没有荣辱得失,什么都没有,怎么到后来你偏偏有了喜怒无常,有了患得患失呢?因为你贪。你想从一无所有到据为己有,有就有了吧,你还患得患失,生怕自己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哪一天没有了,其实你原本就一无所有,所以老子告诉你要“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持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你本来就没有,就不要刻意追求,等你自以为自己有了很多东西后,什么功劳啊荣誉啊,也不要据为己有,一旦据为己有,迟早有一天会丧失,你就会变得患得患失,正所谓无欲则刚。上一章也说了,这世界变化来变化去,有迟早无,无迟早有,顺其自然吧。
问:800字作文 难与易
  1. 答:难与易
    风多风雨,几多愁?人总是在难与易的经纬所织成的罗网中犹豫徘徊。
    “难啊!”有人感叹。君知否?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人常说:“活怕人做”,其实就是这样,只要我们去面对困难,想办法去克服困难,那么再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易行。
    试问,攀登者容易吗?跋涉者艰难吗?探险者困难吗?然而,阿尔卑斯山上却有攀登者的旗帜,撒哈拉沙漠中却有跋涉者的脚印,雅鲁藏布江中却有探险者的身姿。
    人是智慧的化身,当困难的恶浪向我们扑来时,我们要作勇敢的弄潮儿。当困难的号角吹响时我们要枕戈待旦,要整装待发,抢占先机。
    为之,不是像企鹅那样,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那样,接受风雨的考验,成为天之骄子。
    事情之所以有难易,就在于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同样的困难,有些人可能认为“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而有些人则认为“不经历风雨就不会见彩虹。”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千方百计地去躲避,而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则难者亦易矣。
    如果说困难是坚固的瓷器,那么行动便是无坚不摧的金刚钻。
    如果说困难是一粒沙砾,那么行动便造了那颗晶莹的珍珠。
    如果说困难是贫瘠的山岩,那么行动便是那黄山松的灵魂。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冲出阴霾,眼前就是鸥翔鱼跃的水天一色。只要我们临难而不畏,那么,前面的路就会更宽阔,迎接我们的将会是一片艳阳天。
    朋友,让我们驾着那条叫行动的扁舟,扬起勇气的帆,渡过困难的险滩,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困难的渡口,你想好了吗?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问:作文德与得
  1. 答:[《老子心解》读后感(三)]五老子给人类开出的药方只有四个字:“修道、养德”大道至简至易,《老子心解》读后感(三)。这个药方比霍金的药方要切实可行。但是老子在论道时告诉天下人:“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所以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洋洋五千言,但还是让人感到“若昧”、“若退”、“若纇”。有一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的感觉。其实,“被褐而怀玉”的老子已经尽力了。他把如何修道,如何养德的基本方法已经散落到五千言的各个角落。老子的“有无相生”是在告诉天下人:“无”不仅能生“有”,“有”还能生“无”,人是“有”,所以人能生“无”。“无”是什么?“无”就是“天下母”、“无”就是“一”、“无”就是“朴”,得“无”就是得“道”。得“道”并不难,因为“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这不是拟人而是真实。要想得道,首先,要“涤除玄览”(《道德经》第十章),清心寡欲、排除一切杂念。排除“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聋的五音”令人口爽的五味”、“令人心发狂的驰骋畋猎”(《道德经》第十二章)还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等。只有排除杂念、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才能“宠辱不惊”、才能“致虚极,守静笃”。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如果万物“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其次,是如何养德。修道之养德与我们现在的道德修养有所不同;修道中的养德与得道后的养德也不相同。现在的道德观基本遵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而老子却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有无相生读后感800字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