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启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7)05-0085-05
1961年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7亿美元,2006年为8771.9亿美元,在45年中韩国经济总量增大了404倍,在此同时,韩国还基本保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创造了“东亚奇迹”,形成了“东亚模式”①。韩国是从落后的农业国起步变革的,当时的经济水平比我国更落后,韩国的社会文化特征也与我国类似,因此,韩国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可比较借鉴性。从本文分析看,韩国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时序演进规律,相信这样的发展规律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及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是具有启示的。
关于韩国经济的研究,许多学者采用因素把握的方法,把政府主导作为韩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2][3]。在工业化进程中,韩国政府确实针对韩国特定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动韩国经济发展[4][5]。但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国家很多,成功的却很少,可见,用政府主导来概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多因素结构关系分析。例如,K—模型以政局稳定、人力资源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企业和产业、政府和管理等五大国内因素,国际化和机会因素等外部变量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力,把握了更具体的一些规律②。K—模型突破就经济论发展,视野更加开阔了,把握了韩国经济的一些静态性质。本文试图采用过程考察的途径,分析韩国是如何顺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增强自身经济活力的,从经济实践特征去认识韩国经济的动力关系特征、政府奉行的经济哲学等,低成本地探寻科学发展的国际经验。
一、韩国经济发展的前奏——进口替代型经济
朝鲜战争后,韩国市场混乱、资本等投入要素稀缺,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韩国社会期待巧妇(政府)来为无米之炊。韩国社会经济承受着高失业率、购买力不足、内需市场狭小,工业品缺乏、出口困难、外汇短缺、贸易持续逆差、物价高涨、资金匮乏等多重巨大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和生产落后、经济结构畸形、供给不足的实际状况,韩国政府力图以满足内需市场为导向发展“进口替代型”民族工业,以解决外汇短缺、扩大就业等燃眉之急。
韩国发展“进口替代型”经济是缺乏基础的,主要表现有四:(1)缺工业基础。朝鲜战争前,朝鲜半岛的工业集中在北部,南部的韩国以个体农业为主体,几乎没有产业,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农业的支撑条件有限。在韩国9.9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耕地占20%,1960年韩国人口271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097亩,从事农林水产业的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63%,从事工矿业的人口只占8.7%。(3)缺乏天然资源推动。除水资源和港口资源外,韩国缺乏其它的天然资源[3][6],韩国没有发展资源型产业的条件。(4)经济总量不足。1960年的韩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GDP总量约20亿美元,人均GDP仅为78美元[3]。
由于当时的韩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市场总规模小,进口替代产业实现规模化后,立即形成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遭遇国内市场饱和、产品滞销的压力,随后引发进口替代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生产效率降低和效益持续下降等问题。同时,进口替代生产所需的加工组件、原材料、半成品和机械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带动外贸逆差扩大,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韩国经济因此陷入内需不足、企业效益低下、外汇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3][7]。再加上政治腐败盛行,社会不满高涨,最终酿成社会危机,导致1960年的“4·19”人民起义,李承晚政权倒台。
二、韩国工业化三步成长曲——出口主导型经济
1961年“5·16”朴正熙政变,韩国经济在社会危机中从“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主导型③”,标志着韩国开始进入到一个纵横国际市场的新阶段。
从1961年开始,政府通过调整关税、信贷方向和降低汇率等综合政策的作用,建立出口基地、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启动出口导向型经济。1964年政府更是明确提出了“出口第一”“输出立国”的口号,进一步强化了出口导向的基本国策。从1962年开始的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1962~1971年间以发展轻纺工业品为主;②1972~1977年间以发展重化工业品为主;③1977年后开始的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每个阶段的发展,在发展条件、国际机遇和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促使经济在产业转型中得到升级,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差异来把握韩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第一个台阶——劳动密集型产业(1962~1971年间)。
60年代初韩国经济的基本条件是:韩国一方面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质量优秀、价格低廉的比较人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又有工业基础薄弱、外汇短缺、缺乏资本和技术等的劣势;同时又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技术密集产业开始国际转移的机遇④。韩国顺应这一历史机遇,根据自身条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短时间内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包括纤维、轻纺、服装、皮鞋、日用品、玩具、胶合板、杂货和收音机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9]。为了促进这类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原则,在经济发展初期重点建设电力、交通、通信、仓库等基础设施。在第一、二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占政府投资的60%以上。1966~1969年的4年中,公路投资就扩大了30倍。政府通过公共投资建设了汉城—釜山的高速公路,完成了铁路干线的电气化,修建了港口和通信设施,为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8]
为增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增加出口和引进外资,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①采用统一汇率制,实行货币贬值,并采取出口补贴制度,以提高出口竞争能力;②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抑制工会在促使工资上涨中的作用,以维持较低的工资水平;③政府不出台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和雇员税法等限制劳动力需求的法令。这些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有效地抑制了劳动力要素价格,从而有力地支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3]。这个阶段社会资本积累加速、财富趋于集中,社会不公逐步形成。
(二)第二个台阶——资本密集型产业(1972~1977)。
到70年代,韩国在前期经济发展中已经积累下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又面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后发展国家的价格竞争;70年代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保护加强,进一步压缩了韩国轻纺工业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从资本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向高资本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在产业延伸规模膨胀受阻和新机遇面前,韩国利用前一阶段所积累的资本,再次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所提供的机遇,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资本密集型产业,伴随国际产业升级提升了国内产业。1973年1月,时任总统的朴正熙发表了“重化工业化宣言”,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为首的重化工业促进委员会,确定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学、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十大产业作为70年代战略投资重点,形成主导产业包括纤维、塑料、钢板、船舶、通讯机械、家用电器等的韩国重化工业体系[3]。为了发展钢铁工业,政府颁布了《钢铁工业育成法》,规定了扶持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律[8]。这一阶段,在财政、税收、外汇、信贷、关税、建设项目等方面,韩国政府对企业集团实行倾斜政策,不断强化企业集团的力量,实现社会财富的再集中。同时,政府对经济强力干预,使得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政府的支持,导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商品化、金钱化,政府腐败之风盛行,社会不公加剧。
(三)第三个台阶——技术密集型产业(1977~1995年间)
到70年代末,韩国已经显现劳动力短缺之势,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低成本推动经济发展之路已经看到尽头了。这一时期,世界新技术革命日益深入,韩国发展技术产业的条件逐步成熟,韩国政府果断放弃了片面强调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方式。把国内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和中国转移[3]的同时,韩国通过增大规模经济来提高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质量,进一步提高重化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研发的投资,开发差异化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升级。
另外,韩国从1971年开始推行的以改善农村生活为首要目标的新农村运动,通过政府向农民提供长期的低息公用贷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使农村成为优质劳动力的供给地,农村变为城市工业产品的消费地,并使农副业产品成为供应城市生活的必需品。新农村运动扩大了内部需求,使农村成了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8]。
进入90年代以后,遵循比较优势原理,韩国提出“科技立国”口号,选择信息产业作为新的发展突破口,重点发展电脑、生物工程和智力服务等行业,积极发展电子、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组成的新产业体系,积极推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9]。90年代中期,韩国完成工业化,加入OECD,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新的产业政策并不是以增加资金和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主要依靠增加研发投资和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来增加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三、韩国经济平稳发展新走向——出口导向与振兴内需联合驱动经济
根据2006年韩国贸易数据统计,韩国前30大出口产业占出口总量的96%,前30大进口产业占进口总量的91.6%,韩国经济高度集中在⑧、②、⑦、③(采用HS编码分类)等四大对外贸易领域。将韩国前30大进出口产业按HS编码归总为10大类后,基本情况见表1。
注:产业⑧主要是机电产业,包括机械、电机、电器、车辆、航空航天、船舶,光学等产品;产业②主要是工业原材料,包括矿产品、燃料、油料、化学品等;产业⑦主要是金属制品,包括钢铁、铜、铝、锌、贵金属制品等:产业③主要是日用化工,包括塑料、橡胶、涂料、染料和杂项化学品。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韩国出口对进口的产业内关联度dE=54.1%,即出口拉动进口的数量是出口额的54.1%;进口对出口的产业内关联度dI=46.4%,即进口推动出口的数量是进口额的46.4%⑤。韩国经济中,一方面对外贸易发展依然迅速,1990年进出口总额1349亿美元,2005年增加3145.9亿美元,时序数据和结构数据都显示:贸易现在仍然是拉动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韩国的GDP总量从1961年的21.7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5119.2亿美元,人均GDP从1961年的80美元提高的2000年的10890美元,产业工人年平均工资从1961年的480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600美元,韩国的国内市场逐渐壮大起来,韩国经济已经有条件从为国外生产回归到为国内生产。内需市场的扩大,使韩国经济发展有了内部动力,形成了韩国经济再次转型的机遇,韩国政府为了利用这样的发展机遇,做了三方面长期的准备:
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经济。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金融是韩国政府政策的实现工具。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韩国随即也陷入金融危机之中,这使韩国金融制度落后、监管不力等问题暴露无遗。韩国当时的情况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到8%(国际清算银行的最低标准),多家银行不到4%;信贷质量低下,1997年呆坏帐造成的损失就高达4500亿韩元。这场危机暴露出韩国经济社会的脆弱性,严重打击了韩国经济的后续发展,极大震撼了韩国社会,增强了人们的变革决心。在IMF的推动下,韩国政府一方面利用IMF的570亿美元紧急贷款援助度过危机,另一方面利用国际经验强化市场经济成分,转变政府职能,铲除官治经济的根源⑥,把“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主导型”经济。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发展取向。1998年开始,韩国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从1998年至2003年的五年间投资140万亿韩元,集中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航空航天等28个产业及服务业。金大中政府明确把信息产业作为重振国家经济的根本,提出了“头脑强国、头脑兴国”的口号。1999年底,韩国又颁布了《科技发展长期计划》、《科技创新特别法》和《中小风险企业培育法案》等,把扶植中小型风险企业作为韩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经济发展战略转向以科技升级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使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21世纪韩国的主导产业[9]。2003年韩国政府确定智能型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数码电视广播、互动电视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离子显示器和绿色新药等“十大增长产业”,以此实现2010年前后使人均国民收入从2000年的1万美元上升到2万美元的目标。
出口和内需联合驱动经济发展。2000年韩国人均GDP为10890美元,2006年人均GDP为18015美元,人口规模达4869万人。随着韩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内需市场持续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力量。韩国政府顺应这一新趋势,在继续依靠出口拉动国内生产增长外,增强内需驱动经济增长,采取出口和内需联合驱动的方式发展新经济。2001年政府提出了“健全的消费是经济复苏之路”的口号,鼓励国民消费。为了刺激消费,振兴内需,韩国政府曾先后两次追加财政预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造农村水利设施、支援出口和风险企业,扩大石油储备等。另外,为刺激居民消费并减轻企业利息负担,韩国银行在2001年4次调低了商业银行隔夜拆借利率,同时调低向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调节贷款利率,提高对大企业贷款总额的上限。
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韩国经济发展对我国的一个启示是,国家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10]。韩国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的1/96,人口数量只有我国的1/26,我国的国情条件与韩国有很大的不同,照搬韩国做法是不可行的。但是,作者认为,韩国经济发展至少对我国有4点更具体的启示:
1、政府需要发挥作用。韩国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很大,韩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并非就是市场经济的对抗力量,实际上政府和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股互补的力量。所以,发展经济的关键不是让哪股力量来推出经济,而是让各种力量在适宜的领域发挥适宜的作用。我国的问题主要不是政府的作用太大,而是政府不该在竞争性、赢利性领域扰乱市场,在经济秩序管理上放松,在社会公平领域误用经济规则。
政府应该引导经济发展,而非强化已有产业的发展。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规划道路、提供条件、开拓出经济新空间等,对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中的产业,政府则按市场规则运作、让企业在竞争中发展。我国经常把一个地方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实际上是强化已有产业的发展,这种跟随性经济政策造成我国内部经济竞争激烈,产业效益下降。
2、经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从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不同的时间、国内经济的条件、国际经济的格局等决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因素都是变化的,政府需要作出与时俱进的经济调整。韩国的幸运是面临国内变革征兆和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时,韩国政府都做出了及时正确的选择。在国内社会危机、产业提升压力和国际产业变革面前,韩国政府的经济决策没有被已有的产业基础拖累,而是顺应了未来经济提升的需要,使韩国经济长期处于上升的通道中。韩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仅仅十年就开始发展重化工业,发展重化工业不足五年就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韩国是在问题出现征兆就开始调整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不是出现严重问题是仍然犹豫摇摆。作者认为,我国经济中,公共企业过度攫取利益、外向型企业过大的发展优先权等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变革和提升。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5年才开始谈论问题,反映的迟钝可见一斑。
3、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强调局部平衡。韩国经济高度集中在机电、工业原材料、金属制品、日用化工等四大产业领域中,对于人口4868万人的韩国,国内不平衡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韩国是有意识地强化了。这对我国各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有启示的,各省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平衡内部经济,也不应该人家发展什么自己就发展什么,而应寻求差异化、集约化,在若干产业群内创造竞争优势。
4、经济转型就是新的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经济要转型,但是,经济到底该如何转型?转到什么方向去?如何才能实现经济转型?我们却没有实践经验。韩国经济实践表明,经济转型的关键就是培育出新的产业体系,修修补补的产业提升是不足以实现经济转型的。作者以为,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跳出资源和劳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循环,迈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阶段。为此,首先要在政策上促进职工收入的增加,保护劳工权益,增加社会福利,推动产品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抑制商品过度出口,另一方面培育出内需市场。其次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政策导向从“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转向“不让人贫困下去”,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步调。最后,以内需市场为动力替代出口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起公共安全为动力拉动战略技术创新,以战略技术成果为基础创新产业的经济发展体系,来全面提升经济。
注释:
①世界银行1993年10月的《东亚奇迹》报告中首次提出“东亚模式”。
②韩国著名学者宋丙洛教授的著作《韩国经济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Korean Economy,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3)中提出的韩国发展模型(Korean Development Model,简称K—模型)是了解韩国经济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切入点。
③“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涵义是以国际市场为舞台,组合国内国外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以出口贸易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60年代,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基本特征是在中心区实行信息革命,数字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与高薪劳动相结合,在边缘地区实行移植性的微电子技术与低薪劳动相结合,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技术密集产业由于失去比较优势开始产生国际转移。
⑤采用的计算公式是,(1)出口对进口的产业内关联度:
(2)进口对出口的产业内关联度:
⑥刘永波,经济全球化与韩国经济腾飞——韩国现代化成因浅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