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国际比较研讨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要论文,研讨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和北京中利达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湖南常德烟厂协办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国际比较研讨会”1996年12月下旬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和地方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和新闻界的代表约60人出席了会议,研讨要点如下。
一、国有企业优秀典型和成功经验
我国国有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据统计,1995年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中国有企业占65%,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企业占70%,在全国城乡就业人数中国有企业占67%,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国有企业上缴利税占60%。因此,没有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而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国有企业的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在研讨会上,湖南常德烟厂、云南红塔集团、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青岛海尔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等著名企业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还研究了长虹电子集团、青岛双星集团和河南济源县国有小企业的经验。这些企业大都属于所谓竞争性部门或行业,其共同特点是经营效益良好,市场竞争力强,有的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充分证明,国有企业不仅可以搞好,在国内市场上显示优势,而且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竞争者一比高低。
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1)有一个果敢和明智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有一个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很强的第一把手;(2)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给予强而有力的支持;(3)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从严治厂;(4)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5)充分发挥自己的科技实力,尽可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开发出独立自主的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力争在技术上赶上和超过外国竞争对手;(6)开发拳头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在国内外市场建立自己的商业信誉;(7)实行“巨人战略”和“小巨人战略”,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经济规模,进行多元化经营,有效地增强市场竞争力;(8)既重视占领国内市场,又积极开拓国外市场;(9)重视职工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增强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10)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群众,群策群力办好国有企业。与会代表认为,加强对典型企业的调查研究,从中提炼出带普遍意义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部分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近年在经营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经济效益欠佳,突出地表现在企业亏损面扩大。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亏损状况有恶化态势。预算内工业企业1978年亏损面为19.3%,亏损额为42.06亿元;1990年亏损面27.6%,亏损额348.76亿元;1994年亏损面44.4%,亏损额为全部盈利企业盈利额的33.7%,即国有盈利企业盈利额的1/3被亏损所抵消;1995年亏损面为39.6%。若考虑到潜在亏损,则情况还要严重一些。对企业亏损要做具体分析。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并非经营不得法,而是出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改变了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分配关系,加大了企业成本。如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使产品成本上升,税制改革后企业整体税负有所增加。总之,国有企业承担了改革的成本。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处境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我国国有企业体制上的缺陷。(1)小而全、大而全,企业组织形态带有浓厚的宗法制小生产的自然经济色彩。我国国有企业多年来未能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整体需要和企业之间固有的经济联系,组成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因而未能建立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不能形成专业化生产,从而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单厂制企业缺乏自我改造、自我更新、独立进行技术产品开发的能力。结果企业愈老,历史愈长,包袱愈重,活力愈差,以至陷入亏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2)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权限没有科学地加以划分,政府对企业日常事务的直接干预过多,而大政方针方面的正确指导和有效支持却显得不足。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从而缺乏经营活力。(3)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人、财、物浪费严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对企业领导者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近年来某些政策措施对国有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向企业放权让利、实行企业承包制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使国有资产流失和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问题日趋严重;拨改贷使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利息负担沉重;对非国有企业的种种优惠政策措施使国有企业处于严重不利的竞争地位,处于被损害、被剥削、被剥夺的困难境地;向地方下放企业管理权力,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特别是过分削弱了部门、行业管理,使重复建设问题日趋严重,进一步恶化了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结构;某些进口政策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在国内市场、国内投资机会、政策优惠等方面造成种种对国有企业不利的后果;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对农业现代化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问题、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经济的转移问题,没有认真地提上议事日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出路问题,从而未能解决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市场的农村市场的发展问题。
三、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及成因分析
企业的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贷、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西方国家,负债经营是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但企业负债率一般不超过50%。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近年来呈持续增长之势:1979年为29.5%,1994年为83.3%。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全国国有企业负债额约为15000亿元,企业间的三角债约为10000亿元。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主要有:(1)国有企业资金投入不足。1983年以后实行“拨改贷”和实行银行全额信贷政策,迫使企业负债经营。(2)国家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承受力,财政收支缺口向企业转嫁,积累成不合理的企业历史债务。(3)传统的统收统支的财政分配制度导致国有企业留利水平低,自我积累少。1993年以前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和提取的折旧大部分上缴国家财政。(4)近年来国家对非国有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国有企业承担过重的税负。据统计1978—1994年间,国有企业流转税率约高于非国有企业80%以上,此期间多负担流转税5000亿元左右;所得税率高出非国有企业近20个百分点,多负担所得税1500亿元。(5)企业承担的非经济职能多,社会负担沉重,特别是社会就业负担沉重。(6)推动国有企业债务增长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企业为追求企业行政级别的提高,千方百计地扩大企业规模;二是地方政府为地方局部利益所囿,或者为追求政绩,热衷于扩大基建规模,兴建新的企业。(7)企业对资金需求甚殷而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时,被迫举借高利贷。(8)非经营性负债现象严重。在很多场合,借款用于兴办社会福利设施、上交利税及应付各种社会摊派,不少企业短债长用,结果许多企业偿债能力脆弱。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垄断企业集团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建立在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垄断企业集团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单厂制相比,现代西方垄断企业集团有三大特征:(1)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者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直接经营,企业经营权为企业经理人员所掌握;(2)企业集团规模宏大,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有能力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革;(3)形成行业或部门垄断,操纵市场价格,产生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腐朽趋势。
近代西方企业在垄断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持续的组织起来的发展趋势。有三个层次的企业组织:(1)集团性企业组织,即企业集团;(2)企业性企业组织,如行业协会;(3)全国性的企业联合组织,如日本的经团联之类。日本的企业集团有三种组织形式:水平型企业集团,这是大型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实现的平等联合;垂直型企业集团,这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集团组织,通常以一家大企业作为母公司或核心企业,通过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合作型企业集团,这是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互助组织。
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对企业集团的发展给以大力扶持,例如制订或修订有关法律,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利用财政拨款和贷款优惠,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等。国家的扶持促进了企业组织的发展,而企业组织的发展又给国家的宏观管理构筑了坚实的微观经基础。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的以企业集团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组织的迅速发展是战后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西方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
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西方国民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经济力量。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形式不一,既有西欧式的纯粹的国有企业,也有美国式的准国有企业和国私合营企业等变相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在不同的国度也不尽一致。在美国和日本,国有企业多集中在交通、邮电、能源、公用事业、银行等部门,即所谓非竞争性产业;在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意大利等国,国有企业不仅控制着基础产业,而且广泛涉及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乏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这类企业通过控股公司控制成千成万的工商金融企业,从而形成巨大的国有经济网络。
国有企业除了具有盈利目标以外,还充当政府经济干预的重要的政策杠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目标。例如,为私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熨平”经济周期,充当政府反经济危机的手段;抵御外国资本的进入,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促进政府的产业经济政策和地区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分配不公,充当政府的“福利国家政策”的工具。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对企业的经营方针、人事制度、财会制度、劳动条件、经营范围、集资方法、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等拥有管理权限。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是独立法人,遵循统一的商业法规和财会制度,拥有生产、销售、采购、库存、人事编制、机构设置、人员培训、职工奖金、管理监督等自主权。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国有企业问题上争论甚大,这种争论历来带有浓厚的党派色彩。一般右翼党派多主张企业私有化,左翼政党多主张企业国有化。
战后西方国家垄断企业集团包括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经验的某些有益成分,对我国组建国有企业集团,管理国有企业,不无借鉴意义。
五、几种值得商榷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
第一种观点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学说曲解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存在的条件,因而断言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阶段缺乏存在的依据,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存在。这种观点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国有企业。
第二种观点主张国有企业从所谓竞争性即盈利性部门退出,只搞本大利微甚至亏损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部门,竞争性部门让给非国有企业包括私人企业和外国厂商去搞。理由是国有企业没有经营活力,国家财力不足。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国有企业没有活力,为什么能啃基础设施这块硬骨头,而竞争性部门这块肥肉却不会吃呢?国家放弃盈利性部门,只搞赔本买卖,国家又怎么能积累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呢?国家财力又怎么能逐步增强呢?
第三种观点主张缩小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大小无足轻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即使降至30%甚至更低也不要紧。在当前国有经济的比重急速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制止其下降的势头,逐渐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国有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保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脊梁。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仅是主导力量,而且是主体力量。国有经济比重如果不占优势地位,实际上意味着私有经济占主体地位,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第四种观点主张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要建立三个利益主体:关心企业利润的投资者即所有者主体,关心自身价值实现的经营者主体,只关心工资收入干活吃饭的劳动者主体。这种观点否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完全照搬资本主义的企业模式,因而是错误的。
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应当正确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和“抓大放小”的科学含义。要防止某些人士玩弄全民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概念,将这二者曲解为大企业股份化、小企业卖掉。这两种做法恰好是所谓过渡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纲领的基本内容。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企改革问题上一定要与这类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理论、纲领和政策划清界限。
六、政策建议
与会代表针对国有企业处境困难的基本原因,认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计应强调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科学界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防止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名,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实的危险倾向,遏制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
第二,组建各种形态的企业集团,特别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的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在内的跨地区的所谓垂直型企业集团。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抓大放小”的实质应是“扶大带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企业组织形式是企业集团。
第三,加强科学的政府干预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干预,这是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迅速组建和健康运营的关键。一味地依靠自发的市场调节,优胜劣汰,来组建我国的企业集团,则旷日持久,不可能取得成效。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借鉴韩国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大企业集团的经验。
第四,厉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组建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集中建设资金分期分批地改造现有国有企业。
第五,整顿党风政风,规范政府行为,惩治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第六,调整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关系,发展工农联盟,脚踏实地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工业化放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市场问题。
第七,调整和改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调整和改进我国的进口贸易政策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防止和消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切实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努力开拓新的国外市场。
第八,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界同国有企业特别是同大企业集团的联系,实现科技产业一体化,努力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努力加强我国国内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迅速提高我国独立自主的主体技术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引进和吸收一切能够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我国科技开发事业的有益的辅助因素。
第九,强化企业管理,科学地从严治厂。认真总结和研究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其中被实践证明确实行之有效的部分,例如《工业七十条》中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两参一改三结合、鞍钢宪法、大庆经验等,加以继承,发扬光大,作为我国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根本。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科学,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十,调整结构。通过优化投资增量和重新组合企业资产存量的办法,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别要着重发展优势企业和名牌企业,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开拓新的行业,增加就业机会。
第十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职工群众的最低生活,为国有企业的资产组合调整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十二,改进人事政策,加强企业管理干部的培养遴选工作,建立约束厂长、经理经营的风险机制。加强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培训,增强其择业能力。
第十三,加强各级政府在打击走私和假冒伪劣斗争中的主体作用。当前,烟草行业中的打私打假斗争在全国打私打假斗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十四,坚持壮大国有经济的方针,反对缩小国有经济的经营领域、降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理论和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在一切采用现代生产方式的部门行业,国有经济不但要起主导作用,而且要起主体作用。只有在城乡集体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经济规模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国有经济的时候,国有经济才能逐步在国民经济中不起主体作用,而只起主导作用。但是在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其他现代化工业、财政、金融、科教文卫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部门中,国有经济仍将起主体作用。
第十五,正确处理国有企业和银行的关系,防止当前各地刮起的国有企业破产风导致银行的破产。对资不抵债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应当加大投入,可以按照政策允许的程序,适当发展企业直接融资。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