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_命题的否定论文

多一把尺子 便多一批好学生——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尺子论文,好学生论文,学业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州市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教育评价学、现代课程论和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的考试改革探索。该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考试命题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第二阶段,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主要有以下三项。

第一,构建一种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要求的初中历史闭卷考试的命题模式。利用统考的导向机制的作用,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间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对立的历史教学”的状况;改变过去初中历史考试仅表现“再认再现”记忆功能的现象,以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等问题。

第二,通过开放式考试的实施,多层面、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第三,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教师从单纯地讲述、传授教材,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复述课文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引入新的人才观与价值观,形成激发师生创新意识的新机制,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考试命题的改革

(一)考试命题改革的背景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历史教学陷入一种很被动的局面,因为初中历史考试,不论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要学生将课本的某段文字搬到试卷上。这样的考试仅表现为“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记忆行为,历史学科成为一门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行记忆竞赛的学科。于是出现了“背多分”和“三记”现象(“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即忘记”)。

因为试题编制的盲目性,以及片面强调历史史实的记忆,使得部分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审美教育。这样,就造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间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对立的现象。因此,上至学校管理者、教师,下至学生、家长,都形成这样的认识误区——学历史即背书。历史教育的意义被扭曲了。

考试命题应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科学业评价体系,是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各级教学主管部门有责任率先研究相关的问题,并通过统考导向机制的作用,使新的考试要求、新的考试内容与形式,更快、更直接地为教师所接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间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对立”的历史教学状况。

(二)关于命题改革的若干思考及做法

1.考试命题应体现情感教育目标

历史,作为一门“为人的社会化服务”的人文学科,首先必须关注“人格特征”与“人的精神状态”。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初中历史考试基本上是史实的再认再现,因此,为了应试,“传统的教育抽走教育中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而剩下了机械的应试教育。”为追求高分数,学生进行纯粹性的知识背记活动,学生对“学习过去的人和事有何意义”的问题认识不清,教师也没有把“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于是,历史这门被古今中外历代沿用的道德教育手段,被杜威认为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的传统学科,如今几乎蜕变为“无意义”的、不受重视的科目。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日益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许多教育工作者逐渐认同了现代考试理论的观点——“考试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和能力发展程度的评定,而且还应该是思想、情感教育的评价”。

但事实上,情感领域的目标不像认知领域、技能领域的目标,其检测是一大难题。因为,情感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描述,如“培养……观点,树立……精神,具有真挚感情”等,这类目标往往只是陈述了各种“合乎理想的品质”,缺乏可操作性。在评价时,它受学生的“取悦心理”“动机与行为的不统一”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其测量的效度、信度会受到影响。

如何才能评价思想情感的教育效果呢?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如果把情感教育目标作出恰当的层次区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效的检测。

目前国内外学者将情感教育目标划分为“接受(注意)”“顺应”“爱好”“信奉”“性格化”五个层次的目标。其中前三个层次,可以结合认识领域、技能领域目标进行。而“信奉”“性格化”的目标测试则不可能简单地一次达成,它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而后才能有质的飞跃。因此,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在校期间,“信奉”“性格化”这两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评估上可以暂不考虑。我们的注意力应放在前三个层次目标上。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发展诸如兴趣、愿望、态度、鉴赏、价值感、义务和志愿感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理想之一。”而情感领域前三个层次的目标正是涉及学生的兴趣、愿望、态度、鉴赏等心理状态。只有首先较好地达成这三个目标,才能为实现更高的目标打好基础。因此,在现阶段,基础年级的情感目标的检测应从切实可行即可操作的方面入手。首先了解学生是否注意到了、是否接受了、是否记住了,再考虑其喜恶态度的变化等问题(当然这不是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而是从测试角度而言)。

近几年,广州市初中历史统考命题十分注意情感领域的题目设计。这类题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观、责任感、义务感等良好的公民素质。它一改以往历史学科偏重知识、忽视情感教育的倾向,加强了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及知识的内化过程的检查。应该说在考试题目中(包括平时习题),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因素,例如,其中有对做人价值的思考,有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活动的机会,就是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

例如,1996年广州市初一统考试题填空题第32题:

古语有话:“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朝两任皇帝____、____的统治是这个道理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这是观点鲜明,具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一道考题。

又如,通过“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等治国举措。

这类题目是为了检查学生对中国社会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了解情况。希望通过这样的命题导向,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便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意教书与育人并举。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一份好的练习题,只有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有做人价值的思考,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活动的机会;只有经常得到这样的练习机会,才能实践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通过对客观历史事实的了解、分析来影响主观的意识,从而确定正确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由于这部分题目与检查认知能力的题目的着眼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及知识的内化过程,因而平时只要稍加注意,便会留下印象,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加强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使初中历史考试也具有促进学生渐次发展高层次能力的正确导向作用

历史考试除了评鉴功能、德育功能之外,还有智育功能和发展功能等,考试命题加强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能促进学生渐次发展高层次的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初中历史考试的题目一般都是再现学习材料的问题,也就是复现性的题目。这类考题仅反映“再认再现的记忆”的低层次功能。学生只要依照平时教师的示范,重复性地运用知识,便能解决这类问题,实质上它只需要单纯背熟书本的知识。由于考试是这种低层次的能力要求,于是造就了大批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主体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强调低层次的能力要求,使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贝多芬’,背多分,背了就多分。”(学生流行口头语)

要避免上述现象,真正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中历史考试就应该注意能力型试题的编制。依照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将考查学生较高层次能力的考题叫做“再造性”的试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在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境中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1996年的填空题33题:

图1是____城的平面图(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图2是____城市布局图(北宋东京城布局图)。假设你是公元七世纪居住在国都的人,购物应到____。(图略)

这道题设计了学生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境,首先学生应通过读图,识别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这两个古代著名的城市的平面图(课文中这两幅图都标有星号,要求重点掌握),这是再认再现记忆层次的要求。其次,再考查学生对历史时空概念的认识程度,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推算出公元七世纪时,中国社会所处的朝代,并根据所给的条件(唐代长安城平面图),确定“自己”是唐朝时的人。在此基础上,再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当时唐朝长安的“市”(购物区)与“坊”(居民住宅区)这两个概念。这是理解、分析、应用层次的要求。

又如,1997年考试问答题第48题

右图是隋朝大运河图,请写出这条运河开凿的重要意义。假设当时让你负责运送一批粮食由余杭到东都,你能正确表述这条航运路线吗?(所经过的三段运河、四大河流分别按顺序由南向北写出来)。(图略)

该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它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知道东都即是洛阳;能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辨识航运方向,并提取题干、地图中的有效信息(地图中标有三大河流)重新组合材料,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假如学生只是掌握一些零碎的没有联系的知识,即使其背熟了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三大河流、四段运河等具体的知识内容,对这样变换了角度的设问也不可能得其要领。

又如这样一道材料题:

根据所提供的三段材料(1.唐朝“长安城”平面图。2.“含元殿”复原图。3.史书描述长安城:“市坊分开,街道整齐,树木成行,拥有排水设施”)指出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特点。从今天城市规划或建设的角度看,你认为可以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该题属于非限制性的论述题,它首先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然后再用“历史发展的否定与继承”的观点分析、解答问题。它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既可谈其成功的一面,也可以谈其局限性的一面。只要言之成理,符合客观史实,论从史出,便可以得分。这样的论述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样的题目远远超越“再认再现历史史实”这样低层次的能力要求。

上述题目,都有别于课文文字的表述方式。它们重新组合、排列课文材料,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具有考查学生领会、应用能力的特点。另外,这类考题突破检查性的考试功能,具有以培养、形成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认知性特点及开放性特点,这样的考试已“由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结合知识考能力,考捕获信息、创新知识的能力”。经常解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研究历史的推论法,可以得到创造性思维的经验,而这些正是研习历史的高层次能力要求。

因为这类试题避免照抄课文的可能,所以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对历史学习是“背多分”的错误认识,促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系统的、知识结构化的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促使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设计一些既考查客观史实,又反映学生主观感受并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试题

近年来,上海及台湾地区的不少学者就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实质就是探讨历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问题。这些学者认为:由于人们(包括一些教师)把历史学习当做纯历史史实的记忆,因此历史被认为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这就影响了人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人们的历史意识越来越薄弱,表现在:言行上,贫乏低落;文化上,不知珍惜自身传统,醉心外来文化,不懂得取舍;生活上,奢靡浮华无度,居安而不知思危;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缺乏保护意识,对环境的保护也不能以发展的目光去审视。人们只生存在“现在”的此时此地,没有生存在“过去”的历史时空之中,他们对于根源于“过去”与“现在”的“未来”更毫无展望。这样就会造成许多目光如豆、急功近利的事件。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在提出注重历史意识培养的同时,呼吁历史考试命题也应注意联系社会实际问题。

考试命题联系社会现实,不但能较好地体现历史教育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历史意识的培养,而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发挥道德导向功能。

由于历史总结了无数的大至国家兴衰,小到个人行为的经验教训,因此它又被认为是一面镜子,通过借鉴这面镜子,可以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特殊的作用。因此,只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一定影响的,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命题便是联系社会实际的命题。这是该类试题的基本特点。

1998年广州市初二历史统考第49题是这样设计的:

写出右面歌词(国歌歌词,略)的名称(原名)及作词、作曲者的姓名。哪一年它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当时的什么情况?学习完中国近现代史后,你对“中华民族应该居安思危”这一观点有何感想,请简单谈谈。

此题在考查客观史实的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保证绝大部分学生稳拿基本分的同时,又让他们在一种开放的氛围中,叙述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如果学生能从“了解国情,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等方面谈自己的感想,并言之有理,表述简洁有序,便能得到满分。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学生的答案很有见地,问题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甚至有些还显露出历史学习所要求的最重要、最可贵的“质疑求真”的精神。例如,市第二中学某同学是这样答题的:

右面歌词的名称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者:田汉,作曲者:聂耳。1949年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当时中国受到日本的侵略,面临灭亡的情况。

感想:中华民族应该居安思危。新中国成立了,我国也不再受外来势力的侵略了,我们像是安全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仔细想一想,我们还是有危险的:1.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并不很强,发达国家会从经济入手侵略我国;2.我国科学技术仍需不断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比我国先进,历史给我们教训:落后就要挨打;3.日本否认它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它会不会卷土重来呢?每当我们唱国歌的时候,国歌都时刻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

学生从“居安思危”这一观点而引发出的思考,正是命题意图所在。第49题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的同时,还注意价值观念的渗透,这样有利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这一代新人形成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忧国忧民的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具有宽广的襟怀,远大的目光。

又如,1997年统考命题第49题最后一问是这样设置的:在用人纳谏方面,唐太宗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是什么?其命题意图是要学生思考:封建帝王尚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作为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对别人的意见更应持有开放的态度,对师长、同学的批评应该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角度去认识。

又如,前面提到的唐朝长安城材料题,要求学生从今天城市规划或建设的角度,谈出他们认为可以借鉴的经验。其命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这座闻名中外的历史古城的成功之处或不足的地方。通过历史经验的借鉴,关注今天或未来城市的规划问题、环境绿化问题、城市功能合理布局以及标志性建筑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虽不带政治观点,不涉及人的情操品德要素,但它关系到人的生活素质等国计民生的问题,因而也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题目。

考试命题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不仅关系到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而且关系到激发与维持学生动机等一系列问题。当学生明白历史知识与其日常生活或今后社会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后,他们便会从内心产生一种需要历史知识的愿望,这种愿望便能成为较为稳定的学习动力。同时,通过相关的训练,他们懂得如何吸取历史的教训,高瞻远瞩,从较高的起点去处理现实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

4.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一种图文并茂、版面活泼的卷面形式,使考试内容更加生动,更符合“左图右史”的历史学习特点

这几年广州市初中历史统考试题不仅在内容结构上有所改进,而且在卷面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试卷灵活运用课本上的文献资料,加大了读图、识图题的题量。这些变动不只是为了求得与新教材的风格相吻合,而是在寻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试卷版面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儿童期有较大的发展,但具体的形象思维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仍起重要作用。因而在文字卷面中,适当穿插各种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图画,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变换应试者的视觉感受及思维方式,调节心理状态;第二,有利于“左图右史”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第三,文献资料的运用除了可以增强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外,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于图表运用的功能和意义,传统的教学法认为,历史教科书图表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对象的直观感。现时人们对此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现代教学法认为,图表的功能不完全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合理运用图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形象的各种表征显露或折射出来的。

目前,广州市初中历史考试命题的新思路具有“三个加强、两个符合”的特点。三个加强指的是“试题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因素,使历史学科德育功能得到更明显的体现”“试题中加强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使考试具有促进学生渐次发展高层次能力的正确导向作用”“试题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设计出一些既考查客观史实又反映学生主观感受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问题”“卷面形式要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符合‘左图右史’的学科学习特点”。

二、开放式考试的研究与实施情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新的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提倡手脑结合,使学生能研究、能创造。而过去那种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试制度是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所以构建新的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是改革的当务之急。1998年我们成立了由十多所不同层次的学校组成的课题实验小组,采取行动研究等方式,对开放式考试的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探索,努力寻找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现代人才观要求的多元化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一)开放式考试内容的确定与目标要求

开放式考试是一种与闭卷考试相辅的学业评价方式(它与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各约占学生总评成绩的40%、50%、10%)。考试内容包括:反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考察报告、反映学生质疑求真探究精神的各种小论文和读后感、反映学生动手和动口能力的历史教具小制作、历史小话剧编演、历史漫画绘制等内容。

从目标角度看,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它侧重研究与创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要求。其表现形式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考试方式,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以及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其特点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以及实践和探究为主,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中,学生活动的时空有更多的自由。

表1 开放式考试内容及能力目标要求

表2 开放式考试的内容及评量要求

我们还研究开放式考试的各种能力目标要求(见表1)及评量要求(见表2),并形成系列性的、操作性较强的各种方案或实施意见。

在开放式考试过程中,我们强调将测试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相结合,不仅重视结果,而且也注重求知的过程,因而要求教师要将考试的要求、操作的方法及评分标准事先告诉学生,让学生边测试边提高,最终形成能力的发展。

(二)“评价项目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构架

广州市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构架,是一种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体系。其评价项目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它研究并建立了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能够更科学、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构架由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

基础知识:主要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50%-60%。

应用能力:主要以开放式考试的形式进行,学生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确定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相对闭卷考试而言,开放式考试,时间宽松、形式灵活,它一般是学期初布置,学期中完成。它侧重于研究与创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要求,这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

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呈现、表现的记录,这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为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淡化分数的竞争,建议学生的总评成绩以等级制的形式写入手册(优:90-100分;良:80-89分;达标:60-79;不达标:59分以下)。这种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架构图示意如下。

这种新的评价制度,不是通过一次的卷面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多方面接受学生的信息,因而它能较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它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因而它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局观;由于它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相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于是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在考试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再教育。

同时,由于它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智和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它提倡将价值立足点从“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造而教”上,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提供可行性的空间,所以它能够成为一种激发师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新机制。

另外,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既讲究考试的信度、效度,又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特殊性,把准确判断与模糊判断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较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能较好地将东、西方教育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达到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双重视的施教目的。

标签:;  ;  ;  ;  

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