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_党建论文

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_党建论文

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新时期论文,目标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自身生存、发展状况的主动思考。它既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血脉相因,又与世界政党发展的现代趋向声息互通。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体现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现代化道路探寻与选择的深刻思考,反映的是它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总的祈向与理想。

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经历了两次理论跃迁:第一次理论跃迁,即是从“五十字”建党大纲到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一次的理论跃迁更多地是从拨乱反正的意义上讲的;第二次理论跃迁,即是从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到建设“三个代表”的党。这一次的跃迁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与世界政党发展趋势,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色彩,把党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思考,从执政党活动的普遍规律的高度规划了党的发展目标。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逻辑

纵观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思想的发展始终与党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创新紧密相连。把它置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中来看,其发展逻辑更为清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思想主要是围绕党的事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而展开,其杰出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源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随后,这两大根本的理论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相互发展。最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思想发展成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反过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逻辑。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党,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就一定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在提出正确的政治任务、政治路线的同时,提出正确的建设目标,有效地加强自身建设。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然而,由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党在应该把自己建设成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认识上出现了反复甚至失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这一问题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推向前进的逻辑起点,因而它也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发展的逻辑支点。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中国共产党在纠正错误的基础上对重大的理论是非和历史是非进行彻底的清理,同时恢复和继承了党执政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好思想、好作风。与此相对应,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特别是在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上,主要是从恢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来面目开始的。这一阶段党的建设目标思想更多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一些根本的、本质的要求,比如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等。一个经历“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党,必须有一个正本清源的建设过程。这一时期,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成果就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以说,在做《历史决议》的过程中,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也使党对这一问题开始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的探索。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二大才正式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党建目标,从而在党的建设的发展战略上实现了拨乱反正,并由此开启了党的建设的新思路。

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使得党的事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为开放,从僵化转为各方面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党又逐步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这样,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P413)十三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能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2](PP54~55)

改革愈深入,愈需要理论支持,愈需要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应该说,早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邓小平已经有了要从国情出发搞现代化建设的思路。随着改革的进行,他进一步清醒地认为,各国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以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方式,制定适合自己具体实际的政策。[3](P415)此后,邓小平结合实践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然而,中国式的现代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改革每向前一步,每一项方针政策的提出,几乎都会遇到姓“社”姓“资”的问题,实践也促使党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十二大到十四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清晰地构画出我国现代化的完整蓝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框架。与此相呼应,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4](P54)的目标。

可以说,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党的建设目标问题上,不仅实现了拨乱反正,而且提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思路。然而“八九”政治风波使党深切意识到,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自身建设至关重要。由此,在继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就逐步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新成果的逻辑起点。

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同样是围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的。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成果系统化为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此同时,概括出了较为完善的党建目标:“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P45)这个党建目标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本要求。

可以说,实践与理论总是双向互动的,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新的实践又产生着新的理论。秉承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使全党对当前和今后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更加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其深刻的内涵,不仅精辟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要发展,必须始终保持其先进性。而政党的先进性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看党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作用。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根本任务、现实目标与最终目的等方面充分体现加强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统一,不仅为新世纪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应变的空间,而且也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可见,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是同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飞跃与理论上的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为支点,依据党在中国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所承担的任务而设定,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它的发展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

二、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精神实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体现为党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种先进性,一方面体现在党的理论和纲领上,一方面体现在党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实际作为中。就前一个方面而言,党的理论和纲领是否是先进的,主要是看它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而言,其先进与否的判断标准也应如此。

1.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先决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战略目标的调整首先就是从恢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来面貌入手的。当时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个党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力量,是无产阶级的、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有革命纪律的先进队伍。”[6](P266)十二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P63)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成为党的建设目标思想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从十二大报告、十二届二中全会报告、十三大报告中所制定的党的建设目标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关的内容。经十四大、十四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制定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P45)十六大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P50)

2.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第一次理论跃迁是从“五十字”建党大纲到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一转变,正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使中国共产党在痛定思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关起门来搞所谓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搞阶级斗争是行不通的。国门外的世界,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导趋势。这一切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深切感受到:追赶时代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任务。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归根到底要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出来。在这一点上不成功,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样,对时代的认识进一步启发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制定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由此启动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个历史性转变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是和党的任务与使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之后,党的建设目标也开启了历史性的转变,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五十字”建党大纲转变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可以说,党的建设目标上的这个转变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的意义不仅是在党的建设目标上实现了拨乱反正,而且从最基本的方面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确立了思路和总方向。这就是把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从党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从总体上规划党的建设目标,又从时代发展和现实要求的基本规定性出发来总体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此后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如河出峡谷,浩浩荡荡,奔腾向前了。

如果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赶上时代”是新时期初始阶段党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据此实现了以党的中心任务为主要标志的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理论跃迁的话,那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在认清时代——融入时代——走在时代前列的战略视野中,实现了在党的建设目标上的第二次理论跃迁。同样的,这样的理论跃迁也正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集体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又是从清醒地认识时代开始的。首先,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化。由此构成的矛盾又产生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性与社会群体利益多元性怎样协调的问题,如何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问题。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路和党建机制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阶级层的分化,民主政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潮流。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作为最有权威的政治组织,是整个国家政治运作的中枢,中国共产党就必须为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足够的渠道和途径。再次,对世界政党发展趋向的洞察也使得中国共产党认真地思考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世界政党的发展受共同的规律的支配,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正是在对时代发展潮流清醒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目标问题上实现了第二次理论跃迁,即由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到建设“三个代表”的党的理论跃迁。这次理论跃迁是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世界政党发展的趋势,对新时期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所做的规划。它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色彩,把党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思考,从功能上规划了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揭示了党的本质。

可见,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发展的两次理论跃迁都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同时,党的建设目标思想本身更是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精神实质。

三、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理论意义

党的建设目标问题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的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它直接回答的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怎样建设党”也据此而展开。党的建设目标是党的建设的总体设计,其作用就是从总体亡规划党的建设方向,为党的建设定位。党的建设目标问题是进行党建实践的所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从理论上说是各种关于党的建设的错误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分水岭,从实践上说它决定着党的建设的兴衰成败。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前党的建设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功与经验,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认识得比较清楚;在执政以后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失败与教训,归根到底在于对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表明,目标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党的学说发展的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同样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这一理论地位决定了它不仅正确地指导了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拓展,而且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就实践而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辟,就是以对党建目标思想的逐步搞清楚为根本前提的。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的建设目标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的活动。没有目标,就无的放矢。在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无论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这“三方面建设”,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三大优势”,还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防腐拒变能力这“两大课题”,都是紧密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来展开的。党的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与党建目标思想的与时俱进紧密相联的。

就理论而言,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准备了丰厚的思想资源,成为其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一方面,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以其浓郁的唯实性、创新性、开放性、前瞻性为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唯实性是指它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在实践中发挥实际效用。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创新性是指它敢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依据实践发展、时代变迁,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及时吸收新的理论成果。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开放性是指它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血脉相因,又与世界政党发展的现代趋向声息互通,既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又以开放的视野关注世界政党发展的基本状况。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前瞻性是指它自觉地适应并预见性地反映了党建实践变化发展的客观情况,从而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正是具有这样的思想特性,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才实现了两次大的理论跃迁。另一方面,高度的抽象蕴含着丰富的具体。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本身是对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这种规划从表述看是比较概括的,也是相对抽象的。但是目标思想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源于具体的党建理论与实践的,也必然可以还原到具体的党建理论与实践中去,而且随着目标的与时俱进,党建理论也必然要与时俱进。

历史地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直接源于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反思,而这一反思和理论创新又是从党的建设目标开始的,更是紧紧围绕着党的建设目标展开的。当第二代领导集体坚决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五十字”建党大纲,在党的建设目标上实行拨乱反正,确立起把党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党建目标之后,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正确的逻辑出发点。围绕党的建设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比如提出制度建党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党风关系党的生死亡的问题;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路路线,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提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建设上在秉承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思路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他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党的建设的目标问题。经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四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党的建设目标逐步确立、成熟和丰满。到世纪之交,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党建思想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由量变到质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随着党的建设目标的逐步确立,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比如,大力倡导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执政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方位,把改革和完善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全局性任务来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肯定了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并从新的实际出发深化了对入党条件的认识,着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党内民主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同样,这些党建理论的创新都是紧密围绕党的建设目标来进行的。

当历史一再证明不进则退、不进则衰、不进则亡的道理时,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党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这个发展,这个与时俱进,首先就是党建目标思想的发展和与时俱进。党建目标思想发展了,党建目标思想与时俱进了党的建设理论才能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党的建设实践才能顺利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

标签:;  ;  ;  ;  ;  ;  ;  

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