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邓小平理论论文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也已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历程,她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样,既有凯歌行进的时期,又有曲折发展的岁月,现在正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奋进。回顾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次历史性飞跃、三次危机。认真总结这两次飞跃的经验和三次危机的教训,对于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向21世纪,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飞跃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飞跃强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总结社会主义运动飞跃的经验,可以催人奋进,鼓足干劲,大干社会主义。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本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发展。在此期间,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大事:第一件是诞生了180多个共产党组织。 第二件是有近百个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第三件是世界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战后自称社会主义国家的有70多个。按照观点与立场可分为九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类。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类是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一类是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三件大事发生后,世界上就形成了一股能与资本主义抗衡的政治力量,并且这种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下,中国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的任务,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本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在此过程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可用喜忧参半来概括。

所谓忧,就国内而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主义遭到了严重挫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国外而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由改革变为改向,东欧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谷、出现低潮。所谓喜,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排除一切干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指导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这个探索过程经过两个历史阶段,一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年,二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在探索中犯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结果中断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的探索。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来的探索,首先使人们的思维方法有了很大变化,即“五破除五坚持”的变化:第一,破除“两个凡是”的僵化观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第二,破除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破除超越阶段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第四,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第五,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结合”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其次,通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来的探索,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即发生了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第一,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上,发生了“由近变远”、“由短变长”的转变;第二,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发生了“由高到低”、“由虚变实”的转变;第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上,发生了由“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多条道路”、“各具特色”的转变;第四,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发生了由“长期对抗”、“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到“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对立统一”、“相互学习”、“竞争发展”的转变;第五,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发生了由“传统社会主义”到“现代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中共十三大开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到中共十四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形成一个科学体系。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概括为邓小平理论,从“四个新”的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这就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完成。

二、危机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仅有凯歌、飞跃的年代,而且也曾经历过三次大的危机。

第一次危机,1956年东欧的波匈事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芽产生。这次危机是由冲破和摆脱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而引发的。在这次危机中,我们党正确地总结了危机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自己发展的道路。为此,毛泽东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的光辉思想,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芽的产生。其表现是:第一,在发展格局上,确立了我国的工业发展道路,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要兼顾。第二,在经济结构上,党的八大确立了“三主体三补充”的体制,即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按市场变化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些为后来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奠定了基础。第三,在政治建设上,制定了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正确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矛盾,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总结苏联忽视民主的教训,强调扩大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这些为后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危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断。这次危机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当时由于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错误判断,“左”的指导思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造成全国经济损失6400亿元人民币,受株连迫害的干部群众达一亿多人。其主要教训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神圣化,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了中国实际;在生产力发展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上盲目求纯,把“一大二公三纯”推崇为正宗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指导下,长期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二位;同时把自力更生绝对化,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

邓小平在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时多次强调:“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第6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根据邓小平的思路,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至少有五个方面不清楚: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不清楚,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清楚,社会主义本质不清楚,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不清楚,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清楚。邓小平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注:《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2卷,第25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第139 页, 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出版。)

第三次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谷。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前苏联和东欧在1989~1991年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发生了剧烈变化,它们明确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多数被解散、改名或被迫转入地下。世界上共产党的数量由180多个减少为130多个,共产党员的数量减少了3000万,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由十几个缩小为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也急剧下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受到空前严重的挫折。

自上述“第二次危机”结束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又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历史考验。

第一次重大历史考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的考验。发生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排除了“两个凡是”和“西化”(“左”的和右的)两种干扰,在拨乱反正,纠正“文革”的错误,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的基础上,选择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重大历史考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遇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国内发生了“六四”政治风波。西方敌对势力扬言,要“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平演变使苏联东欧改向,下一个目标就是和平演变中国。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经受住了这次考验,制定了反和平演变的重大决策。主要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抵御和承受和平演变风险的能力;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次重大历史考验: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考验。发生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前后。1997年初邓小平逝世,党和国家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就成为向世界宣告的头等大事。国内有些人怀疑邓小平理论,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把现实的社会主义描绘成“真真假假的社会主义,羞羞答答的资本主义,若明若暗的封建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动摇了,企图放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江泽民总书记的“5·29 ”讲话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有针对性地向全国人民作了回答: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管有什么风浪,什么议论,我自岿然不动,并从“四新”的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使全党全国人民都明白: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

三、启示

目前,由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的“动荡期”已基本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引人瞩目,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并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是,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情况越来越少,社会主义运动将要在一个漫长的探索中谋求发展。1994年11月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建立自己的政权,此举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的借鉴和尝试。

2.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再是“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种体制”、“一个中心”,而将走上多样化、多渠道、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情况千差万别,“革命在不同的国家里是按照不同方式发展的”(注:《列宁全集》,第1版,第28卷,第304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用什么方式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7卷,第683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马列在这里尽管讲的是革命,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和道路的选择同样适用。

3.根据本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数量不在多贵在精,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在多而在诚。只有社会主义建设的质量提高了,事业繁荣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共同富裕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显示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性,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只有诚心诚意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团结更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复兴。

4.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应赋予新内容。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应是开放的运动,不能像过去那样拘泥于社会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应是丰富多彩、多种模式的。主要情况有两个方面:一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党领导的民主社会主义这两大类政党和两大类社会主义之间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有可能结束过去的“长期对峙”状态,从各自发展的需要出发,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相互合作,竞争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大联合,共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这种大联合过程中仍会有曲折和反复,这也是客观存在。二是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处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其关系进入既对立又统一的新阶段。21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将要长期共处,“一球两制”将会存在几百年或更长时间。两种制度的关系由过去主要强调你死我活的斗争,向相互合作、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为特点的统一关系转变。当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仍存在斗争,但是这种斗争是服从于、服务于合作发展而进行的,是围绕着国家的主权安全而展开的。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合作发展来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标签:;  ;  ;  ;  ;  ;  ;  ;  ;  ;  ;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