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说明文教学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明文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物的特征或原理。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改进说明文的教学方法,提高说明文的教学艺术,也是中学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探讨的课题。下述几方面是提高说明文教学艺术的有益尝试。
一
克服学生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的心理障碍,用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审美欲、求知欲得到满足。
一、巧选突破口,创造最佳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这就是学习的最佳情境,我们就应该巧选突破口,创造利用最佳情境,使学生从看似平实、浅近的说明文中,发现闪光、生动的内涵,产生极大兴趣。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回答:“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学生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教师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先用这种教学突破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新知识吸收表现出优势的兴奋中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二、由“小课堂”扩展到“大课堂”大小课堂紧密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说明文的科学性、实用性决定了它比其它文体的教学更需要活跃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接受训练。培养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以实践来印证课文内容,加深理解。有的老师在教完《景泰蓝的制作》后,发动学生小制作,口头说明制作过程,并为自己的产品做产告;阅读了《故宫博物院》,请同学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故宫建筑群,然后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建筑,要求学生注意听解说员的介绍,抓住重点,回校后说说参观顺序,加强说明性语言的听说训练,要求做到明确简洁而有条理。说明文的“大课堂”训练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则训练:
A:请看对话:
甲:请问省中医院第二门诊部怎么走?
乙:您往前走,过了七字路口,拐个弯再往前走,有个车站,您看到45路车就上,坐三站下,拐弯走100米就到了。
对话中虽有说明成份,但在局外人看来,空间方位和行走路线都含混不清。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然后再重新写一段介绍地点的说明文字,内容是:以你所在的学校为出发点,向同学介绍你家的具体路线(包括乘车程序,步行路程等),讲明你家住宅小区街巷或村镇中的具体方位与特征,以便同学找到。
B:作一次做饭全过程的操作和观察,记录完成下列任务比较合理的时间,然后设计一种用统筹方法安排的工序,用文字说明,并画出用数字表示的带箭头示意图:
炉火待生;米需要淘;开水已用完;鱼要杀、洗、炖;青莱要洗、切、炒;肉要洗、切、煮。
C:秋天,带学生参观菊展(或野外观菊)事先让学生查找吟诵咏菊的诗词,阅读有关菊花的文章,让学生充实关于菊花的学问和知识,回来后以菊为对象,完成:
(1)记述性说明文《菊花的培育、生长过程》
(2)文艺性说明文《姹紫嫣红话菊花》
(3)介绍性说明文《菊花的种类、功用》
三、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
说明文的内容,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感性知识入手,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形象。这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一般规律。有些说明文如按常规来教,从自读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创造形象化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得到感知,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求知的主动性和吸收新知识的欲望,就是教师的匠心所在。如有的老师教《食物从何处来》一文,分别画出“自养”和“异养”的循环图表,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获取食物的途径,弄清课文中的“食物”的概念和动、植物不同的取得“食物”的规律;在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把绘有八种云形态的挂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说明,揣摩画面上各种形状的云,看谁“对号入座”得又准又快。
形象化的手段,可以通过幻灯,电影教科片、录音、实物等等,用这些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因为有些说明对象的形态或动态,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教师通过形象化手段,使直观性与生动性得到统一,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四、品味说明文语言独特的美学特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说明文的语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所掩盖,被其他文体的文学之美所淹没,所以,在教学中领会说明文语言之美,往往成为薄弱的环节。根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通俗、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说明文语言粗略归纳出四个美学特征:通俗之美、明晰之美、简洁之美、智性之美。用这种美学思想指导教学,与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说明文往往要说明人们不易亲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这就要求将陌生的对象亲近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如银河是十分遥远、博大,而且从人的知觉角度来说显得抽象的事物,有的老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说明银河、太阳、地球的关系的比喻句,通过“铁饼形状”“美丽的环”“套在地球周围”,学生很容易将遥远、陌生、深奥的银河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此熟悉,如此贴近,一抬头便可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它,深深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通俗之美。
说明文语言的明晰是与通俗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论浩瀚的宏观天际,还是纤细的微观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奥秘都将不断地在说明文中被明晰地解说出来,使人们读之明白清楚,想之直观具体,思之准确无误,这不仅是说明文内容的独特功能,也取决于说明文语言特有的明晰之美。
在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课时,教师抓住课文一开头就点出“雄伟壮丽”这一总特点,文章从命题到材料取舍,整体与局部的处理及其表现手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条理分明,富于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在简洁中总体把握大会堂的特征,从清晰的思路,精当的表达中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简洁之美。
说明文不仅在内容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长各类新知识,对客观事物观察的精细,阐述的周致,对事理解说的严谨,诠释的透辟以及精妙独到的说明角度,设疑解析的说明思路,化艰深为浅近的说明手法,都闪烁着说明文语言独具的智慧之光,凝聚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正是说明文语言智性美之所在。
为了把事物介绍得生动具体,使文气不呆板,说明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了说明自然现象对农事安排的启示作用,连续采用了一系列比拟手法: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等,显得十分传神。《看云识天气》为了描摹出云的奇妙形态,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不同的云朵比作“羽毛”、“羊群”、“峰峦”、“河川”、“雄狮”、“奔马”、“绫纱”、“绸幕”……形象是那样生动逼真。为了语言的节奏鲜明,句式匀称,很多说明文使用了排比、对偶,引用歇后语、谚语等等,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人阅读时获得无穷的趣味。
不少教师在说明文教学时,往往把说明顺序,方法,分析得很细,却忽视了说明文语言独特的美学特征,使学生认为说明文就是浅近、呆板、枯燥的解说,产生厌烦,味同嚼蜡的心理障碍,这是应该设法加以克服的。
二
在感知的基础上升华,加强思维训练,发展智力。
有些教师上说明文时,在感知的基础上下功夫,如《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对印刷所的结构,建造顺序,说明的方法分析详尽,但仅到此为止,不谋升华,未能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整理,从大量的现象中找出其总的特征。“巧”字,其中包括设计、施工、开展工作的“巧”,正因为“巧”才能收到“秘密”的效果,才表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环境的艰苦和革命者斗争智慧的高超,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整理,从大量的现象中找出其总的特征“巧”字,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从实质上深刻认识了这个“巧”字,才能充分揭示文章的丰富内涵,发挥其良好的教育作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玩精思,综合概括,推导联想,把杂乱的认识统一到一个纲上来。这是说明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维训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由“篇”归“类”,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
说明文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篇”的阅读,进而找到跨越“篇”的“类”,有的老师将课文中的说明文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在整个教学系列中找到他们的族系,如“过程说明类”、“结构说明类”、“价值说明类”、“事理说明类”等等,把“篇”放到“类”中去认识,这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如果光有对一篇课文的具体认识,而无对一类课文的规律性认识,那就不可能融合贯通,不可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选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与认识事物一样,只有在互相联系和比较中,才能找到本质规律。把比较法引进说明文教学的课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开拓思路。于漪老师在上《晋祠》一课时,就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先快速听写辞典中关于“晋祠”的条目,让学生对照课文相应的内容,仔细辨别异同,进行交流。这是听说读写多功能的训练。接着教师从一般阅读比较,深入到定向阅读比较,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指出哪种写法好,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分别出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结构形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六个方面作比较,通过比较阅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检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也培养一种良好的治学方法。说明文比较教学具体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1)横向比较。说明文中,不同事物,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有利于指导学生认清事物彼此间的差别,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将人眼与其他感觉器官作比较,突出了人眼在获得外界信息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来自眼睛;写将人眼与照像机比较,突出人眼能加工信息的特点。
教学时还可以把横向扩展到其他文体,在比较中,指导学生明确说明文有别于其它文体的种种特点,如有位老师教《晋祠》就把《小石潭记》放在一起阅读,从主旨、语言两方面作比较,前者“情”渗透在对客观的“景”的说明中,主要介绍晋祠的美,指出其特点,“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读完此文,对晋祠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而后者“景”则是为表达主观之“情”服务,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生活,但因政治上不得志而郁郁寡欢,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心情,由于主旨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明显差别。
(2)纵向比较。说明文教师中指导学生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有利于把握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规律。如教《人类的出现》时,对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作比较,指出人类在几个发展阶段:猿——古猿——猿人——古人——新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人类发展过程的几次质的飞跃,通过这一比较,学生一目了然,掌握了学习方法,得到十分明晰的印象,更深刻体会到说明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多向比较。说明文教学的比较,可以是单向的(横同或纵向),亦可是多向的,即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比较。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比较的鲜明点揭示出来,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国石拓桥》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段落之一,先从四个方面对赵州桥建筑的四个特点“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形式美”做了具体分析,紧接着用“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句话对上面的具体分析做了科学的概括,这是采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而《苏州园林》则是采用先综合后分析的方法,《故宫博物院》却运用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的方法。我们把多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推动他们有意识地寻找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多向比较大到篇与篇、类与类的比较,小到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种说明方法的比较等等。比如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事物解说的科学性,同时在词语的搭配上要恰当,十分严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比较,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同样表达“事物改变原来位置”的意思,说沙是“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沙“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说“空中的乔木……倒栽在地面上”“天空倒影在地上”,“岛屿、人物……倒映在空中”,如果将上面加点的词互相更换,与原来的句子比较,便搭配不准确,失去其周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