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安居区步云乡初级中学校 遂宁 629413)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须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目前教学由“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满堂悟”等,特别是农村小学,形式更为严峻。教师一直处于主体位置,学生如一潭死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困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力四射。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活起来。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把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三年级下学期,我教了一首诗《咏柳》:“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了兴趣。前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学诗、背诗当作精神上的享受。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又如表情朗读,它接近于朗诵,形象、具体、有感情。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时候,他就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也不喜欢读,认为读课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后来,我配上动作给他们作朗读表演,让校内朗读好的小朋友朗读课文并录音,配合教学拿到教室里放,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要求。以后,我进一步给班上的学生录音。学生读得不好,我耐心指导,从不批评。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到无尚光荣。大家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一个赛一个,很快,朗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这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在课文中划线、标记、解疑。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如《草船借箭》时,让学生摆一摆--用文具作船队,体会“一字摆开”、“头尾掉转”、“两边受箭”的妙处。画一画--画战争形式图,确定曹吴两边对垒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导学生理解“顺风顺水”;演一演,扮演鲁肃向周瑜汇报诸葛亮借箭经过,起到发展语言和训练思维的作用;看一看--看录像,耳闻目睹,加深印象,帮助理解重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让课堂充满活力。又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意把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自己动手画出来,把火车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在小组演示,学生个个参与,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刻,达到了不讲自懂的效果,让课堂也活力四射。
三、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与合作
学习需要个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也需要志趣相同的人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得到交流,把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特别是对于差生。如:在讨论后,提一些及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其回答,谈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如:“你真聪明,只要多努力,一定会学得更好”、“你真会动脑”、“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想不到你这么聪明,掌声鼓励!”等等,让他们的心灵见见阳光,找到信心。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再作全面总结,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张扬,找到学习的动力。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达到在效性。小组合作它不是一个人在单独学习,是由两个人或更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中肯定有一个角色的选定和分工。如何才能使小组内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就肯定有负责人,实际上无形给有组织能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主动表现、展示才能的舞台。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为此,我作出以下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①建立固定的合作小组。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就的,所以,学习小组成员不能临时搭配拼凑。要想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当中能有效,就必须从组建小组人员做起。建立固定的合作小组,更有利于加强他们的默契度,更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不浪费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
②定期进行小组学习方式的培训,特别是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要在培训中形成一套合理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将活动的每一步都落实下来,不要走马观花,趋于形式。经常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合作的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
2、注重老师的自身参与
老师将每一个任务交代下去之后,不能袖手旁观,要亲自参与整个活动,宏观调控整个活动,使活动紧张有序地进行。
①老师可以用一些肢体的语言来影响孩子们。如:讨论完了,老师要求收回讨论,而此时课堂上,讨论声一片,很多孩子是没办法注意到别人的动作,此时,老师可以用“××”拍掌的方法,让他们引起注意。同样,听到老师信号的学生可以用“×××”的拍掌声来回应老师,同时也可以起到提醒其他同学的作用,老师就可以很快而且很容易将课堂收回来。
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到小组之内检查小组交流的情况。对于讨论好的小组,给予信号式的表扬,让表扬的小组讨论更激烈,更让旁边不认真的小组也能收到同样的表扬信号,从而自觉地认真讨论。对于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帮助。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否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愧啊。
总之,学生“活”起来,知识“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撞击,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论文作者:罗志容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兴趣论文; 老师论文; 源头活水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