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局限性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局限性论文,比率论文,公司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务比率是指将财务报表中的某一个数据与其他的数据相比而得出的比值,而通过计算财务比率可以计算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西方会计界运用财务比率评价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财务分析体系中比率分析法也成为了最重要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借助财务比率分析,往往可以有效地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外部分析者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也是一种简单、快速的科学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把财务比率划分为偿债能力比率、营运能力比率、获利能力比率和企业发展能力比率四种来评价企业的运转状况,但是目前财务比率的局限性已引起广泛重视,对财务比率局限性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我们进行财务分析的有效性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 财务比率局限性存在的根源
因为财务比率是两个财务指标的比值,所以财务指标自身的局限性将直接导致财务比率的局限性。另外,因为对构成财务比率的指标的选择并不受法定规则的限制,任何财务比率的结构从理论上来看都并不是唯一可行,它们所表达的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都有限。
1.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与信息自身的缺陷。企业的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冲突,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不完备不健全也是客观事实,这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所以近年来虚假财务信息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公司为了吸引中小股东的资金就可能夸大公司的盈利状况,造成损益表数据的不真实;或是隐瞒一些对公司大股东可能不利的信息,如关联交易、为关联方贷款提供担保等等。这种信息不对称体现为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大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大股东和其他与之有着潜在利益关系的社会公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目前我国中介审计机构并非都能严格把关,监管部门也并不一定严格执法的环境下,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是财务信息的不真实不充分。所以当财务报表承载的信息不完美时,根据这些财务数据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就有着无法避免的缺陷。当利润表中净利润数据失真时,诸如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等体现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就可能背离了客观事实,而外部的报表使用者就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作出错误的判断。
如果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致使财务比率失效是一种主观行为,那么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固有的局限性,同样会使财务报表信息存在缺陷,而使财务比率的客观性被削弱。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即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但由于我们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使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致使帐面上的资产价值可能远低于其实际价值。例如10年前购建的房产,由于10年中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指数的上涨,目前的市场价值可能是10年前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必须按原始成本计价,除非发生资产重组,否则不得对这些资产重新估价。所以会计报表帐面上的某些资产价值可能远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这时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率已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可能会导致外部的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债权人或潜在债权人,低估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继续融资。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除了上述固有的局限性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到财务信息、以至财务比率的有效性。最典型的是按现今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需对包括应收帐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在内的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至于计提比率却是由企业自己决定。比如对一笔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时,根据其帐龄和收回的可能性大小,计提的比率可能是80%,也可能是8%,这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关于这笔应收帐款的真实状况掌握在公司管理层手中,而管理层对坏帐准备的提取比率也是依其现存状况作出的估计,况且在具体操作上还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这种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还体现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时对其使用年限或摊销年限的估计。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不等同于错误信息,它只是对未来必定发生的业务在现时的必需体现,而未来的业务在现时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存在的模糊是无法从理论上消除的。那么,当资产负债表上提供的关于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这些会计数据不可能保证其绝对客观真实时,则依此而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这种由于主观因素导致的财务比率不真实或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的财务比率不确定,应该是财务比率局限性的首要点,是利用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时最应被重视的障碍。
2.会计政策的选用将影响相关的损益数据。在对企业收入与成本或费用进行计量时,由于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对财务成果的衡量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典型的是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用和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到商品零售企业和制造类企业的成本。
在通货膨胀期间,后进先出法形成最高的销售成本和最低的销售毛利,先进先出法形成最低的销售成本和最高的销售毛利,加权移动平均法居于两者之间。在实践当中,当销售收入非常大时,不同计价方法的差别就十分明显。那么,正因为企业在计量损益时有不同的会计政策可供选用,这种可选择性直接影响了相关财务比率的可比性。当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时,诸如每股盈余(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等比率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同样在对企业营运能力进行评价时,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净额/平均应收帐款总额)、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等比率由于受所使用会计政策的影响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上可知,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而造成的财务比率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种情形:一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的多期比较,即纵向对比,由于在不同时期可能采纳不同的会计政策,比如对发出或耗用的存货的计价,则对相关财务比率特别是获利能力比率的多期比较结论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其发展变化趋势;二是不同企业间的横向对比,由于不同企业在处理相同的会计事项时,诸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采用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不等,则对不同口径下的财务比率进行横向对比的结论也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
3.财务比率自身结构的固有缺陷。财务比率是通过计算两个财务指标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计量、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力。但财务比率结构自身并不完美,它们的有效性也是相对的。比如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这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协议都含有要求的限制性条款,同样,其他债务契约也经常包含类似条款。因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关系到它对短期债务风险的承载程度。在实践当中,最常用的一个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是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一比率值越高,表明流动资产超出流动负债的程度越高,即企业短期负债的安全程度越高。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保障债权在到期日得以偿还,并在清算时不会受到重大损失。但是这种有效性是很有局限性的。首先,流动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不具有清偿能力的,比如存货,就存在着价值严重贬损和难以及时脱手兑现的风险,几乎不能视为一种支付手段。其次,流动资产中还有一些项目是不能变现的,比如待摊费用,虽然从性质上来说将其视作一种流动资产,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变现支付的能力。所以有时候很高的流动比率并不一定表示企业对短期债务具有很高的清偿能力。财务比率自身结构的局限性还体现在某一比率的高低所揭示的往往是双重的财务信息,比如说很高的流动比率一方面可说明企业对短期债务有很大的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资产中有相对高比率部分是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低,资产闲置,收益低下,管理松懈;同时也可以说明企业经营观念的保守,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目前的短期融资能力。所以财务比率这种自身结构的局限决定了它有效性的局限,那么在使用财务比率的过程中应先明晰使用者的利益角度,对同一个财务比率,债权人能认可的往往并不意味着股东或管理层能认可。
二 财务比率的局限性对实际操作的影响
1.财务比率的局限性影响对股票投资价值的分析。对股票的投资价值进行评估就是作为价值评价主体的投资者对作为价值评估客体的股票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对股票价值进行判断时,不同投资者由于其投资目标、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那么他们对股票价值的判断和评估方式将有不同,但最终都会归结到对公司预期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评价上来。
每股盈余(Earnings Per Share,EPS)是最重要的、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的第一个指标。每股盈余=本年度净收益/加权平均普通股数,它表明普通股每股在本年度所获的利润,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对最客观、最直接的一个比率指标。在计算这个比率时,分母加权平均普通股数应是真实可靠的,而分子本年度净收益即净利润则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排除了人为的粉饰和会计制度自身缺陷带来的不真实后,第一个存在的问题是公司利润并不完全都是来自于公司主业的营业利润,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来源即来自于资产重组,如以高于帐面价值的价格将资产转让给母公司,获得一大笔营业外收入;或将募集资金变更投资方向后用于委托理财,获得一大笔投资收益;在很多公司主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后两种收益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出的每股盈余仍然可观,但这个比值已并不表明公司真实的获利能力,同时这种状况也并不具备持久性和稳定性,这时候每股盈余就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第二个存在的问题是每股盈余不能反映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在收益增加的同时风险往往是随之增加的,如通过负债融资来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后可能会增加每股盈余,但在此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每股盈余的波动幅度将变大。这些风险是无法从这个指标上体现出来的。而投资者评价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时,是不能只顾及其目前的盈利性而忽略其背后的风险的。第三个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每股盈余时,其分母普通股股数是一种份额概念,不同的公司股票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资产净值、市价是不同的,那么投资者只可以根据这个比率指标进行纵向比较来衡量公司盈利性的发展趋势,而不能进行不同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这意味着投资者不能简单地根据不同公司的每股盈余来比较不同股票投资价值的高低。而且,对于投资者特别是战略投资者而言,关注股票的投资价值最终是为了关注从公司获得的分配股利,每股收益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股利分配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往往会更多地将利润留存于企业用于扩大再发展而不会进行高比例分配。留存收益的后续投资是否有预期的盈利则是不确定的,投资的失败将会折损投资者的财富,这种情形下很高的每股盈余对投资者并没有意义。
市盈率(Price to Earning Ratio)是另一个最常用的用以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中介会定期发布该比率。市盈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盈余,表示投资者愿意为公司每1元的净收益支付多少元的价格。市盈率越低,股票在相同收益下股价越低,或者说在相同股价下股票的收益越高,股价下跌的空间越小,投资的风险也越小。从投资的风险性这个角度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盈率低的股票投资价值相对高。但这是一种静态的观点,并不具备普遍性和恒定性。在一些欧美国家比较发达的证券市场上,有不少高市盈率股票的投资价值高于低市盈率股票的投资价值,因为当股市比较规范时,股票价格暗含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预期,一些被普遍看好的股票股价会上升,其市盈率也就较高,而那些市盈率低的股票很可能是被投资者认为投资价值不大的股票,所以股价偏低。从这一点来看,市盈率低的股票不一定具有投资价值。国际上通常认为市盈率20倍以下的股票具有投资价值,目前中国股市平均市盈率分别为40~50之间,最高达到2000多倍,最低的十几倍,相差非常大。所以在中国还不很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盈率指标的局限性对评价股票的投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如上所述,计算市盈率时其分母每股盈余受很多技术上的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本身的不确定性很明显。而且,在每股收益下降至0或接近于0时,市价不会降为0,这时极高的市盈率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当企业出现亏损时,每股盈余将是一个负数,这时不能计算市盈率。其次,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往往有着比较浓厚的投机气氛,供求矛盾突出,机制不健全以及投资者不成熟都使市场波动超出理性的范围,股票价格的波动不一定与公司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有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这种情形下,很高的市盈率更多的是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投机性,而与股票投资价值并无必然联系。只能说,一般性的规律是,那些充满扩张机会的新兴行业,其市盈率普遍较高,而成熟工业行业市盈率则普遍较低。
2.财务比率的局限性对债券信用分析与评级的影响。债券信用分析与评级是指对债券如约偿还本利的可靠性程度进行的测定,它为债券持有者或希望持有债券者提供有关该债券偿还可靠性的报告。其主要意义在于向投资者提供有关债券偿还的风险情报。国际上最权威的评估机构即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将债券信用程度从AAA到C级共分为九个等级,其信用程度依次降低,BBB级以上为适宜投资级,BB级以下为风险证券(投机级)。我国目前使用这种分析体系。
对债券信用进行分析与评级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企业的四项能力的评价,这四项能力分别为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其中偿债能力排在首位。上文中我们已分析了流动比率对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局限所在,另一个用来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是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我国《公司法》规定对企业发行债券必须达到的条件之一是发行前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40%,国际评估机构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时AAA级信用级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对这个比值的限制最终的作用在于使企业的长期债务如债券本息能在偿还或清算时得到资产上的保障。站在债权人的角度,资产负债率越低则他们的债权越安全。资产负债率虽然是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但其局限性对评价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第一,从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来看,其分子负债总额包含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两部分,现在有争议的是计算该比率时要不要把短期负债排除出去,因为该比率是用以评价企业对长期债务本息的偿还能力的。把短期债务涵盖进去,这个比率指标将相对保守。再从资产负债表分子和分母的含义来看,其分母部分为企业资产总额,给长期债务提供保证的最终是它的变现收入而不是帐面值,资产负债率只是提供了一种帐面上的比值,而且资产和负债值均来自于公司中期或年度资产负债表,只是某一时点的静态值,而对于3年期或5年期的企业债券来说,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即使很低,它能提供的保障也是很有限的,因为企业未来经营期间资本结构肯定还会有很大的变化。除了这种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外,资产的变现能力本身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存货可能积压滞销,应收帐款可能不能如期收回,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也可能严重贬值,因为这种后果具有不可预期性,公司从客观上无法将其在会计处理中准确体现,而这种情形的存在事实上抵减了资产对长期债务提供的物质保证。还有一种情形便是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指一种现存的状况或处境,这种状况或处境最终的结果可能会给企业增加一笔负债或带来损失。比如给别的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或正处于诉讼或仲裁中的经济纠纷等。或有负债不能记录在当时的会计帐面上,但它很可能在未来变成一笔负债。所以或有负债的存在事实上也是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种抵减。当然也有可能存在相反的情形,如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按照我国的会计原则土地的价值必须以其历史成本计价入帐,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价值总体是增值的,这些增值部分不可能在会计帐面上得以调节,这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被低估,即事实上企业对长期债务的保障要更高一些。第二,资产负债率指标在衡量偿债能力时另一局限性是它只能说明某一时点的资本结构,这种资本结构可为长期债务提供一种最基本的财产保证,但是企业偿还债务最终还得依赖其获利能力,并且必须是有足够的现金流入。如果公司亏损,最直接的后果是股东权益的损耗,会计帐面上体现为净资产的减少,资产负债率升高。这种情况的持续一方面使得所有者资本对债权人资本的保障越来越弱,另一方面使得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也越来越弱,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债务重组,企业很容易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债权人权益受损成为必然。所以,对债券信用进行评级时,不能简单依赖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来判断企业对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第三,债券信用评级时,对资产负债率从数量上的限制是完全站在保护债权人的角度来做的,而对于公司股东和管理层来说,当预期的总资产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增加负债将有助于提高公司净利润,增加所有者权益,但债权人权益并不会随之增加,相反,当出现经营风险即总资产收益率低于负债利率时,债权人得和股东一起承担损失。所以,债权人、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因其所处的利益角度不同,对资产负债率的要求和评价是不同的。
3.财务比率的局限性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影响。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减持国有股的多项措施中,现在最受关注的一种形式是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MBO),即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的股份,使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管理层收购的实施必须面对一个确认转让价的问题,不低于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是国有股转让公认的价格底线。但现在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已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收购价均低于公司当年度的每股净资产,如粤美的MBO中第一次股权转让价格为2.95元,第二次股权转让价格为3元,均低于公司当年每股净资产4.07元。因此这里涉及到一个转让价是否公允,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中小股东权益被侵犯的问题。
每股净资产=期末净资产额/期末普通股数,表示普通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东权益,这个比率指标的高低对于国有股权的转让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每股净资产比率自身的局限性影响着股权转让定价的公允。首先,从计算公式可知,该比率的高低取决于期末净资产额的高低,而期末净资产额直接受当期损益的影响,这种情形下管理层为了能以相对低价收购国有股,有可能通过人为操纵的方式扩大公司的帐面亏损,甚至致使公司被ST、PT,使公司每股净资产降至很低甚至为负数,这时管理层可以非常低的价格来收购国有股。一旦MBO完成以后,公司可再通过调帐的方式使隐藏的利润合法出现,再以高比例派现的方式以缓解管理层融资收购带来的巨大的财务压力。
正因为以每股净资产来确定收购底价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现在有人提出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判断,也有人提出用经济附加值指标(EVA)法来衡量,但无论采用那种方法,在目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和二级市场定价不合理的情况下,利用上述方法确定转让价格都是不科学的。
三 对财务比率局限性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一是财务比率的计算基期数值来源于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财务比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的缺陷始终无法消除。
二是财务比率结构上的局限性客观存在,对于这种结构性的缺陷,只能通过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或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指标来相对完善。而且对这种结构性的局限还应从财务分析理论的高度来探讨。
三是财务比率的缺陷对实践操作带来的影响,本文只做了一些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另外,财务比率对实践工作的影响除了上述的三点以外,在其他多方面都有体现,如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估计,对企业商业信用的评价,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这些都值得去深入探讨。
四是对财务比率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去剖析这个问题。并且应该根据其他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的理论体系作出比较性的研究。
标签:资产负债率论文; 市盈率论文; 股票论文; 每股盈余论文; 股票价值论文; 比率分析法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风险价值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债券面值论文; 投资论文; 财务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