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未成年人的学习观现状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成年人论文,当代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目的
1.本研究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共青团中央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2006-2007年度项目的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是为了探讨未成年人价值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教育途径,为青少年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2.未成年人的学习观是未成年人价值观的一种,弄清其表现形式和主要特点有助于教育决策。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采用问卷式为主,问卷当场发放、填写、回收。
2.访谈、座谈辅助。把本次所调查统计的数据、访谈、座谈材料、研究文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数据支持,使本研究能够丰满一些。
3.基于安徽省省情考虑,覆盖省内发达、欠发达和较落后的地区,本次调查共选取了8个城市:合肥、芜湖(含农村)、马鞍山、淮北、巢湖(含农村)、安庆、黄山(含农村)、宣城(含农村)。
三、样本分布及回收情况
1.共发放问卷250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2426份,有效率为97.04%,符合社会调查对样本有效率的要求。合肥市:200份;芜湖市(含农村):200份;马鞍山市:200份;淮北市:200份;巢湖市(含农村):200份;安庆市:500份;黄山市(含农村):500份;宣城市(含农村):500份。
2.城市与农村分布。发放:城市未成年人1790名,占71.6%,农村未成年人710名,占28.4%;回收:城市未成年人1744份,占71.89%,农村未成年人682份,占28.11%。
3.男未成年人与女未成年人分布。发放:男未成年人1475名,占59%,女未成年人1025名,占41%;回收:男未成年人1414份,占58.29%,女未成年人1012份,占41.71%。
4.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分布。重点中学6所,普通中学10所。发放:重点中学未成年人880名,占35.2%,普通中学未成年人1620名,占64.8%;回收:重点中学未成年人862名,占35.53%,普通中学未成年人1564份,占64.47%。
5.54名访谈对象全是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年龄在10~17岁之间,其中男性31名,占57.4%,女性23名,占42.6%。
6.调研期间在相关中学先后召开小型座谈会6次,参加82人次。
四、结果与分析
未成年人的学习观指的是未成年人对学习目的、学习理想、学习动机、学习实践、学习态度等的看法与观点。
(一)现状分析
1.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目的是未成年人人生目的的分支。事实证明,很多未成年人对人生的意义并不十分了解,尚处在朦胧状态,学习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自然的人生方式,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追求。未成年人对学习目的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涉及“为祖国”,“为社会”,从小的方面来看,主要涉及“为父母”,“为自己”。本次调查中发现,未成年人认为学习是“为自己”的比例最高,占22.42%,排在第二位的是“为父母”,占13.23%,这种为个人的认识,不能说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但与社会的预期应该说是有一定差距的(见表1)。社会的预期是期望未成年人要为国家学习,要为社会学习,将来为国家为社会效力,目前未成年人的选择尽管不很确定,以后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毕竟这是他们在调查中作出的选择,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价值取向。
2.学习理想的表达。学习理想是未成年人的人生理想之一,也可以说是未成年人的主要理想。理想在未成年人学习上的表现是“长大后最想干什么”。调查显示,最想“干大事”的选择率最高,占被调查的未成年人总数的23.49%(见表2)。可以这样说,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学习理想是他们雄心壮志的表达,能干大事是人生的一种理想追求,现实中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大事,即使是有雄心壮志,在实际中奋力拼搏也未必能够如愿。
3.所呈现的学习状态。未成年人的学习状态是一种节奏感较强而又有基本规律的生活状态,比起同是学习阶段的成年人而言,他们的状态显得过于紧张。
(1)学习的苦乐观实际上是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未成年人会经常享受学习上的快乐,也会经常遇到学习上的苦恼,于是形成学习上的苦乐观。
学习上的愉悦自不待说,学习上的苦恼却让人关注。与其它苦恼相似,学习上的苦恼也分层次。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到未成年人“学习上最苦恼的是”时,“成绩差”排在选序的首位(见表3)很正常,在学习方面未成年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应该摆在日常生活的主要位置,如果学习搞不上去,成绩不理想或者很差,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也与自己的前途紧密相关,表明未成年人非常在意成绩的好坏。其实,未成年人学习上的苦乐观与其本人的自尊心有密切关系,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苦恼,是其自尊心强的反应。
(2)是否独立完成作业代表学习的真实程度,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诚实可信的程度。本次调查,在未成年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比我们事前感知的要好得多。近一半的人能“独立”完成作业,这就意味着这一代未成年人总体上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不管他们对学习目的的认知还处在怎样的变化之中。“和同学讨论完成”作业,也不失为一种学习中的上策,和同学多交流、沟通,可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当然,“抄同学作业”是不可取的,如果长期这样做就会丧失学习的原动力,造成思维衰退,也会养成未成年人的懒惰习惯,影响自己的健康发展。“不想做”作业,表达的是这部分未成年人不想学习的信息,近百分之十的人是这种学习状态(见表4),应当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未成年人的学习状态,我们对不独立完成作业的未成年人进行了追问:有34.45%的未成年人认为不独立完成作业是因为“和同学讨论易做”,排在选序的第一位,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代学习是要提倡同学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得到启发;排在选序第二位的是“不想学”,这是厌学情绪的表露,不仅仅是“不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了;“怕做作业”、“自己做不出来”分别排在第三、第四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畏难情绪的一种表达,不代表这部分未成年人一定有厌学情绪,还有3.59%的未成年人选择了“其它”,见表5。我们不能准确地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3)喜爱的课程表示学习的价值取向。未成年人的个人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在学习上的兴趣主要表现之一是在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上。应当说,未成年人在调查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是直率的,他们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己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表达。在谈到自己最喜爱的课程时,我们只列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等主要课程,用“其它”代表除以上四门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结果是,“数学”有33.47的人选,排在第一位,“语文”有31.16%的人选,排在第二位,“外语”有28.65%的人选,排在第三,“其它”有4.45%的人选,排在第四,“思想品德”有2.27%的人选,排在第五。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课是中学生的主课,被中学生重视属于正常,“思想品德”课的选率被排在最后,见图1。也就是说未成年人不大喜欢“思想品德”课,而思想品德课是我们一贯强调必须要开设,而且要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很好的思考为什么会是这种状况。
4.对待考试的态度。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一个人诚实与否的反映。作为一个学生要经历很多考试,如果没有正确的考试观,是很难真实地学到和掌握知识的,也很难真正培养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
(1)未成年人的考试观。未成年人的考试观是通过他们在考试中的现实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在调查未成年人的考试观中,让他们自己回答在考试中的行为表现。在考试中“从不作弊”的占40.07%,表明四成未成年人有着正确的考试观,他们在任何考试中没有作弊行为,应当说,考试不作弊是当前未成年人中的主流。但接下来的情况却有些让人担心,在考试中“有时作弊”的占24.40%,表明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不一定可靠,在10次考试中,哪怕承认只有一次作弊,其成绩就值得怀疑。回答“经常作弊”的占8.41%,表明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成绩是很不可靠的。“想作弊又怕老师发现”的占11.17%,表明这部分未成年人有作弊动机,看到别人作弊成功,自己也想作弊,但又怕被老师发现,存在浓烈的矛盾心态。“根本不想作弊”的占15.95%(见表6),表明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也是很不错的,道德诚信也是很好的。
(2)对待考试作弊的态度反衬未成年人的道德价值取向。通常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对待自己考试的态度,这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二是自己对待别人考试的态度。而对待别人考试的态度更能从社会意义上反衬未成年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7显示,对待别人考试作弊“很反感”的占62.28%,可以认为这是未成年人具有社会正义感的表现,也是未成年人中的主流价值认知;“不反感”的占17.43%,这个选率也不小,这部分未成年人不反感别人作弊,有两种可能的背景,一种是自己有作弊行为或作弊想法,也就不可能对别人的同样行为表示异议。另一种是对别人抱有同情心理,认为别人考试作弊也是迫不得已,何必和人过不去?对别人考试作弊感到“无所谓”的占10.18%,这是未成年人没有做人原则的表现;排在第四位的是看到别人作弊“不知道怎么办”,占2.76%,这部分未成年人缺乏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看到别人考试作弊当场没有检举揭发,“事后和同学讲”或“回家和父母讲”的占3.05%,表明这部分未成年人对别人考试作弊多少有些不满,当场又不便发作,只好事后在背后发泄;表示“干脆不讲”的占2.64%,他们生怕得罪了同学;只有1.65%的未成年人敢于“报告老师”,在目前社会上广泛的“只栽花少栽刺”的氛围中,发现别人考试作弊当场或事后“报告老师”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一旦把事情报告(相当于检举)给老师,也就意味着与被报告人的关系僵化甚至恶化。我们不知道这部分未成年人在选择此项时的真实心态,这种选择是否表明他们曾经有过类似的做法,或者只是他们的一种价值认知,并没有付诸过实践。
5.课外阅读情况。由于升学压力所致,未成年人的课外剩余时间较少,大量的作业需要在课外完成,究竟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本次调查可知,未成年人的阅读时间与人数成反比,即时间越短人数越多,反之亦然。具体而言,每天仅有半小时课外阅读时间的未成年人占51.57%,半数以上的人几乎是成天忙学习,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每天拥有1小时、2小时、3小时的未成年人分别是18.30%、15.38%、9.81%,还有4.95%的未成年人选择“其它”(见表8),反映出这部分未成年人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搞课外阅读,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单纯认为就是未成年人不想“课外阅读”。
未成年人课外阅读的内容五花八门,尤其是城市未成年人,由于接触的面比较广,渠道比较多,阅读内容更是五彩缤纷,鱼龙混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相当多的未成年人的课外阅读还脱离不开学习,纯粹为了放松而进行课外阅读的只有31.86%,68.14%的未成年人均通过不同的途径阅读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内容(见表9)。可见,未成年人的课外阅读只是形式上的“课外”,实际上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这反映了当前未成年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只是一种姿态,一种形式,没有能够真正的全面施行。因为,他们的课外时间都在忙学习,在学校里没有可能开展形式多样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主要特点
1.学习目的相对明确,呈现多元化状态。就像人生目的一样,未成年人的学习目的相对明确,但呈现多元化状态,为自己、为父母、为社会等多向选择已是必然,不会出现单一的价值取向。为祖国而学习已不是未成年人唯一的学习目的。
2.学习方式多样化。具有先进的学习理念。多样化也是当今未成年人的价值选择方式,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学习、课外学习、闲暇阅读、网上学习、媒体学习等方式在城市未成年人中已基本普及,即使在农村,未成年人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向多样化转变。在学习理念上,体现出先进性,呆板的学习理念已逐渐被抛弃,扎实、灵活多样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的学习习惯。
3.学习有基本方向,动力却显不足。学习方向明确,有助于未成年人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大部分未成年人学习上有明确的方向,但少部分未成年人的学习方向不太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长大后能赚到钱就行。社会上有钱人不一定是高学历者的现象,抵消了未成年人学习动力的增长。
4.学习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平衡。未成年人肯努力学习,是取得学习效果的前提。当前的未成年人显然不乏努力学习者,取得的学习效果也很明显,但从总体上看,是不平衡的,城市未成年人比农村未成年人的学习效果要好,重点中学的未成年人比一般中学的未成年人的学习效果要好,就是在同一所学校里,重点班的未成年人与非重点班的未成年人学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5.学习伦理能够遵从,底线意识相对淡漠。伦理就是学习道德,不少未成年人虽然说不清什么是学习道德,但他们懂得学习要勤奋,要靠自觉,要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要作弊,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等,但在有些未成年人中出现道德底线的逾越,表现出学习上的懒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不愿听老师讲课,妨碍同学学习,协助同学作弊,见到同学考试作弊也不劝诫、报告等,底线伦理意识淡薄。
(三)当代未成年人学习观与上世纪90年代未成年人学习观的比较
与上世纪90年代未成年人进行比较,两者在学习观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1.学习的功利性增强。学习的功利性对每个年代的未成年人来说都存在,只是当代未成年人的学习功利性更强。这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目的的阐释上:为自己,为父母而学习;对学习理想的追求上:干大事,经商当老板。与上世纪90年代的未成年人相比,虽然那时也讲功利,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仍有着较浓厚的理想色彩,功利性并不突出。
2.学习动机不稳定性愈加明显。由于当代未成年人的价值认知是一种不稳定的认知,其不稳定性非常明显。表现之一是学习动机的飘移,动机的飘移不属于哪个年代未成年人的专利,但当代未成年人学习动机的飘移更加频繁。
3.学习态度的变化异常。与上世纪90年代的未成年人相比,当代未成年人学习态度的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极端化上,要么格外喜爱学习,拼命学习,要么特别厌恶学习,彻底放弃学习,这在当代农村未成年人中表现更甚。
4.学习的依赖性减弱。上世纪90年代的未成年人的学习单一性造成依赖老师、家长、学校的学习习惯,而网络的开放、各种媒体的支撑,使当代未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已改变了学习途径的唯一性,动摇了未成年人在学习上对成年人的依赖基础,尽管他们暂时无法彻底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但是其学习独立性、自主性也在悄然生长,依赖性逐渐减弱。
五、结语
(一)理性对待未成年人的学习观
学习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未成年人的学习观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从现有的状态看,未成年人的学习观处在正常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从不成熟到成熟,这是每一代人学习观发展的必然过程。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待当代未成年人的学习观,正确分析并予以客观的评价。
(二)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根据未成年人学习观的现状与特点以及差异性,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习观是价值观在学习上的表现,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关联,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学习观。加强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学习观的当然选择。
2.强化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教育者的价值观对未成年人的学习观影响很大,教育者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首先,教育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成年人树立好的学习和效仿榜样,以自己的规范化的行为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未成年人,这样可以有效地正面引导未成年人学习观的发展。
3.净化社会风气,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社会风气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观的形成与发展。社会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的示范,都是净化社会风气,创造和谐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本身也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树立好的社会形象,这对形成自己正确的学习观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