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分析:1995—2010,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中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增长一直较快,加入WTO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的增速多年保持在20%以上,牢固确立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明显放缓,中国出口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012年出口增速降至个位数,只有7.8%。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不能被动等待全球经济复苏,只有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更多的贸易关系,才能实现出口的进一步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及政府制定稳定出口增长政策提供一些经验支持。
由于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大部分出口贸易关系在理论上应该生存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盈利。但Besedes和Prusa(2006a)、Nitsch(2009)等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时间较短,持续期中位数只有两三年,即使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这一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且不同国家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也不尽相同。那么,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有哪些特点?具体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本文将利用1995—2010年中国出口的微观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贸易关系生存问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Besedes和Prusa(2006a)首次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考察美国进口发现,1972—1988年其他国家出口商品到美国贸易关系持续期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为1年和2.7年,这一现象在1989—2001年同样存在。另外,他们也发现,如果一个国家出口商品到美国贸易关系在最初几年能生存,失败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很有可能维持较长的持续期。Nitsch(2009)、Fugazza和Molina(2009)、Brenton et al.(2009)等人研究其他国家贸易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贸易关系生存时间较短这一现象被发现以后,探讨影响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因素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Besedes和Prusa(2006b)采用Cox PH模型对美国进口贸易研究得出,异质性产品失败的风险率要低于同质产品,同类产品首次贸易额越大生存时间也越长。Obashi(2010)采用相同的方法对东亚地区机电产品研究发现,零部件贸易关系比最终产品生存时间更长,而且零部件贸易关系中断的风险对贸易成本和汇率变动不是很敏感。Nitsch(2009)采用分层的Cox PH模型考察了不同变量对德国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结论显示,出口国特征、产品特征和市场特征影响较为显著。Brenton et al.(2009)采用Prentice-Gloeckler模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有所提高,进一步证实了产品特征因素和国家特征因素是影响贸易关系生存的重要变量,同时发现了“干中学”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有重要影响。Hess和Persson(2011)则利用可以控制不可观测异质性的离散时间持续模型(discrete-time duration model)对欧盟的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论与上述研究基本相似,且发现出口多样化大幅度降低了贸易关系消失的概率。Esteve-Perez et al.(2013)基于1997—2006年西班牙企业数据,采用互补log-log模型(Cloglog)研究发现,不仅企业异质性对贸易关系生存有影响,而且目的地异质性也有影响。
目前针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陈勇兵等(2012)基于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估计了中国企业出口生存情况,研究发现持续期均值不到2年,中位值为3年,传统引力模型变量对持续期的影响与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类似,企业层面的特征会对持续期产生显著影响。陈勇兵等(2012)采用CEPII-BACI数据库1998—2006年中国HS6分位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期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较短,中位数为2年,而且无论是传统引力模型的变量还是产品层面的特征变量对农产品贸易关系生存都有着稳健的显著影响。
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贸易关系生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产品层面利用时间跨度更长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而且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事实基础。
三、生存分析法及数据处理
(一)生存分析法
考察贸易关系从建立到中断可以采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生存分析法。设T表示失败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取离散的随机变量,并且概率密度函数就为。一个随机变量t的生存函数如下:风险函数为:
风险函数为:
其中,。生存函数和风险函数存在以下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多种原因会导致删失数据(censored data)的出现,可以分为左删失(left censoring)和右删失(right censoring),前者无法知道真正开始的时间,后者不知道结束的时间。Kaplan-Meier的非参数估计能够利用删失和非删失数据的全部信息且对删失具有稳定性,因而我们采用这一非参数估计方法。假定n个独立观测值为,其中为生存时间,而为观测值i的删失指标变量。如果失败发生,取1,否则取0。如果表示排序的记录失败的时间(m≤n),代表在时处于失败风险的数量,表示观察到的失败的数量,则生存函数的Kaplan-Meier估计值为:
如果。风险函数为失败的数量与处于风险的数量之比,即:
(二)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CEPII-BACI数据库1995—2010年中国出口193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分类标准为HS六位数,共5000多种商品。这一数据考察贸易持续期生存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是几乎没有重新归类的现象,不会像海关编码数据会出现一些无法观察的删失现象;二是相对比较保守,结论更能够反映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的实际情况。
在本文中,出口贸易关系指的是某一商品出口某一国家到退出该国的状态。我们关注的是没有间隔连续出口的时间长度,即持续期,比如中国从1996年出口产品i到国家j,于2000年停止出口,则持续期为4年。目前对左删失数据估计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需要较强的附加假设或数据补充才能克服所产生的偏误,基于此,我们从样本中删去了存在左删失的样本。这样,本文贸易关系持续期的最长生存时间为15年。在实际中,一个出口贸易关系会出现中断出口后再出口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多个持续期。经过上述处理,在观测期内共有877210个持续期(见表1)。
四、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特征分析
本部分利用上述方法构建生存函数和风险函数,从总体上、不同类型产品、不同目的地市场等分析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特征。
(一)总体上的特征
对1995—2010年中国出口全部产品贸易关系进行估计可以发现:(1)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较短,持续期中位数只有2年,有54.7%的持续期在2年内消失,持续期均值仅略高于观测期的三分之一,仅为5.47年,出口贸易关系的动态变化较为显著。(2)出口贸易关系在建立初期生存率较低,超过“门槛值”以后,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见表1)。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在第1年失败的概率最高,为41.3%,此后三年失败概率分别比前一年增加13.4%、6.3%、3.5%。从第5年开始失败概率明显降低,第15年失败概率仅比第4年提高8个百分点。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中国出口贸易持续期具有负时间依赖性(Negative Duration Dependence),并且存在“门槛效应”,4年为生存时间的“门槛值”,超过这一值以后失败概率显著降低。(3)首次贸易额对出口持续期影响较大。虽然首次出口额在1万美元以上的持续期均值上升幅度并不大,但中位数达3年,明显高于全部出口产品持续期的中位数,说明首次贸易额的大小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二)出口不同类型产品的特征
根据技术密集程度将中国出口产品分为五大类,并对不同类型产品贸易关系的进行估计发现,五类产品的生存时间的中位数相同,均为2年,但各类产品生存率存在一定差异①。
具体来看,初级产品生存率最低,2年后有超过60%的持续期消失,持续期的平均值为4.6年,低于全部出口产品。该类产品主要由农产品和矿物燃料构成。前者大都对运输和储藏要求很高,而且该类农产品保质期相对较短,不利于贸易关系持续(陈勇兵等,2012);后者大都属于同质产品,进口商在有组织的市场很容易找到潜在供应者,搜寻成本比异质产品要低,贸易关系中断的可能性更大(Besedes和Prusa,2006b)。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出口初级产品贸易关系生存时间较短。低技术产品和中技术产品的出口有50%可以生存5年,三分之一左右可以生存15年,持续期均值分别为5.84年和6.16年,后者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产品。这主要由于中低技术产品包含了很多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一竞争优势不仅有利开拓国际市场,还有利于维持出口贸易关系。资源密集型产品持续期的均值略低于中低技术产品,为5.38年,与全部出口产品的基本相当。虽然人均资源禀赋并不丰裕,但由于中国产业政策倾向和环境政策较为宽松导致了钢铁等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出口的持续期也较长。理论上,高技术产品的差异程度最高,进口商寻找潜在供应者的成本很高,有利于出口贸易关系生存较长时间。不过,与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占比不断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类产品持续期在五类产品中仅高于初级产品,三分之二持续期在4年内消失。这可能主要由于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处于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不利于出口贸易关系维持。
(三)出口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特征
基于目的国收入水平的分组估计发现,中国出口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生存也不尽相同。总体上,贸易关系持续期长度大体与目的国收入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来看,出口低收入国家的持续期最短,54%持续期段在2年内消失,持续期均值在观测期内不到5年,而出口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的持续期最长,均值接近6年。出口到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中位数均为2年,前者的持续期均值要略高于后者。出口非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持续期的长度与其收入水平不是很相称,中位数与出口到中等收入国家相同,平均数甚至低于出口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一类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在生产上未与中国形成分工,从中国进口以最终消费品为主,零部件很少,而前者的持续期比后者要短(Obashi,2010)。
(四)出口不同大洲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出口欧洲国家贸易关系的生存率最高,有一半左右可以生存2年,40%可以维持4年,持续期均值达6年,这可能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欧洲大部分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有利于贸易关系维持较长时间,二是中国出口欧洲的产品主要是中国竞争优势较为显著的中低技术产品,而持续期较短的初级产品占比较少。出口非洲和大洋洲生存率较低,只有30%贸易关系可以生存4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与亚洲的贸易往来较多,但贸易关系持续期并不是很长,均值低于出口欧洲。
虽然上述分组样本的持续期差别较大,但“门槛效应”差别不是很大,门槛值大约均为4年。一个出口贸易关系在建立初期4年内的失败风险率要远远大于4年之后的退出风险。
五、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无论总体上还是不同分组,生存时间都比较短,这就需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是目前研究贸易关系生存较为常用的方法(Besedes和Prusa,2006b;Nitsch,2009;等)。基于此,本文也采取这一方法,即:
其中,为基准风险函数,X为影响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既包括静态的因素,也包括随时间变化(time-dependent)的因素,β的符号反映了变量影响风险的方向。进而,被定义为风险比率(Hazard Ratio)。如果一个变量的风险比率小于1,说明该变量有利于延长贸易关系持续期,反之则相反;如果一个变量的风险比率等于1,那么该变量对贸易关系持续期没有影响。在二分变量情况下,风险变化的百分比为:
在连续变量情况下,δ单位解释变量变化导致的风险变化的百分比为:
根据理论和前人实证研究,本文将考察下列因素对持续期的影响:
1.出口目的地特征变量
现有研究表明,引力变量不仅影响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也影响贸易关系的生存时间(Besedes和Prusa,2006b; Obashi,2009; Nitsch,2009; Hess和Persson,2011)。基于此,本文将考察下列变量的影响:
经济规模(LnGDP)。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越大,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也就越长。本文用目的国或地区的GDP表示,并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
地理距离(LnDist)。地理距离反映了中国与出口目的地之间的可变贸易成本,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本文采用两国政治中心的距离,并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
固定贸易成本(LnFC)。借鉴钱学峰和熊平(2010),本文选取经济自由度指数作为代理变量,并以LnFC进入模型。该指数包含了商务开放度、贸易开放度、财政开放度等九项指标,可以很好地衡量开展商业活动的固定贸易成本。经济自由度越高表明固定贸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贸易关系生存。
此外,用下列虚拟变量表示目的地国家的特征:目的国或地区是否为内陆国家(Landlock),内陆国取1,否则为0;是否与中国具有共同官方语言,有共同官方语言取1,否则为0;与中国是否接壤,与中国接壤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内陆国家或地区一般交通不是很便利,贸易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出口贸易关系生存,而与中国有共同官方语言或接壤的交易成本较低,有利于出口贸易关系维持。
2.出口产品的特征变量
产品的贸易竞争力(TC)。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竞争力越强,退出市场的风险越小,出口贸易的持续期越长。本文用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示,即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指数值大于0表示有国际竞争力,取1,否则取0。
产品的首次出口额(LnExp)。首次出口额越大,表明进出口双方对该贸易关系的信心越大,越有利于贸易关系的持续(Besedes和Prusa,2006b)。本文用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段第一年贸易额的对数表示。
产品的单位价值(LnUV)。单位价值越高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产品复杂度,寻找替代产品较难,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也较长(Nitsch,2009)。本文用产品单位价值的对数值表示。
产品的市场份额(LnShare)。出口产品占目的国或地区同类产品进口比重越高,继续出口的可能性越大,与贸易关系持续期呈现正相关(Nitsch,2009)。本文用贸易关系持续期段每年市场份额的对数表示。
市场多元化(LnNC)和产品多元化(LnNUM)。很多研究表明,一种产品的出口国或地区越广泛(LnNC),对每个目的国或地区出口的产品种类数越多(LnNUM),贸易关系退出的概率越小(Nitsch,2009;Hess和Persson,2011)。前者用一种产品每年出口目的国或地区数量的对数形式表示,后者用每年出口到各个目的国或地区的产品种类数的对数形式表示。
3.其他控制变量
人民币汇率变动(REX)。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币贬值有利于提高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对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产生正向的影响。本文用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的百分比表示。
多个持续期(Multispell)。在一个贸易关系,第一次持续期的中断往往会提高下次持续期段失败的风险(Besedes和Prusa,2006b)。如果一个贸易关系持续期中断超过两次,该变量取1,表示存在多个持续期,否则取0。
GDP来源于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距离数据来自网站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Distance Calculator);经济自由度指数来源于http://www.heritage.org;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由于一些关键变量数据的无法可获得,回归的实际样本国家或地区为155个。
(二)回归结果分析
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的一个重要优势是h0(t)无需定义和估计,但假定影响因素改变基准风险对所有产品相同。为了避免这一假定导致结果的偏差,借鉴Nitsch(2009)方法并结合中国山口特点,估计时采用了针对产品类型、目的国收入水平、不同大洲的分层。另外,Cox比例风险模型假定事件发生是连续的,但在同一时间会出现多个贸易关系失败的情况,即相互联系事件(tied event),所以回归时Tied选项设为EXACT,得出的结果与互补log-log模型(Cloglog)基本一致(Allison,2004)。从表2(见下页)第1列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影响因素的符号与预期一致且显著。
从国家特征变量来看,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LnGDP)越大,退出市场的风险越低,贸易关系持续期越长。具体来看,目的国经济规模提高1倍,中国出口产品贸易关系的失败概率可以降低12.7%。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的固定贸易成本(LnFC)降低(即经济自由化指数值上升)会使得贸易关系失败率降低,而中国与目的国或地区的距离(LnDist)越大,贸易关系失败率就越大,两个变量的风险比率分别为0.846和1.3,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较为显著。出口到与中国有共同语言的国家或地区有利于延长持续期,贸易关系失败率比出口其他国家低34%;出口到目的国或地区为内陆国家或地区,由于交通成本的上升会导致贸易关系的失败率上升,不过,影响并不是很大,比出口到非内陆国家或地区失败率提高4%。出口到与中国接壤国家或地区的影响也比较有限,风险比率为1.042,而且与预期不一致,并不能降低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率,这可能由于中国出口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通过陆路运输非常少,接壤的优势并没有显现出来有关。
从产品特征变量来看,首次出口额(LnExp)对贸易关系生存有着显著的影响,首次出口额提高1倍,贸易关系失败率降低12%;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TC),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贸易关系中断的概率,具有竞争力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率比缺乏竞争力产品低3.4%;出口多元化有利于延长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市场多元化(LnNC)和产品多元化(LnNUM)的风险比率分别为0.8和0.529,产品出口的目的国或地区越多(LnNC),出口每个目的国或地区的产品种类数越多(LnNUM),贸易关系越稳定,退出的风险越低。出口产品占目的国或地区进口同一产品的市场份额(LnShare)提高也有利于降低退出风险,但风险比率只有0.991,影响程度比较小,导致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中国目前出口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品,国际市场上的替代产品较多,即使市场份额较高,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的影响也不大。出口产品单位价值(LnUV)提高在理论应该降低相应产品退出市场的风险,但估计的风险比率为1.005,与理论预期不一致,不仅没有降低风险,反而会小幅提高了贸易关系中断的概率。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中国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大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单位价值(LnUV)越高,反而增加了贸易关系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这一变量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时间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国家和理论预期。
人民币汇率(REX)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影响比较显著。从估计结果看,人民币贬值(美元兑人民币增加)将降低出口贸易关系的失败率,而人民币升值(美元兑人民币减少)将提高出口贸易关系中断的风险,而且影响比较显著,风险比率为0.942,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将导致失败率上升5.8%。这一研究结论对目前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此外,多个持续期(Multispell)风险比率的系数比较高,为2.076,即一个出口贸易关系中断两次及以上,比其他出口贸易关系发生失败的概率提高两倍以上,反映了中国向某些国家出口的部分产品发生贸易关系中断的概率较高。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考察上述变量的影响是否稳健,利用两个不同的样本进行了检验(见表2)。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与第一列保持一致,对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是稳健的。
通过比较第2列与第1列发现,不仅接壤(Border)和单位价值(LnUV)在首个持续期段(First Spell)样本中与理论预期一致,而且可以发现失败的风险受经济规模、固定贸易成本、贸易竞争力等变量更大,要想延长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出口初期就要考虑这些变量。
六、结论及启示
本文采用CEPII-BACI数据库1995—2010年中国HS6分位出口贸易数据,借助非参数K-M方法估计了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的生存率,并基于Cox PH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及启示:
(一)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较短,存在明显的负时间依赖性
中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较短,中位数只有2年,而且存在“门槛效应”,出口贸易关系在建立初期的生存率比较低,4年以后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大幅降低,存在明显的负时间依赖性。中国出口不同类型产品、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不同大洲在生存率上存在一定差别,但“门槛效应”特征基本相同。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稳定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时,需要考虑这一特征,政策措施在时间上要超过“门槛值”,并尽可能在贸易关系建立初期增加支持力度,从而提高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率。
(二)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率
除了首次出口额和竞争力以外,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的重要产品特征变量。出口多元化可以降低贸易关系失败率,说明多元化不仅有利于建立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而且还有利于原有贸易关系的维持,这一结论为中国实施出口多元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验支持。
(三)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国家特征变量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固定贸易成本、是否为内陆国家等
传统引力模型变量不仅影响中国出口的贸易流量,还影响贸易关系的生存。总体来看,中国出口贸易关系对贸易成本比较敏感,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出口竞争较强的产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品为主,利润较低,从而贸易成本上升很容易导致出口贸易关系中断。
(四)人民币汇率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重要变量之一
从回归结果看,人民币升值将显著地提高出口贸易关系中断的风险。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外部需求在短期内大幅增长基本不可能,在此情形下尤其要采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尽量避免升值对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负面影响,为实现稳定出口增长的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①分类标准参考http://www.unclad.info/fr/Trade-Analysis-Branch/Data-And-Statistics/Other-Databases/。考虑到中国出口特点,将矿物燃料和非燃料初级产品合并成为初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