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真实性。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我认为,实验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在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共安排了120多个演示实验,可见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之大。有的教师倾向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而淡化演示实验,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一、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得到感知,从而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初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更缺乏,因此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弥补其中的不足。通过演示前人发现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接具体的经验,得到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分析和推理、归纳和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出物理规律。例如,我们天天生活在大气里,但初中学生对大气有没有压强、大气的压强究竟有多大等一般是不清楚的,及时听说过一般也不一定信服。如果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看到大气压强存在的确证,那么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数值就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也就牢固了。
第二、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示范
演示实验是教师对实验的亲手操作,一举一动必须规范。它的宗旨并不是考验教师的实验技能,而是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学习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示范。成功的演示试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娴熟的试验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初中学生对如何做物理实验还是非常新鲜而生疏的。怎样正确使用仪器,如何编制实验步骤并按步骤进行操作,怎样正确读数和记录实验数据,怎样列表和作图,如何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做出误差分析等都要教师长期结合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时必须规范化,必须处处发挥示范作用。例如,在做电学类实验时,应先画出电路图,然后根据图按一定的顺序接线,接线时开关要断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表量程。特别要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与被测电路的连接方式,注意电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等。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开始应置于阻值最大位置,电路连接要特别注意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及时调动滑动变阻器,进行精确读数。实验完毕应将仪器整理好。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三、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以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演示实验的操作者是教师,而感受者是学生。学生在教师演示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地看,这种看是一种有目的的看,要看出究竟,要看出其中的端倪,最后要用学生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要用学生自己的话把它总结出来。这实际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思想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规范、成功、生动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各种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本来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而且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这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演示实验时还要注意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论文作者:毕会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演示论文; 学生论文; 物理论文; 教师论文; 压强论文; 大气论文; 操作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