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保护区域环境,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从而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从而为区域环境建设提供有效保证。具体实践分析如下。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解决方案
一、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从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从建国开始计算,我国水土流失的总面积已经高达四百万平方公里。造成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风力侵蚀作用,二是水力侵蚀作用,三是风力水利的共同侵蚀作用。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但是在14亿人口面前,人均耕地面积便变得非常的少。所以,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已经刻不容缓。
水土流失问题是非常常见的土地问题,在任何地区与地形中都有发生的可能性。水土流失非常容易引发诸如江河堵塞、河流改道等不良后果,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甚至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并降低旱季的河流储水量。除此之外,地表岩石也会因为水土流失而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在强水流的冲击之下,裸露岩石产生的大量泥沙会汇入江河并沉积水底,使得河床上升,堵塞河道。而这,正是水土流失问题对水利工程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水库的调节能力将远远不如预期的目标,使得水利工程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技术
1、综合治理技术
排洪抗涝是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应当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能仅仅对排洪抗涝进行考量,还需对影响泄洪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考量,如废弃物阻挡建筑物、河床裸露等问题。行洪过程中,大坡度区域会增加河水流动速度,导致堤案被破坏。在治理时需要采用硬质防护对顶冲段岸坡进行保护,保证植被的完整性,利用植被的覆盖率实现保护层水土,截留雨滴。通过修建高度接近枯水期水面的拦蓄水闸等方式对岸坡、滩地等进行水土保持,保证农业正常发展,提高地下水位,促进水生生物生长,保护闲置区域内植草。在进行水利工程防护时,应用综合治理技术,如生态护坡等,按照不同规定技术的相关规范要求提升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度。对此可结合相关法律文件对森林破坏性行为进行处罚、制止,大大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治理的有效性,采用综合治理技术,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2、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经济林是一种常见的开发形式,其兼具生态意义与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实现对地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可创造经济、生态双收效。但在实际开发经营过程中,人们过度的重视对其经济价值的利用,忽视了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同时缺乏对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内容的关注。进而导致经济林生态经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存在隐患等问题。在经济林开发过程中,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方式简单粗暴,往往形成对生态系统的过渡干扰,化学物质的过渡摄入,进而对大自然的生物链造成干扰,导致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此,可充分利用经济林开发修复技术,通过建立可循环的经济利用方式,实现对经济林的立体开发。在进行林生产经营中,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食物链结构的模拟,创建具有可执行性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多级能力利用循环模式,促进物质间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种植方式,适当的建立林间立体套种方式,实现土地间的轮作利用,根据山地自然坡度建立开发区域。通过相关技术不断土地利用率,进而增加土地的产出率、物质转化率。促进产业间形成相关业态的产业联合,实现一体化开发模式。最大限度的进行生态村建设,构建水土保持良好的生态沟、生态流域等进而打造适宜的水利工程建设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工程防护技术
工程进展过程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技术,对必要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保护。如通过护坡、开渠、修建导流沟等方式,运用防护技术,强化对水土的保护。可在施工过程汇总,设置临时排水沟在弃土区背水面,对施工过程的不当水力侵蚀进行弥补。将截水沟设置在弃土区迎水面位置,可从坡面至坡脚均为截水沟,实现向引河中排入弃水、废水。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取料场进行适宜的水土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成本耗资较大、原材料需求角度,在施工中常以沿线取材的方式进行取料。但取料区开采深度不一,因此常常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失堤现象发生。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控制标准,对开采程度进行规范。荒坡取土采石场。对待开采区上层腐质土进行适宜的剥离,集中处置腐质土,为后续绿化做准备。施工过程中,需要设置一定的排水渠,为地表径流排泄提供途径。完成采土作业后,需要进行回填作业,同时监管相关操作,保证此技术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植被影响较小,为复原工作做准备。河滩取土、取砂场。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取料技术,并将相关手续进行上报审批,经有关部门允许后才可在指定地点实施开采。按照国家规定、项目计划进行科学开采,控制开采量,同时做好清淤疏浚作业。对施工区域进行及时整平,为汛期通洪做准备。
4、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科技研究
提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情况的关键内容之一,便是对其有关内容进行科技研究。可采用选拔人才、继续培训等方式,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利用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人才创新等方式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发展。可采用先进的管理环节、高效的管理措施,科学化的管理技术等结合水土保持标准,提升水土保持的经济、生态双收效。认真分析取得成功经验的成果,强化技术推广,重视推广重点项目落实项目经费。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定期培训,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实。
5、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指标系统
应用现代化技术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治理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对此,可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充分结合区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目标,制定针对性的检测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地貌地表类型、植被结构、气候特点、水土流失具体情况等。对可能影响水土流失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测量,制定科学标准,对可疑情况、危险情况进行预估,进而保证水土指标始终在正常范围内。
三、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策略分析
水利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是解决眼下生态环境愈发脆弱、水土流失现象愈发严重的唯一途径,所以,水土保持工作能否顺利的实施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可以使该区域的土壤中的水渗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可以辅助水利工程中的一些具有拦蓄径流作用的设施,在汛期来临时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洪抗灾能力,削弱洪峰,这样,水土保持不仅使水利工程的寿命得以延长,还增加了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结束语
水利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因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却也是既定存在的事实。所以,水利工程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水土保持观念,力争减少乃至杜绝由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关部门与政府机构也应当对水土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大环保力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海东.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18(25):179-181.
[2]刘华军.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9(17):129-131.
论文作者:黎艳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生态论文; 水利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方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