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养环境道德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保护论文,道德品质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自然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规律,我们在自然科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品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依托教材,深入浅出,促进学生环境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有悖于环境的行为,很大程度是由于认识上的无知。因此,在自然教学中结合相关的环境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认识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如讲授第11册第3课《食物链》一课时,通过列举一条条食物链和食物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食物联系,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引起环境问题。如大量捕杀青蛙,蛇,猫头鹰等就会造成严重的虫灾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这种材料可以使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充分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态功能,自然而然地清除模糊的认识,水到渠成地建立起“保护野生动物光荣,滥捕野生动物可耻,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
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学生环境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环境保护认识便会从无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浅溥到知之深刻,学生的环境道德评价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不仅能辨别他人环境污染行为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而且还会承担起自己的保护环境的道德义务。
二、感知体验,晓之以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
环境道德情感直接影响和调节着人对环境的行为。一个人有了较强的环境道德情感,就是在困难的情况下或在没有社会监督并且对自己也能带来一定的损失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其环境行为。反之,一个人虽然有了一定环境道德认识,但缺乏环境道德情感,也不可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道德义务。如有的学生明知吃青蛙不对,可一看到青蛙上了桌又会“情不自禁”地吃起来。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是培养其良好环境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1.提高认识,知理而通情。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认识是培养其环境道德情感的前提。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抓住着眼点,经常地,反复地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其达理而通情,知理而动情,在形成环境道德观念的同时,产生发自内心理性之爱即环境道德情感,这是培养学生环境情感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讲第12册第7课(矿产(一)》和第8课(矿产(二)》时,联系我国的实际介绍人均资源的概念,结合教材中“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有限,又不可再生”的观点,让学生们算几组数据,使他们了解到我国的资源是很有限的,进而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现在是向后代借资源使用,那么,珍惜每一点资源以利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2.设置情境,加强自身体验。具体生动的环境情境具有相当大的心灵冲击力,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增强自身体验。如在教学第6册第9课《考察自然水域》和第10课《水域的污染与保护》两课时,组织学生到周围社区去实地考察,让学生亲临现场目睹被污染的水域现状。这些真实生动的情境,会很自然地激起学生对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和鄙视,对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的挚爱和崇敬。这种增强学生亲身体验的措施会丰富学生们的环境道德情感体验,培养爱憎分明的环境道德情感。
3.提供典型,以情动人。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中,教师要留意周围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的材料,恰当地运用自己真诚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师生互动,思想沟通,情感共鸣。如上第11册第5课《保持水土》时教师可把近几年长江连续发生水灾的相关报道介绍给学生,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向学生讲述灾区人民的生活和广大军民抗洪救灾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迁移到一种环境的危机感从而形成一种对环境人人都负有责任的道德情感。
三、行动参与,增强实践,磨练学生的环境道德意志
环境道德意志是战胜不道德的动机和排除内外障碍的动力,它在环境道德认识转化为环境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能否坚持按照环境道德认识的正确方向去行动,不仅取决于环境道德认识和情感,更取决于环境道德意志。在当今人们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的状况下,要使学生环境道德品质变为自己的行动,在环境教育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和磨练学生的环境道德意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
1.提供榜样,迁移内化。先进人物事迹的榜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可以让榜样的精神迁移到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志上来。如,上第11册第6课《大自然》时,扣紧课文“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人都要关心,人人都要尽力”的切入点,向学生介绍中外为环境保护奋斗不息的事例,例如:美国的海斯与他提倡的“地球日”,中国的西藏一位县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不遭灭顶之灾而捐躯。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能给学生心灵带来震憾,为学生建立环境道德意志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2.倡导参与,勇于实践。环境道德意志是在履行环境污染道德义务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提倡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和磨练学生环境意志的重要途径。自然教材中可供组织活动的内容很多,如讲空气单元时可组织周围社区的活动,讲植物单元时可结合3.12植树节植树护绿,领养一棵树的活动等等,让学生经常在实践中经风雨受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环境道德意志,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本领。
四、导之以行,及时评价,培养学生环境道德习惯
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的环境道德认识转化为环境道德行为,进而养成环境道德习惯,内化为潜意识,形成环境道德品质。教学实践证明,坚持环境道德认识与环境道德情感相结合,在环境道德意志的参与下,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道德行为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持之以恒。学生每周上自然课的机会是1~2次,教师要抓住每一节课反复地对学生环境道德行为进行指导,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如利用众多的环境纪念日,选择适宜于学校与学生实际的内容开展活动,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形成一种氛围,学生就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2.因人而异。学生的爱好各异,在实施环境道德品质教育时,要依据学生的爱好,因人而异地施教,使其产生由此及彼的效应。如喜欢植物的学生让他在有关植物方面的活动中充当主角,使其发挥特长获得成功的喜悦。喜欢动物的学生让他在有关动物的活动中充当主角,使其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原有的积极性调动后,再抓住时机适时迁移。
3.评价激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环境品质优良的学生进行表扬,可树立典型。利用学校宣传阵地把优秀事迹公布出来,有条件的学校可配上受表扬者的照片,激励学生都去学。对环境道德行为不端的学生要及时评价,形成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并借助舆论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