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现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合性的述评。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应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都强调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否弃了种种贬低、鄙薄社会科学的思想和看法;而在看问题的角度上,则多有不同。
有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而人文社会科学正是孕育、陶冶和训练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人类来讲也是一种目的,是其内在本性的需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更是衡量该民族理论思维水平和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它处理人类自身及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自觉度、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因此,那些否定社会科学重要性的单一的经济决定论、无条件的经济至上论及狭隘的功利实用主义论都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①
还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归根结蒂,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智慧和水准,是民族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综合实力的象征和体现,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全面性、战略性影响。因此简单地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都归为意识形态范畴,或者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都是不恰当的。②
也有论者从社会科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角度把它的重大作用归纳为四点:1、社会科学要回答许多现实问题,正确的理论从来都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先导;2、社会科学研究直接涉及人的素质,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质量;3、社会科学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4、社会科学直接影响国际交流与改革开放,并对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起直接作用。③
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有论者认为,社会科学具有正确导向功能,管理功能,科学决策功能,咨询预见功能,思想文化功能和参与解决复杂重大课题功能。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科学总是通过自身的主体性的辐射功能多渠道多层面地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甚至被认为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④
有学者认为,即使从是否促进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应该充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认同功能和批判功能。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法制经济,还应当是道德经济。⑤
人们通常认为社会科学是软科学,因其“软”而否定其科学价值。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反其道而为社会科学正名。社会科学的“软”在于它的模糊性、间接性、潜在性和易变性,但这并非只是其弱点;正因其“软”,它才具有自然科学所不可比拟的自由创造性和高度想象力。同时社会科学还有其硬的一面,这表现在:1、它那些专门研究自然观、世界观、社会观或体现对世界根本看法的知识学问,是经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洗礼和后科学的高度抽象而形成的,因此处于知识结构的最核心;2、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既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又可创造经济效益;3、它和自然科学一起也是第一生产力;4、它同所有的科学知识一样,具有馈赠性,社会只要把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出来,就无须再费分文了。有许多人看不到社会科学硬的一面,同时对软的一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软的东西都是作用不大的东西,把“软”这种作用的形式和特点与作用的大小等同起来看待了,因此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对社会科学知识不重视甚至排斥和漠视的态度。⑥
在提出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的措施和办法之前,应该对我国社会科学的现实状态作出估计和分析。
有学者指出,在市场经济导向下,我国社会科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整体结构的变化。基础性的、抽象的理论学科地位下降,应用性学科地位明显上升;哲学不再成为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中心学科,越来越被推向边缘,而经济学则成了引人瞩目的中心学科。2、范式上的变化。以前的研究都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导性范式的制约下,而现在各门社会科学的发展都置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主导范式之下。3、与国际上的对话与沟通已成为各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心态。⑦
还有学者认为,当代社会科学有如下一些发展趋势:1、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相互渗透及其加速,导致其综合性研究趋势增长;2、社会科学由过去主要注重对事物的质的分析的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对事物的量的研究,从而导致数学化、定量化趋势的加强;3、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日益增多;4、社会科学由于广泛吸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涌现出大量的新概念、新术语,出现了新兴学科勃发的局面;5、社会科学开始摆脱传统的思辩哲学的影响和纯理论研究的局限,更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主要注意力转向研究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⑧
应该说,这些估计和分析归纳了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些变化特征,但有的地方提法是否准确和妥当,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基础学科同应用学科的关系问题,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又渗透又保持各自的特点的问题,思辩同具体的关系问题等等,恐怕都不能简单化,而应作深入的探讨。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应如何发展社会科学,这是学者们大笔泼墨、主要论述的问题,同时也是歧见较大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是社会科学工程化。其主要思想是:改造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及其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结构;加强应用学科和现实课题,缩减非应用学科和纯学术课题,采取措施调整那些脱离现实、面临被社会淘汰危险的某些学科和专业;实行人员分流,转换内部机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走向经济和社会建设主战场,纠正越抽象、越玄秘、越难以理解就越具有学术性的片面观点,加强对现实的社会活动、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工程的研究,包括对具体的操作条件、方案、程序、方法的研究,突出和强化社会科学的工程性,使社会科学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⑨
还有类似的观点将这种发展方向称为社会科学的开发研究,即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现实具体问题、满足现实社会需要为目的,以研究现实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运用基础、应用研究获取的科学知识,提出或制定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计划对策、方法、体制、系统、程序等成果,将理论形态产品转化为实际运用形态产品的科研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开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能否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⑩
有论者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学术团体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下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海中游泳,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广开门路,兴办实体,开展一些经营性活动。该论者认为,这样做,一是可以解决社会科学经费不足,社会科学工作者收入低的困难,二是符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可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下海”是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有效的方式。(11)
也有论者明确提出要把人文科学研究推向市场。为此,要把科研机构由行政事业型转变为科研生产型;由过于学科化的科研结构转变为综合性、开发性、应用性的科研结构;由较为单一的科研功能转变为科研、教育、咨询、决策、开发、应用、经营等多种功能;逐步做到开发性应用性的研究,实行企业管理,经费自负盈亏;等等。(12)
还有论者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至关紧要的一环,就是让成果进入决策层,供决策者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与其说应用于社会实践,不如说应用于决策层更直接。可以这么说,只要成果参与了决策层的选择,就产生了一定的效用。(13)
应该说,上述观点强调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应加强应用性、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提法是否妥当,还大有商榷的余地。如笼统地提“下海”、“面向市场”甚至只是“面向决策层”等等,就显得较为片面,只谈一点,不计其余。
同上述观点相对,有论者提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价值构成,包含着基础理论与决策、实用理论两部分,切不可只注重实用部分而忽视基本理论部分,否则实用理论也难以发展。(14)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赞成笼统地提社会科学战线和社会科学工作要直面市场或走向市场的口号,认为不能用管理经济和经营企业的办法来管理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短期行为势必严重损害整个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它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严肃性。(15)
持有同样看法的论者认为,应在三个主要问题上廓清人们的认识:1、社会科学的效应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的效应有三种情况:同步效应;后延效应;累积效应。如果眼光不远,对后两种情况就会采取无视的态度,或认为“没有用处”,采取取消的态度或任其自流,从而产生副效应。所以发展社会科学不能实用主义,不能只顾眼前。2、社会科学的总体结构问题。有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增加经济学研究的比例,其它学科可以减少甚至暂时停止。又有人认为既要强调效应,就要加重应用学科的研究,基础科学可以暂缓。还有人认为现实问题那么多,就要首先研究现实问题,历史和古代问题可以暂缓甚至可有可无。该论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社会科学各门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伤,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方面,只不过或早或晚而已。3、遵循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来组织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少环节都是分散的个人劳动,同时,它的质量与研究者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有直接关系。其成果优劣的检验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不注意这些规律,对社会科学也完全按照一般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来组织研究,势必会影响社会科学的速度与质量。(16)
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建议,在调整学科结构时,应注意保护方法论的研究与基础科学、历史研究,更要加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直接关系的学科。宜采用人为调整与自然调整相结合的办法,既防止有些陈旧无用的学科和因人设庙而过大的机构调而不整,又防止由于人为因素对有用的学科有所损伤。(17)
还有论者认为,对于社会学科的发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学科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等研究领域,应抓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深入研究,探索规律,努力从理论上作出有科学根据的回答,为党和国家的有关重大决策提供切合实际的思路和建议。在历史学、文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推进对于我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革命史研究和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推进对于外国史、国际关系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研究,以有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现代化。(18)
还有学者从实现社会科学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社会科学的发展,他认为,必须具备这样几个基本条件:1、社会科学主体的人格优化。一是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二是要有成熟的科学精神;三是要有较高的创造能力。2、社会科学工具的超前变革。一是要加大对社科事业的投入,切实改进社科研究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二是要加强对社会科学方法立足点研究,大力推进社会科学方法的进步。3、社会科学客体的自由拓展。社会客体具有独特的不可重复性、随机复杂性、主客互溶性以及价值涉入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它能否做到不受人为干扰和文化禁忌而呈与时共进、自由拓展状态,这对于社会科学的全面而持续的迅速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社会科学成果的平等竞争。这种竞争能激发社科主体的创造动机,增强社科主体的创造效能,鉴别和筛选理论假说,造就科学学派,培养学科人才。(19)
类似的观点认为,要发展社会科学,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研究课题、手段和主体的现代化。课题现代化,一是加强综合性研究,二是加强应用性研究,三是积极开展新兴学科研究。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指方法和工具现代化,以及物质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主体现代化,主要是指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更新思维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新型的“通才”研究人员,以及科研管理和科研体制的现代化。(20)
有较多的论者指出,社会各界应该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应该像支持高雅艺术那样来支持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家政府部门而言,要给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良好的理论创造环境。(21)
还有学者就此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发展社会科学,当前急需做的事情是:1、建立社会科学院士制或学部委员制,表示国家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看待;2、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科学的投入;3、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委员会或全国社科联,加强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和规划。(22)
另一方面,也有较多论者谈到,在由市场经济激发而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变革中,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缓解心态的浮躁。一是要以理性的精神正确地理解社会变革进程中出现的得弊相间、得失俱有、善恶共存的现象;二是要以宽容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包括普通大众在内集体参与的社会变革事业。总之,应该坚持人文气质。(23)
总的来说,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有些观点看似相悖甚至对立,实际上也并非绝对矛盾,只是强调问题的方面不同而已。即使有个别偏颇之论,也属探索过程中题中应有之义。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学者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将会更加全面、深入和成熟,这也是可以想见的。
注释:
①赵剑英:《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价值》,《光明日报》1994年6月15日;
②、⑤、(21)、(23)陈麟辉:《“市场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研讨会观点综述》,《党校科研信息》1994年第17期;
③、(16)、(17)王宁:《当前发展社会科学的几个问题》,《求是内部文稿》1993年第4期;
④梁景时:《社会科学的作用与功能》,《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⑥柏昌明:《谈社会科学的“软”与“硬”》,《云南学术探索》1994年第2期;
⑦《邓小平理论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革新》,《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
⑧、(20)张传开:《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的思考》,《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⑨李忠杰:《推进社会科学工程化的十项建设》,《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18期;
(10)李志刚:《应当重视社会科学的开发研究》,《光明日报》1993年5月2日;
(11)郑志飙:《要鼓励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大海中游泳》,《求是内部文稿》1993年第6期;
(12)《把人文科学研究推向市场》,《光明日报》1993年11月28日;
(13)施国光:《关键在于进入决策层》,《求是内部文稿》1994年第4期;
(14)、(15)、(22)《社会科学的现状与前景》,《求是内部文稿》1993年第7期;
(18)周大平:《中国社会科学走向广阔天地》,《瞭望》1994年第16期;
(19)王忠武:《论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