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路径趋势与中国战略选择_集聚效应论文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路径趋势与中国战略选择_集聚效应论文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路径趋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路径论文,气候变化论文,趋势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主体功能区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运用空间均衡的理念和空间管制的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以主体功能区为空间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明确不同类型功能区的重点。其中,环渤海、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要实现转型发展,加快生活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实现生态现代化;重点开发区要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并行融合,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为重点,最大程度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做到“增产”不“增污”;限制开发区应坚持保护为主,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护,逐步恢复生态平衡;禁止开发区应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自然遗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摘自《绿叶》(京),2013.8.14~23

生态补偿的逐级协商机制分析:以跨区域流域为例

徐大伟

荣金芳

李斌

由于具有跨区域特性,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流域地区上下有地方政府间的生态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而流域生态补偿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制度构建过程,不仅涉及解决补偿资金的问题,更需要政策、经济合作、技术、法规等其他措施予以配套和支撑,各方利益相关者不断通过经济博弈与利益平衡的角力,逐步达到流域上下游地区生态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资源开发的局部利益的妥协与均衡。作者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以生态补偿标准的阈值为参考范围,从纵向科层型协商机制、横向府际协商机制和内部市场型协商机制三个维度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逐级协商机制,由各级政府及流域利益相关者通过自愿与非自愿的协商决定补偿目标的实现。

摘自《经济学家》(成都),2013.9.52~59

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

——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李勇刚

张鹏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中国的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我国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是否与与环境污染存在同向关联性,产业集聚是否导致了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对此,作者认为,第一,近年来产业集聚不仅不是环境污染的主因,而且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收入效应,有效改善了整体环境状况;第二,整体而言,“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 而环保意识的加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亦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状况,有利于缓解日益增大的环境保护压力;第三,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因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作用,产业集聚的正向外部环境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第四,环境污染对全国层面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则显著为负;第五,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正U 形关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仍处于U 形曲线的下降通道中,产业集聚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正向外部性效应开始显现出来。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2013.5.97~106

标签:;  ;  ;  ;  ;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路径趋势与中国战略选择_集聚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