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住乡愁,从传统村落的产业规划、人居环境改善、文化生态保护的角度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之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曼仑;规划
1.正在消失的村落
1.1传统的瓦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由血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为纽带组成的村落。随着纽带逐渐的瓦解。村落也在渐渐消亡。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连同村落一起在渐渐消亡。
1.2空心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呈现老弱病残幼的现象。这使得农村在人口上出现------强劳力空心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建设上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宅基地不规则等原因,使农民在建房过程中,很难高效合理的利用土地。这样使得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外,而村子内部出现了大量闲置,和不规则的空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现状。这使村子在空间上形成了空心。
1.3居住环境与建造成本的矛盾
傣族传统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其耐久性、防火、防潮、密封、隔音、采光等都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其建造成本相对砖混结构高。因此,在村民新建住宅时,他们更愿意选择建造成本更低,空间环境更好的砖混结构。建筑结构形式和建材的改变,底颠覆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这使得新老建筑在风貌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2.曼仑现状
曼伦村。距版纳中科院植物园两公里。村子面积0.85平方公里。海拔570米。暑热带地区。传统的农作物有橡胶、香蕉、芒果、酸角、柚子等。目前村子有农户107户。人口502人。村民主要以种植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89亩;其中:水田766亩,人均耕地1.57亩,主要种植玉米、粮食等作物;拥有橡胶林地12788亩,经济林果面积9亩;主要种植芒果、香蕉等经济林果。
民居90%左右为传统木构建筑。目前村子现状民居保存完好该村到2018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村子格局基本保存了传统村落的格局。有少量新建砖混建筑。风貌比较统一。
据记载勐景洪人从景洪到勐仑建立了第一个傣族村寨--曼边村,曼边村人随后,又出去建立第二个傣族村寨--曼俄村,紧接着曼俄村人又分离出去建立曼卡村和曼仑村,目前的曼仑。有两个祭台,即村祖爷祭台和村祖奶祭台、有寨心一个、寨门一个、佛寺一座。
3.产业振兴的现状与机遇
目前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香蕉、橡胶、养殖和外出务工。村子里有老人能织少量傣锦,但未成规模,缺乏包装和营销,很难将手工转化为收入。
3.1文化资源挖掘
曼伦村村子虽小但生活却很丰富。年轻男子喜欢斗鸡、摸鱼。女人们个个都会傣族舞蹈。村子定期有赶摆节。届时热闹非凡。2018年由昆明理工大学施宏教授带领策划,利用村子文化广场经营夜市。为村民创造一块收入。
3.2合理开发旅游
任何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禀赋和地理禀赋。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禀赋,能有效的为村民增加收入。但又不能落入过度开发和同志化开发的陷阱。过度的商业化,不但破坏破坏原有文化生态。也会使原著居民在商业的挤压中被边缘化。失去了主导家园建设的作用。
4.人居环境提升的现实与理想
4.1建筑设计
族的住宅建筑是"干栏"式建筑,俗称高脚楼,房屋建筑,以竹,木,茅草为基本建筑材,传统民居一般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潮湿炎热的地区,这样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减少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远眺曼仑村那尖尖的屋顶,掩映在丛丛绿叶中,显得别有风味和谐而怡人。传说,过去傣族不会盖房子,没有房子住,诸葛亮南征的时候,特意让傣族按照他帽子的形状盖房居住,这"孔明帽"便成了当今傣民族的竹楼。
村子目前的民居因建材和建造不精细的原因。其人居环境较差。但建造成本却相对较高。在接下来在新建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民居的空间内涵。将傣族民居特色的客厅、晒台、火塘等公共空间,既能保留又能有所创新,对卧室等私密的空间,应尽量保证它的隔音和私密性。对卫生间、厨房等功能性空间,应尽量保证它的通风性,和排水性。总之在新建筑过程中既要保住民居空间格局的魂又要解决原有民居中物理环境不好的问题。
现状建筑为傣族民居,架空的一层现主要用于堆放杂物、农用器具、棺木和停放机动车辆,且在建筑临后院处分别有猪圈和鸡棚建筑一层总体呈现杂乱、无序状态,建筑空间功能分区及合理利用率低下,且无美化装饰。临近和与后院相接的鸡棚和猪圈产生的污染排放物对后院的庭院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图1
充分利用好傣族民居一层的架空空间,划分区域停车位对空间进行优化。对泥土区域进行铺装在空间平面形态上进行统一合理的布置,在对空间进行整合后,建筑一层空间得以释放,在对其进行升级后可用于傣族文展、娱乐、餐饮等。目的是让游客有一体多元化文化旅游体验利用一层架空空间在楼梯间增设卫生间、大门一举三得地解决了卫生间功能问题、隐私问题和安全问题。
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可将二层中心抬高,增加空间错层的同时把睡觉休息区和行走区进行巧妙的分割,在卫生和空间功能区分上进行升级。
4.2庭院
传统傣族民居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与独特的外观,还因为它以独特的形式与特点坐落于热带雨林的自然环境中,与当地的环境完美融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傣楼。故在新的规划中,原有的傣楼民居和原味环境结合,再现一座真正的传统傣楼民宿
现状庭院往往是居民的鸡棚猪圈,对庭院污染及新建民宿的排污比较大,在新的方案设计中计划以沼气池解决污染,达到生态及能源再利用的生态经济目的。后院植被杂乱无序缺乏美感和整体规划,因此在道路通行和观赏上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其次庭院植被在分布和种类上也缺乏科学的美学和经济规划。傣族庭院一般原有植被丰富且价值巨大,保留其优秀方面的现状,在植物的品种及搭配上进行优化升级,使庭园生态多元化。庭院的道路以蜿蜒迂回的形式避开庭院的众多主体植物,并形成一段短小的庭院观景游路。
4.3道路设计
村子现状的道路。曲折且较窄。这既不利于村民平时的出行和生产。同时也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隐患。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我们想把道路分级。第一级为过境乡道。第二级为村庄的主环路。第三级为村子里的次路。第四级为宅间小路。
5.总体规划
一环、四片、五点
通过简明的规划格局。将村子的各个功能板块连片、成组、串接。打造主次分明。结构紧密的整体。
5.1一环:打造一条傣族风情体验环线。
将村子西南侧的道路和国道相连。使之形成一条环线。在环线边种植木棉花行道树。在花开季节,如同一条红色的宝石项链。镶嵌在村子周边。通过傣族风情体验环线的打造。以及节点设计提升环线的体验感。通过植物和建筑小品让213国道慢下来,让人停下来。人留下了就有商机,顺势依托自身的文化及地理优势策划特色鲜明,难以复制的风情傣族村落。
5.2四片:风情傣寨
以村庄为舞台,居民的日常生活就是表演,让外来游客看到鲜活的生活生产场景,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进来。
5.2.1生态农业观光区
将日常的生产场景展现给游客,合理规划农产品种植区域,将蔬菜园、果园、垂钓园、开心农场、烧烤营地等,进一步拓展村子的外部可经营范围。
图2
5.2.2森林氧吧区
利用好曼仑先天的自然林业资源,打造探险运动项目,倡导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
5.2.3原始森林保护区
不同的功能板块,发挥各自的特征和优势。既能给游客提供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又不影响平时的生产和生活。
5.3五点:傣庙、夜市、赶摆场、原始森林观景台、氧吧驿站
通过节点的打造。拉长了游客体验的空间。也增加了体验的趣味性和主题性。通过节点的设置串起整个地块,采起以点连线,以线划片的形式带动整个地块的发展。
6.总结
传统村落是乡愁。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传统村落的开发要面向未来。要走旅游开发。和产业策划的多远道路。要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也要提升村民的人居环境。同时也要保住原本的文化生态。
论文作者:朱俊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2
标签:傣族论文; 村子论文; 民居论文; 村落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