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1年我国就业增长因素分析_工业生产论文

1997-2001年我国就业增长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3)10-0013-04

本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我国1997到2001年期间,进口、出口、技术变化和居民消费扩张等因素的变动对各个产业部门就业所产生的影响。

一、模型

(一)总产出的增量变化:

表1 分解公式中因式增量分类

(三)技术变化的分析

技术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对就业容量的影响;二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首先看技术变化对就业容量的影响。技术变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农业,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耕作被机器所取代;在制造业,大量的手工操作过程变成了机器的流水线;即便在管理领域,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使很多脑力工作的岗位缩减。同时技术变化导致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从而会吸收一部分素质比较高的劳动者。技术变化可以对就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技术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又间接地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就业的主导方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再转移到第三产业。技术变化同时促进各个产业、各部门内部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动。工业生产部门内部就业由传统技术部门向现代技术部门以及高新技术部门转移。发展现代技术部门和高新技术部门,是当今技术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积极有效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技术变化使得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转化。

本文定义技术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是在一定时期内各个部门单位总产出中由于技术的变化引起劳动投入的变化,它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来表现。直接形式就是各个部门劳动投入的变化,在给定的生产水平,劳动产出率的变化带来就业的变化。间接形式就是在给定的劳动产出率,各个部门由于技术变化所导致总产出的变化,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入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购买。中间产品则为投入产出分折中投入产出系数的变化。投入产出系数的变化可以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服务,增加了产出;也可以是采用了新的技术,减少了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能源的消耗,减少了消耗;还可以是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工效,节约了人力,性能更好的新产品对老产品的替代。资本品,如机器设备、计算机、建筑物等,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例如生产汽车保险杠,不仅需要钢板和电力,同时需要锻压机,而这些锻压机是专门用于生产汽车保险杠。

二、计算和因素分析:

(一)计算以1997年作为基准年,因为没有2001年的投入产出表,利用最新的1999年的投入产出表代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个部门的价格指数,将1999年投入产出表进行缩减,首先分别将各部门的产值换算成可比价产值,然后将投入产出表的第Ⅰ、第Ⅱ象限按行相除,计算出新的第Ⅰ、第Ⅱ象限各元素的值。将1997年和调整后的1999年投入产出表,按部门分类标准归并为18个部门,即(1)农业、(2)冶金工业、(3)电力工业、(4)煤炭及炼焦工业、(5)石油天然气工业、(6)化学工业、(7)机械工业、(8)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0)食品工业、(11)纺织工业、(12)缝纫及皮革制品业、(13)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14)其他工业、(15)建筑业、(16)运输邮电业、(17)商业饮食业、(18)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1997年和2001年从业人数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的“分行业年底从业人数”和“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而得,由于“其他”项下的从业人员数字,无法分割归入18个部门,计算的数字中不含“其他”项下的数字。将数据带入(6)式,可以计算1997-2001年期间各种因素对各产业部门就业增长的影响。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1997-2001年18个部门就业增长人数 单位:万人

(二)因素分析

由表2和表3可知,1997-2001年期间,我国从业人数减少1605万人。按份额计算,就业人数的变化中,出口扩张有20.21%的贡献(因实际就业人数下降,影响的效果正好相反,下同),技术变化有81.18%的负影响,政府消费扩张有19.69%的负影响,最终需求进口替代有8.16%的负影响,居民消费扩张有5.79%的负影响,中间使用进口替代有5.40%的负影响。从业份额增加最多的5个部门(括号内是增加的份额)为农业(1.37%)、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0.59%)、建筑业(0.55%)、商业饮食业(0.13%)和电力工业(0.09%)。就业人数份额下降最多的5个部门(括号内是下降的份额)为机械工业(0.71%)、纺织工业(0.51%)、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0.41%)、食品工业(0.26%)和煤炭及炼焦工业(0.26%)。

表3 1997-2001年18个部门就业变化比例

就业份额增加最多的5个部门:农业1.37%的增长中,技术变化有20.00%的贡献,政府消费扩张有17.66%的负影响,出口扩张有3.02%的负影响;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0.59%的增长中,政府消费扩张有1.04%的贡献,技术变化有0.53%的负影响;建筑业0.55%的增长中,技术变化有0.76%的贡献,居民消费扩张有0.24%的负影响;商业饮食业0.13%的增长中,政府消费扩张有0.14%的贡献,居民消费扩张有0.09%的负影响,技术变化有0.06%的负影响;电力工业0.09%的增长中,技术变化有0.05%的贡献,政府消费扩张有0.04%的贡献。

就业人数下降最多的5个部门:在机械工业0.71%的下降中,技术变化有1.81%的负影响,出口扩张和居民消费扩张的贡献分别为0.46%和0.40%;纺织工业0.51%的下降中,技术变化有0.52%的负影响,出口扩张有0.21%的负影响,政府消费扩张有0.10%的贡献;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0.41%的下降中,技术变化有0.49%的负影响,政府消费扩张有0.07%的贡献;食品工业0.26%的下降中,技术变化有0.38%的负影响,政府消费扩张有0.18%的贡献;煤炭及炼焦工业0.26%的下降中,技术变化有0.25%的负影响,居民消费扩张有0.09%的负影响,政府消费扩张有0.07%的贡献。

三、结论:

(一)技术变化对就业有非常大的负影响。全部就业下降的1605万人中,因技术变化产生的是1303万人。其中投入产出系数变化(技术变化2)在就业的变化中有很大的贡献。18个部门中,投入产出系数变化的贡献在冶金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其他工业和商业饮食业10个部门居第一位。投入产出系数变化贡献比较大的部门是化学工业(406万人)、机械工业(381万人)、纺织工业(335万人)、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223万人)和冶金工业(205万人)。虽然技术变化可能减少特定产业中的就业,但技术变化使就业地点从一个产业移向另一个产业。如果现在一种产品的生产需要较少的工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就有可能需求新的劳动力。传统的服务行业,如商业、饮食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同时新兴的为社会服务和生产服务的行业急剧发展。同时无论是服务行业,还是传统产业部门,整个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高素质的人才比重加大。为了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日益高涨,大专以上学历已是众多企业招聘的必要和首选条件。同时,为了增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以适应市场需要,劳动者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和各种培训班成为许多青年人提高素质、取得学历的重要方式,接受教育的时间显著增加。应建立和完善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使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劳动产出率的变化(技术变化3)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在全部就业的负增长中,劳动产出率变化的负影响为154.98%。在5个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部门,劳动产出率的负影响均为首位:纺织工业的负影响是44.16%,机械工业的负影响是38.24%,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的负影响是34.13%,化学工业的负影响是31.08%,食品工业的负影响是25.38%。应在吃苦耐劳、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行业增加就业机会,对下岗失业职工提供职业指导,增加对下岗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的经费,建立各种行业、跨行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中心,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改变失业人员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一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苦、脏、累、险的岗位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以吸引劳动者到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增加就业人口,补偿劳动生产率在就业所引起的损失。

(二)居民消费扩张在就业的增长中,有5.79%的负影响。对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就业的贡献很大,对建筑业、化学工业和煤炭及炼焦工业的负影响很大。18个部门中,居民消费扩张在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纺织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等5个部门有贡献,在13个部门是负影响。居民消费扩张在就业中的作用明显不足。消费是生产的起点和目标,消费扩大了才有生产的扩大、就业的增加。我国经济起飞的时间还不很长,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许多产业刚刚发展。城镇和农村居民对住宅的大量需求,会使建筑业和建筑材料等相关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会吸纳更多的城乡劳动力;吃穿用的水平要有较大的提高,消费领域要有较大的拓展,结构要有较大的变化,食品、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需求量应是持续增长的,这些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政府消费扩张在就业的增长中,有19.69%的负影响。18个部门中,政府消费扩张对农业产生巨大的负影响,对其余的部门均是贡献。政府消费扩张在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和运输邮电业的就业中有非常显著的效应。从整体上看,政府消费扩张在各部门(不包括农业)的贡献远大于居民消费扩张的负影响,表明政府刺激消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弥补了居民消费的不足。

(三)出口扩张在就业的增长中有较大的贡献。在18个部门中,出口扩张在缝纫及皮革制品业的贡献居第一位,在4个部门居第二位,在14个部门是贡献。贡献比较大的部门有机械工业(323万人)、缝纫及皮革制品业(88万人),冲击比较大的部门有农业(266万人)和纺织工业(134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与扩大产品出口密切相关,出口的增加等于有效地扩大了我国的就业空间。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带动了机械、服装、皮革、文教用品、化工、冶金等部门的发展。在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应继续实行出口增长导向战略,更好的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就业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对农业就业的贡献已成为负数。由于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少,生产成本高昂。同时我国农户经营远未形成规模,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偏高,使得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丰富农民的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操作水平。同时转向劳动密集度高、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尤其要大力发展以精、稀、优、特、专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的生产,并通过精细加工,充分提高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度,引导我国农业发展由过去以粮为主的外延扩张逐步转向经济作物和深加工为主的内涵式扩张,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四)在就业的增长中,最终需求进口替代有8.16%的负影响,中间使用进口替代有5.40%的负影响,全部进口有13.56%的负影响。由于进口影响从业人数减少最多的几个部门是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化学工业、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农业和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增加进口和扩大出口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全力扩大出口,增加进口,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消费偏好的多样性,任何一国的国内市场都不可能由国内生产企业独自垄断。进口对国内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这种进口应该得到适度控制,如果进口出现过度,将会排挤国内进口竞争部门的生产投资,造成投资挤出效应,导致进口竞争部门的投资和就业下降。根据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如对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的进口采取措施,使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有选择地多放开一些,制成品的进口适当放缓,避免“税率倒挂”的情况出现。要优化关税结构,提高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以求减缓进口对就业的冲击。

标签:;  ;  

1997~2001年我国就业增长因素分析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