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眼中的校长:学生与校长人际交往活动的调查_心理健康论文

高中生眼中的校长——学生与校长人际交往活动之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人际交往论文,调查研究论文,眼中论文,生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研究方法

此研究自编问卷,选取上海市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大一新生各100人,令其回忆高中时代的校长。问卷调查时间为2008年3月初到2008年4月初。回收有效问卷255份,回收率为85%。问卷共25题,分为三个维度编制,分别为:学生与校长的人际关系;学生与校长交往效果;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校长的期望。前24题分别从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答案。第25题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写下最想对高中校长讲的话。

此外,2008年4月初到6月中旬,本研究对20位被试进行深入访谈,以获取资料。访谈题目主要是关于学生对于与校长交往过程和效果的认识、评价及期望。除几个基本指定的问题外,访谈鼓励被访者自己开启“学生与校长交往”的相关话题及描述个人的情感体验。

二 调查结果及解析

(一)从学生对校长的印象、情感及行为表现来看双方人际关系状况

在与校长的交往中,多数学生对校长的总体印象良好,表现为39%的学生对校长的印象十分深刻,但43个(17%)学生对曾经校长印象很少或几乎没有印象。而情感方面,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校长无太多情感反应,表现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无所谓态度,只有17%的学生对校长表现出敬爱和崇拜情绪,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与校长见面时的反应与情感

从学生与校长交往时的行为表现方面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见到校长后,有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情绪反应,但仍有15%的学生见到校长会有不安、紧张感,有些甚至想要逃避,立刻离开。而上述状况的产生主要来自校长工作性质与其个性两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说,由于校长平时工作比较繁忙,除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处理行政工作,教学指导等其他各项管理,这就限制了双方交往的时间与频率。不过,在接受采访的20位访谈者中有18位都对此表示理解,但他们更期待交往的质量能够有所提升。其中一位被访者谈到:

“要求校长把较多时间花费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面,是不现实的。其实我们只期待一个真诚交流,用心关怀我们的长辈,只期待一个能为学生着想,不谋私利的管理者。我记得北大校长曾经为北大学生唱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如果我能有那样的校长,那会很幸福。”

主观方面来看,校长的个性或其交往观念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校长所产生的印象。具体表现为:有15%的人感觉到校长官腔味重,不容易接近。(见图2)20位被访者中有7位对自己与校长的交往持“无所谓”态度,而他们中有5位都给予校长负性评价。学生对校长的距离感、不信任感或本身的偏见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与行为,而校长的“权力等级观念”及“道德水平”成为其消极情感和行为反应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校长有着过高的期望,正如萨乔万尼所述:“发生在校内外的几乎每件事,最终都要由校长负责。校长已成为一个社会服务、食品服务、健康福利、娱乐计划和交通运输的提供者。”[1]

图2 学生对校长的印象

(二)交往有时流于形式,交往效果仍有待提高

虽然学生与校长交往的总体效果不错。首先表现为77%的学生对校长表现出积极情绪并作出积极评价,73%的学生在与校长的交往中,接受了其所要传达的信息。其次中学生对校长工作繁忙表示理解,并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良好交往关系有积极的观念和行为。表现为38人曾使用校长意见箱,多数人愿意与校长进行更多交流,并相信会对双方有益。但在双方交往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校长的做官意识仍然存在

47%的学生认为校长更像一个掌握权力的管理者,有些校长“不尊重学生,不愿倾听,只是把我们学生看作是管理的对象,所有的一切只为满足他自己的野心”。还把学生看成是“需要被严格管理、控制和监督的人”。

2.部分校长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学生负性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不爱学生,不尊重学生”、“流于形式,爱做表面工作”、“人情味不够”。16%的学生还认为校长生硬实行政策或对学校管理中的不合理持放任态度。

3.校长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缺乏策略

20位被访者中有11位认为校长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到听众。一些校长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知识特征等接受程度来考虑自己的讲话角度、理论深度。8位被访者不喜欢校长在传达信息时拐弯抹角,内容拖沓冗长。此外,校长的语言魅力不够,20名被访者中有17位认为自己的校长在讲话时很少会用到一些必要的修辞方法或是注意语言节奏上的把握。而上述几种情形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交往的质量和效果,它们也是学生期望校长能有所改变的部分。

4.校长与学生以正式沟通为主,缺少非正式交流机会

校长的职位特性,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产生敬畏感,有被访者说到“有时候,校长的头衔已经够吓人的了”。而学生获得校长印象的途径68%来自校长参加学生活动,其中又以“校长进行大会宣讲”这样的正式沟通方式为主。而这一活动过程中,仍有27%的学生只是被动接收来自校长传达给自己的信息。而现有的交流渠道以校长意见箱的使用为例,有近四分之一(66人)的人认为校长意见箱的设置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意见箱可能有用,但都未曾使用,有学生认为意见箱的摆设只是流于形式,因为学生并未得到反馈信息。

5.校长与学生沟通的制度与文化缺失

这表现为双方的交往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和文化。沟通过程中,反馈渠道也并不通畅。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并未得到学校的重视,也接收不到来自学校的反馈信息。而沟通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它强调的是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通过反馈增进了解,分享其中的意义。”[2]因此,反馈制度的完善对于提高校长与学生沟通的效果十分重要。

(三)学生对校长最大的期望是其具有基本的个人品质及职业道德

结合调查问卷最后一题——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校长想说的话。回收到的255份问卷有148份作答。我们将学生作答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累计排序(议题中可能包含多个细节),学生的主要意见按照由多至少的顺序为:对校长工作的感谢及鼓励;对双方关系的建议;对校长工作的建议。除了多数人对校长工作表示感谢及鼓励外,其余部分为他们对校长的看法及建议,按照由多至少的顺序如下:

首先,要从内心尊重和热爱学生。

关于学生在交往中校长应该具有的品质,如图3所示,研究者依据访谈内容及问卷预测,发现学生看重校长高尚的道德、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公正公平等品质。调查中有36%的学生认为校长最重要的品质是热爱学生。但是,学生并不期望校长过于“和善”及“毫无威严感”,否则会导致放纵及无原则地迁就。他们希望一个“以柔克刚”的校长,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和谐。于是我们从校长爱学生的方式及表现调查发现,近一半学生认为校长最应该从内心,而不一定要实际的接触。

第二,学生要求校长加强自我修炼,包括校长要实事求是,要公正公平,要品德高尚。

问卷统计发现,24%的学生要求被公正公平地对待。并且,学生对校长负性情绪的表达也主要集中在校长的道德、公平感和热爱学生等方面。从最后一开放题的答案中我们发现,学生希望校长具备以下特质,即“从内心尊重和热爱学生,能与学生多接触更好”、“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待人和事公正公平”、“性格踏实稳重,态度友善和蔼”(图3所示)。

图3 学生认为校长交往中重要的品质

第三,学生更希望校长能引导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发展。

除了期望校长在交往中具备上述品质外,对交往的内容及交往产生重要作用的领域也有自己的期望,表现为学生认为校长在引导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可以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占总人数的56%。如图4所示。

图4 校长与学生交往中所起的最重要作用

三、建议和总结

针对上述校长与学生交往时产生的问题并考虑学生对校长的期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校长应富有热情和主动性

校长应该意识到,他虽掌握权力,但并不意味着要把自己看作个“官”,即使是,也是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官”。他不能为所欲为,飞扬跋扈,更不能为一己私利,导致腐败。相反,他应该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做人的榜样。古代韩愈就“不顾流俗”,他的为人令其学生及天下读书人“心向往之”。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有道德的领导者

校长要真情实感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因为只有真诚地投入,才能体现出校长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也只有这样,校长所说的话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也才能促进双方的交往。校长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校长与学生彼此间的信任,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认真学习。

3.采取亲切而灵活的交往方式和策略

校长与学生的交往既要符合自己校长的身份,交往时的语言表达、行为表现要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做到高瞻远瞩、立意深刻,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使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并适当使用成语、典故或是日常生活用语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以增强影响力。而校长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应该更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尤其要满足学生的期望,要重视引导学生人格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4.创造非正式沟通机会

既然校长的职位特性,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产生敬畏感,校长只有通过更多非正式途径,形成一种渐进式的过程,而非一夕之间情感的转移。通过使用非正式手段让学生参与到重要的对话中,并积极回应学生,尽一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为灵活、宽容和受欢迎。

5.确立双方交往的制度及文化

可以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学生生活或学校管理为主题的活动,以促进倾听——对话型的互动伦理制度与文化的形成。校长首先以开放的态度去倾听对方,承认对方的存在,继而作出一定回应,最后作出决策和展开行动。而在此过程中,双方形成一种理性对话,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对话。

标签:;  ;  

高中生眼中的校长:学生与校长人际交往活动的调查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