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的审美特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形体论文,特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三个要素,即形、音、义。汉字是以形为主,一字一音,表形、表意、表音俱备的文字。它不仅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科学性程度很高;而且是世界最优美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如果说在科学性方面只是量的差异的话,那未,在艺术性方面便有质的不同。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书法,并在书法艺术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就在于她的“天生丽质”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因子。本文就从汉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结构特点、字体风格等方面论述它的审美特质——形美、意美、力的美和韵味美。
一、以象形为基础的“形美”
汉字是由绘画发展而来的。由图画而变为笔画简单的文字,再由笔画简单的文字进一步创制出大量新的文字。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的象形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凡是实物有形可画的大都用图形来表示,其形体有繁有简,繁的象实物,非常逼真,这些字都是把两个形体组合在一起的会意字。后来的大量的形声字,也还是以形为主,以声为辅。所有从“山”的字都与山有关,如“岳”、“峰”等,所有“水”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如“河”、“涉”等。表形部分自不必说,其表声部分原也是表形的。因此,可以说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为基础,“象形”统摄着“六书”,几乎渗透于所有的汉字。古文字学家姜亮夫先生说:“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因为每个字不论它有几个部分,或二合,或三合,或四五合,而每个部分溯其原始,都必然是一个象形,即使是表音部分,也是以其形所应有的音为音,而不是一个单纯作音标用的符合,至多只有几个作象征符合的‘文’”。(《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即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能力。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也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灿焉成章”(成公绥《隶书体》),或“纪纲万事”(卫恒《四体书势》),“博采众美”(张怀瓘《书断》),造出丰富多姿、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图式同形、同构的,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形象。人们从这些形象中,观照到自己的力量、智慧、才能,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引起精神愉悦。这时候的自然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这一个个形体各异的记事符号便成了审美对象。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形美”是汉字重要的审美特质。
二、“立象尽意”的“意美”
象形是汉字形体的基础,但不能说汉字就是象形文字。成熟的汉字,不是形象化地再现自然,而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象征地反映自然。汉字“虽是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他决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他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 ”(宗白华:《艺境·美学与艺术略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姜亮夫先生说:“汉字形态的基本精神, 是以象征性的线条,带了一些象征作用的符号,而以写实的精神来分析物象,以定一字之形的。……汉字是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的一种文字。”(《古文字学》第68—69页)也就是说,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是一个以形达意,与思维直接联系的表意系统。它显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高度理解和对其形式规律的把握能力。用《易传》上的“立象尽意”来阐述汉字的形象意识是比较恰当的。就是通过外物来抒发、寄托、象征、表达观念(精神情感),使所立之象不仅是事物自然形态本身,而且是融合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后的自然物象——“意象”。在汉字形态中,不仅包括形态感知,更有情感体验和理论界说,使之带有人的需要,人的态度,人的评价的色彩。著名作家冰心在美读硕士学位时,岁暮的一天她收到文藻一封充满怀念之情的信,觉得在孤寂的宿舍里念不下书了,就披上大衣走下楼去。不料在楼外的雪地上却看见满地都写着“相思”两字。她在图书馆里也没念成书,却写出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相思》:“避开相思,/披上裘儿,/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小径里冷月相窥,/枯枝/——在雪地上/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 后来冰心把这件事告诉导师L夫人,并把汉字“相思”两字写给她看, 她笑了,说:“很有意思,若是用弯弯曲曲的英文字母,就写不出来了!”这就说明,汉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它凭借变换无穷的线条组合,把人们带进自由想象的王国,产生一种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贝尔把这种能引起审美感情的形式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他说:“对纯形式的观赏使我们产生了一种如痴如狂的快感,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脱了与生活有关的一切观念……可以假设说,使我们产生审美快感的感情是由创造形式的艺术家通过我们所观赏的形式传导给我们的。”(《艺术》第4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汉字的象意性而具“意美”是它的又一审美特质。
三、方块框架的“力美”
汉字的发展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字一样,从依附对自然物象直观感知的图象向独立呈示的图案转换,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复趋向简约。汉字意识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美,其结构特点是线条的笔画化和方块框架图形结构。汉字的笔画不是单纯的“线”,而是粗细不同、形态各异、有方向性的“面”。笔画的形态是书写作用力大小、强弱、方向运动的轨迹,是力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运动的力感。汉字的方块框架图形结构,由于其空间上的定位及相对封闭性,所以每一个图形都充满着视觉刺激力。各种具有方向线性运动力感的笔“线”(笔画)在这种独立自足的形态结构中交错组合,其自身造形的扩张、延伸、充实、宽松……富于空间效应,便产生出重力、张力、引力、斥力、向心力、离心力、升腾力、下潜力……因此,汉字这种抽象化的形象,是一种力的概括形象,是生命和力的运动形象。
另外,从形式美的法则来考察汉字,均衡、对称、比例、节奏、宾主、参差、多样统一等要素,都体现在它的形体构造之中。但是,汉字结构与图案装饰的形式美又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汉字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有如谢赫“六法”之“经营位置”,是布置万象于一个个方块之中。加上框架内部笔画勾勒、组合、变化的无规则性,具有“八面之势”,使图形充满张力和运动感。这种“形”与“势”的结合,汉字的框架形式便由封闭走向开放,表现出空间、时间中极复杂繁富的美,一种“力的美”。
四、字体风格的“味美”
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空间构筑形式又有各自不可混淆的特点。甲、金文字一部分形体还保留了图画的痕迹,多数虽已简化为纯然的文字,重心安稳,已俱形式美的要素,但笔画的形态和部位还没有完全定形,呈现出一种天真烂漫的情趣。篆书的笔画圆转,笔势向内层空间延伸,形成一个个环抱的圆面,给人以和谐对称,整齐划一的美感。周汝昌先生说:篆体字“笔划萦纡,线条‘圆转’,结体‘内裹’,即‘抱成一团’。这种字,一步不能也无法‘自由’‘放纵’。”(《书法艺术答问》,《书法》1978年第1 期)隶书形体的重要特征是波磔笔法和扁方横势。这种由中间向两边扩展的外向型空间图象,是文字的解放,给人以开阔疏朗、自由放纵的美感。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隶书逐步地——(1)把圆转变为方折,(2)把钩连变为分散,(3)把‘内裹’变为‘外铺’。比起篆来, 写时‘自由多’了,也‘放纵’得很了。”“文字由篆之繁趋隶之简,是进化,也是解放。”(同前)楷体的笔画变弧形为直线,结体变椭圆、扁方框架为方形框架。这种尖锐挺劲的线条和向四方扩展的图象,有较强的视知觉刺激力,给人以端庄严谨、稳健雅正的美感。行书、草书的笔画、结体都较随意,无拘无束,给人以潇洒飘逸、活泼奔放的美感。汉字的这种不同字体的形体结构,形成不同的风格韵味,给人不同的“韵味美”。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书法“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懂书法及其艺术的灵感是不可能的。”(华龄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而书法艺术的审美属性又是以汉字的审美特质为基础的。因此,姜澄清先生说:“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人对形式美的赏鉴力,与汉字有密切关系。……数千年来始终使用这种文字的中国人,不知不觉中陶养起了对形式美的赏鉴力,真可谓润物细无声。”(《五七自述》,《书法》1993年第2期)这是很有见地的。
收稿日期 199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