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健齐[1](2021)在《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膝关节腔容积变化、患者舒适度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国老年人目前常见且致残率较高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加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显着升高。数据显示,我国40岁-60岁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为10%-17%,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增至50%,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高达70%。在1990年-2010年的20年间,我国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增长45%,致残率位居全球第二位,达21.3%。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可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中晚期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治疗手段。全膝关节置换在手术技术上已较为成熟,但由于膝关节置换术中需要进行广泛的软组织松解、截骨以及滑膜剥离,这些操作会造成的大面积的软组织及松质骨表面出血。另外,止血带加压下出血点不明显,后关节囊视野狭窄止血难度大等多种因素导致术中止血不彻底,再加上假体髁间截骨面部分暴露骨质出血等,造成术后失血多。据文献报道,TKA术后出血高达1426-1790ml,大量出血后需要输血,不但消耗宝贵的血液资源,还导致术后贫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伤口愈合不良、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深入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止血措施,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临床上报道了多种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方法及措施,例如自体血储存及回输、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止血带的应用、术后引流方式的改进、术后膝关节屈曲位摆放以及氨甲环酸的应用等。在上述方法中,术后膝关节屈曲位的摆放和术后引流的改进是操作简单的可行措施。临床报道,两者都能显着减少TKA术后出血量。膝关节屈曲位降低TKA术后出血的机理在于膝关节屈曲时增加了伤口周围关节囊及皮肤紧张度,同时术后膝关节屈曲使静脉成角,降低了静脉回流速度,减少了局部伤口的渗血。术后夹闭引流则能使膝关节腔内积血形成血肿,腔内局部压力升高抑制关节囊毛细血管出血,即形成“血肿填塞效应”,达到减少TKA术后出血的目的。此外,膝关节腔主要是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及关节囊形成的一个封闭腔隙,且随着膝关节的运动,股骨、髌骨、胫骨的位置也会发生相对移动,导致关节腔容积发生变化。膝关节屈曲时,股骨及胫骨以膝关节旋转中心为中点开始旋转,髌骨逐渐下移并落至髁间窝内,关节腔容积随之缩小。关节腔容积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增大而逐渐缩小,反过来又对“血肿填塞效应”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知,膝关节置换术后维持屈膝位,降低静脉血回流速度,增加增加局部关节囊紧张度,减少出血,同时维持屈膝位减少了膝关节腔容积,结合术后夹闭引流。能尽快形成“血肿填塞效应”,形成双重因素叠加的止血效果。然而,术后屈曲角度越大,维持时间越长,也会降低伤口边缘的氧合力,增加伤口坏死等并发症。此外,术后屈膝位维持和夹闭引流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肢体麻木,胀痛等不适感增强。膝关节置换术后,在氨甲环酸及夹闭引流等多因素干预下,肢体维持在何种屈曲位置,既能有效的减少膝关节腔容积,促进“血肿填塞效应”的形成,减少TKA术后出血,又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术后舒适度,是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一章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膝关节腔容积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膝关节腔容积变化的影响,为TKA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8名患者膝关节镜手术时,膝关节于伸直位,屈曲30°、屈曲45°、屈曲60°、屈曲75°、屈曲90°,关节腔内注射盐水填充,测量关节腔内容积值并对比分析。结果:伸直位膝关节腔容积值为106±26ml,屈曲30°位容积值平均为79±21ml,屈曲45°位容积值为62±16 ml,屈曲60°位容积值为54±13 ml,屈曲75°位容积值为51±12ml,屈曲90°位容积值为50±12ml。相邻两组间容积值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膝关节腔容积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变化而变化,屈曲角度越大,膝关节腔容积越小。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的逐渐增大,关节腔容积减小的趋势逐渐减弱。第二章 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屈曲角度与患者舒适度关系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TKA术后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与膝关节舒适度的关系,为TKA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0名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5组,A组TKA术后膝关节屈曲30°,B组屈曲45°,C组屈曲60°,D组屈曲75°,E组屈曲90°。所有患者夹闭负压引流4h后开放引流。术后4h使用视觉模式舒适度评分法VAS-C对患者进行舒适度评分,记录比较两组分值。结果:VAS-C评分,A组为1.55±1.23分,B组患为2.00±1.26分,C组为3.55±1.50分,D组为5.00±1.75分,E组为6.15±1.93分。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E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KA术后,夹闭引流4小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低于45°时,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的状态,屈曲45°及以上,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下降,有明显的不适感。第三章屈髋屈膝45°联合氨甲环酸膝关节腔内注射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TKA术后屈膝屈髋45°位,联合氨甲环酸腔内注射夹闭引流,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96名TKA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500mg,膝、髋关节屈曲45°,对照组伸直,引流管均夹闭4小时。测量两组的Hb降低值,失血量、输血量、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评分和膝周增量并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Hb减少值比对照组少56%,失血量减少32.7%,输血量下降23%,疼痛评分低15%,关节活动度大3°,膝关节周径增加值小2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屈髋屈膝45°联合氨甲环酸膝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减少TKA术后出血量且无增加并发症风险。
黄楷甫[2](2021)在《关节腔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夹闭引流4小时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应用1g氨甲环酸联合早期夹闭引流4小时与不接受引流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围术期血液丢失、术后康复及住院时长等方面情况。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切皮前30分钟静点1g氨甲环酸。其中观察组(n=40)关节囊缝合前撒入1g氨甲环酸留置一枚钳夹住的引流管并于术后4小时打开引流钳,对照组(n=40)既不撒入氨甲环酸也不放置引流,直接缝合伤口。评估的参数包括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围术期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早期并发症、住院天数、术后HS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在失血指标方面,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了29.93±11.92g/L,对照组下降了25.38±10.82g/L,两组Hb下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b变化趋势表现为两组均在术后第一天大幅度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围术期失血量上观察组为897.85±327.82ml明显高于对照组725.89±304.52ml(P<0.05)。其中观察组有4例进行了输血,而对照组均未输血,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有3例发生切口周围瘀斑,2例发生张力性水泡,1例切口延迟愈合;对照组4例切口周围瘀斑,6例张力性水泡,所有切口愈合良好,两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和感染性并发症,在并发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48±2.48天高于对照组6.45±1.32天(P<0.05),在术后康复情况,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先夹闭引流4小时联合关节腔内应用1g氨甲环酸在术后功能康复以及术后并发症上与不接受引流相差无几;其次与不接受引流的患者相比导致术后失血增多,并且最终转变为输血需求的增加;最后留置引流会干扰术后早期动员,延长住院时间。此外,引流出的血液对患者而言常常造成心理负担加重;对于临床医务人员而言引流管护理、拔管操作和引流口渗血造成工作负担加重。因此在初次简单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完全避免引流管的使用。
李想[3](2021)在《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假体周围感染是全髋关节术后翻修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当前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能否降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率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使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85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预防假体周围感染。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使用激素情况、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分析发生感染的患者临床特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表面感染发生的频数,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共有5例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对照组共有3例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实验组切口表浅感染5例,对照组表浅切口感染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延迟愈合16例,对照组延迟愈合3例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使用万古霉素更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常规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并不能可以降低假体周围感染,而且会增加切口延迟愈合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不值得临床常规使用。
张圣龙[4](2021)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放置与否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西藏地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放置引流管与不放置引流管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变化、红细胞压积(HCT)变化、患膝膝关节的肿胀程度、患膝膝关节的局部疼痛程度、患膝膝关节的功能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患膝膝关节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及其安全性,为西藏地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引流问题提供一些新的参考,从而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患者41例,41例患者的手术均由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一位高年资、经验丰富的主任医生完成,根据围手术期不同的处理方式,术后是否在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将两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引流组与非引流组,引流组患者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管。其中引流组共20例患者,16例女性患者,4例男性患者;非引流组共21例患者,18例女性患者,3例男性患者。做好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处理,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3d、7d红细胞压积(HCT)及血红蛋白(HB)的变化,并计算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的输血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d患膝膝关节活动度(ROM);记录两组患者患膝术前及术后1d 3d 7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评分)、术前及术后7d K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膝关节功能情况;术前测量并记录患肢髌骨上极上方3cm处大腿周径,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管,再次记录髌骨上极上方3cm水平大腿周径,将术前髌骨上极3cm水平大腿周径与术后该水平周径做对比,所得差值用于评价术后患膝膝关节的肿胀程度;两组患者术后7d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记录两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并观察患者术后膝关节切口的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整理以上相关数据,并使用spss 2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纳入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共41例,其中引流组共20例患者,16例女性患者,4例男性患者;非引流组中共21例患者,18例女性患者,3例男性患者。引流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7.95±6.53岁,非引流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9.76±9.26岁;引流组患者平均身高为163.55±6.76cm,非引流组患者平均身高为160.95±6.70cm;引流组患者平均体重为63.80±6.96kg,非引流组患者平均体重为61.90±8.06kg,两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引流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136.75±7.99g/L,术前红细胞压积(HCT)40.55±2.19%,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87.00±4.05度,术前KSS评分50.25±2.12分,术前VAS评分5.45±0.99分,非引流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136.52±9.43g/L,术前红细胞压积(HCT)40.52±2.25%,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87.90±4.28度,术前KSS评分49.38±1.96分,术前VAS评分5.43±1.12分,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红细胞压积(HCT)、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前KSS评分、术前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25.80±5.73天,非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25.38±6.31天,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引流组患者术后1d血红蛋白(HB)106.30±10.18g/L,术后3d血红蛋白(HB)95.55±9.05g/L,术后7d血红蛋白(HB)88.95±9.57g/L,非引流组患者术后1d血红蛋白(HB)126.14±8.24g/L,术后3d血红蛋白(HB)112.76±7.57g/L,术后7d血红蛋白(HB)102.43±5.94g/L,两组患者置换术后1d、3d、7d血红蛋白(H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引流组患者术后1d红细胞压积(HCT)29.55±2.74%,术后3d红细胞压积(HCT)28.15±2.25%,术后7d红细胞压积(HCT)28.65±1.42%,总失血量1389.79±336.57ml;非引流组患者术后1d红细胞压积(HCT)33.10±2.30%,术后3d红细胞压积(HCT)32.95±2.29%,术后7d红细胞压积(HCT)31.86±2.44%,总失血量1148.32±211.68ml,两组患者术后1d 3d 7d红细胞压积(HCT)及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引流组无患者输血,引流组有4例输血,非引流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引流组。6、引流组患者术后1d VAS评分4.85±0.99分,术后3d VAS评分2.80±0.95分,术后7d VAS评分1.65±0.67分;非引流组患者术后1d VAS评分4.24±0.94分,术后3d VAS评分3.14±1.15分,术后7d VAS评分1.86±0.79分,两组患者术后1d、3d、7d 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引流组患者术后7d膝关节活动度(ROM)102.20±4.70度,术后7d KSS评分85.05±3.93分;非引流组患者术后7d膝关节活动度(ROM)102.52±5.46度,术后7d KSS评分83.71±5.78分,两组患者术后7d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7d K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引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髌骨上缘大腿周径的差值2.80±0.98cm,非引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髌骨上缘大腿周径的差值2.95±0.96cm,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髌骨上缘大腿周径的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9、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中引流组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发生切口感染,非引流组中也是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发生切口感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藏地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随着手术设备更加先进化,医生术中操作更加精细,术中切口良好止血,围手术期氨甲环酸的应用,术后膝关节持续冰敷等措施,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引流组与非引流组在术后疼痛、膝关节肿胀程度、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膝关节KSS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引流组反而术后血红蛋白(HB)、术后红细胞压机(HCT)较非引流组低,总出血量较引流组高。本研究发现,与术后不放置引流相比,放置引流并无明显优势。因此,在西藏地区以后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可以考虑不放置引流管。
黄硕[5](2021)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留置引流对围术期失血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留置引流尚存争议。通过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引流与不引流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留置引流对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初期功能情况及切口并发症的影响,进而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不常规留置引流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行Hardinge入路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依据术中是否留置引流管分为引流组与无引流组,引流组共73例,包括男性30例,女性43例;无引流组共120例,包括男性43例,女性77例。收集资料,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ASA评分、麻醉方式、疾病种类、术前血液检查指标等。术后评价指标:VAS疼痛评分、术后换药次数、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分析,将两组患者中分布不均衡的因素变量纳入双因素分析模型或分层分析模型,分析留置引流管对围术期的影响。通过Gross方程计算其术后4天的总失血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依据样本理论数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通过Gross公式计算所得无引流组患者失血量为0.941±0.307L,引流组患者失血量为1.066±0.501L。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中髋关节疾病种类分布不均衡,将引流方式与髋关节疾病种类纳入双因素分析模型或以髋关节疾病种类进行分层分析,依次分析引流方式对总失血量,术后第一、第三天VAS评分,术后换药次数,术后两天内下床活动情况及Harris评分的影响。分析所得:两组患者术后围术期失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的围术期失血量多于无引流组;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第三天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换药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的换药次数多于无引流组;以髋关节疾病种类分层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两天内下床活动人数,两组中患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术后两天内下床活动人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的术后两天内下床活动人数少于无引流组,余髋关节疾病的患者术后两天内下床活动人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引流组和无引流组在围术期失血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引流可能增加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无引流组术后换药次数更少,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更早。无引流组并未增加术后切口及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6周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朱甜甜[6](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行关节置换术的R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筛选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RA并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9例,等距抽取同期住院的诊断为RA且未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33例,按照是否行关节置换术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分别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指标、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手术组患者99例,非手术组患者233例,与非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患者年龄较高(t=6.428,P=0.000),吸烟患者人数较少(X2=5.707,P=0.017),病程较长(Z=-10.343,P=0.000),BMI较高(Z=-7.263,P=0.002)。2.手术组关节置换情况:(1)置换关节:99例手术患者中,膝关节和髋关节是R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置换部位,行膝关节置换术者66例(66.7%),单膝关节61例,双膝关节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者33例(33.3%),均为单髋关节。(2)不同年份关节置换率:2012年-2019年RA关节置换率分别为:2012年1.7%,2013年1.4%,2014年1.1%,2015年1.0%,2016年0.4%,2017年0.8%,2018年0.7%,2019年0.6%,总体呈下降趋势。3.临床表现:与非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患者晨僵时间较长(Z=-3.187,P=0.001),关节畸形较多(X2=25.937,P=0.000),起病时首发累及关节为大关节者较多(X2=42.276,P=0.000),更易出现关节外表现(X2=96.586,P=0.000)。4.实验室指标:与非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患者ALP较高(Z=-4.763,P=0.000),两组WBC、PLT、HGB、PTA、INR、APTT、FIB、TT、D-D聚体定量、Cr、AST、ALT、LDH、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风湿免疫指标:与非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患者Ig M、RF和抗CCP抗体阳性率较低(Z=-2.604,P=0.009,X2=14.384,P=0.000,X2=19.876,P=0.000),AKA阳性率较高(X2=5.211,P=0.022);两组患者的补体C3、补体C4、Ig A、Ig G、抗ENA抗体、抗ANA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疾病活动:与非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患者DAS28评分较低(Z=-5.527,P=0.000),且手术组患者DAS28中度活动高于非手术组(X2=16.453,P=0.000),手术组患者DAS28高度活动低于非手术组(X2=18.265,P=0.000)。7.X线检查:与非手术组患者关节X线分期相比,手术组患者以III期为主(Z=-15.090,P=0.000)。8.危险因素分析: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年龄、病程、BMI为RA患者行关节置换手术的危险因素。9.治疗:手术组患者中,有生物制剂使用史或激素服用史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10.预后:99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纳入随访,其中失访21例,死亡3例,最终共75例获得评估,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54±1.76年。术后并发症有伤口感染1例,关节腔积液2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翻修、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1.RA行关节置换术者年龄偏大、病程较长、大关节受累首发、易出现关节畸形。2.年龄、病程、BMI可能为R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危险因素。3.R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预后良好。
马平[7](2020)在《局部应用载药硫酸钙颗粒联合DAIR治疗急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被称为“灾难性”并发症,治疗方式复杂、治疗周期长,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和高昂的治疗费用。PJI的治疗依据感染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有单纯抗生素治疗,清创、抗生素、假体保留(DAIR)的方式治疗,一期翻修术以及二期翻修术等。而对于关节置换术后的急性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即清创、抗生素及假体保留(DAIR)的方法治疗已成为普遍共识[1],目前对于传统的DAIR对感染控制及假体保留的成功率报道不一,存在一定的争议。载药自固化硫酸钙颗粒作为一种药物缓释体系运用于关节周围,在局部药物释放浓度高,对提高感染的控制率及假体保留的成功率有显着效果。同时载药硫酸钙颗粒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解快、强度低、不会对假体造成磨损以及可完全被机体吸收的优点,从而应用到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的DAIR手术中。本研究对经局部应用载药硫酸钙颗粒联合DAIR治疗的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目的:评价局部应用载药硫酸钙颗粒联合清创、抗生素、假体保留的方法(DAIR)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急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成功的要素及导致假体保留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019年收治的关节置换术后急性假体周围感染患者34例,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53-78岁,平均(65.8±8.1岁),膝关节23例,髋关节11例,合并高血压者14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冠心病者3例。均为手术后3月内的急性假体周围感染,出现感染症状至清创手术时间为3-120天,平均47.6天。均采用局部应用载药硫酸钙联合保留假体的清创术(DAIR)治疗,并定期随访患者感染控制状况,记录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X线表现、膝关节KS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截止2020年1月1日,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6个月,平均(22.5±17.3)个月,所有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32例患者感染得到控制,假体保留成功,感染控制率94.1%(32/34),2例患者感染复发,为膝关节患者,行一期翻修术治疗后痊愈,感染复发患者均为术前关节穿刺细菌培养阴性患者。术后3月时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较术前明显降低,血沉由术前平均(68.9±26.7)mm/h,降至术后平均(12.3±10.0)mm/h(P<0.01),C-反应蛋白(CRP)由术前平均(67.1±49.6)mol/l,降至术后平均(9.8±5.3)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膝关节KSS评分由术前平均(39.6±9.1)分,上升到术后平均(82.9±4.2)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关节Har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9.7±10.3)分,上升到术后平均(84.3±4.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表现。结论:局部应用载药硫酸钙颗粒联合清创、抗生素、假体保留(DAIR)的方法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的有效方法,尽早彻底的清创及局部载药缓释系统的使用是防止感染复发、假体保留成功的关键;迟发型感染、病程时间长及细菌培养不能明确感染病原菌是假体保留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
林凯[8](2020)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流管夹闭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一种既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失血,又不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引流方式。研究方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实验组:切口引流管术后即刻夹闭2 h(A组)、4 h(B组)和6 h(C组)后开放接负压引流,对照组(D组)为持续负压引流。记录并收集四组术后不同时间节点和总的切口引流量、术后第1、3天的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术后24h血红蛋白(Hb)下降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各组异体血输血率、换药频率、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术后不同时间的Harris评分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实验组[A组(夹闭2h)、B组(夹闭4h)、C组(夹闭6h)]术后前8h切口引流量、术后24h总引流量、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Hb和Hct、术后24h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术后异体血输血率等指标与对照组(D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其他时间节点切口引流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VAS评分对照组高于各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VAS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术后不同时间节点的Harris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愈合不良等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皮下瘀斑,实验组[A组(夹闭2h)、B组(夹闭4h)、C组(夹闭6h)]分别为2例、0例和4例,对照组(D组)2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流管短暂夹闭能有效减少THA术后显性失血,缓解术后早期疼痛,且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的快速康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术后即刻夹闭4 h效果优于2h和6h。
李二亮[9](2020)在《不同方式应用TXA联合引流管夹闭在TKA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是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TXA,以减少手术失血,血红蛋白丢失,并降低TKA患者的异体输血要求。TXA的给药可以通过膝关节局部给药、静脉给药或联合给药。目前针对氨甲环酸局部应用术后放置引流管是否应该夹闭尚无定论,关于氨甲环酸局部应用与联合应用的差异性仍有待研究。本研究通过荟萃分析在TKA术后早期引流管夹闭与持续引流对引流量及失血量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联合不同方式应用TXA,最终确定TXA在TKA手术中最佳的用药方案。第一部分:TKA术后引流管夹闭与持续引流对术后引流量及失血量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TKA后早期夹闭对比持续引流对术后引流量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CBM、CNKI、VIP、Wan Fang、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2位研究者依据纳入标准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合并数据。[结果]共纳入18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233例患者。引流管夹闭4h组较引流管持续开放组能够减少总引流量(P<0.00001),术后24h引流量(P<0.00001),术后48h引流量(P<0.000 01)。引流管夹闭4h组较引流管持续开放组能够减少总失血量(P<0.0001),术后24h失血量(P=0.008),术后48h失血量(P<0.000 01)。引流管夹闭4h组较引流管持续开放组能够减少术后输血量(P=0.006)。引流管夹闭4h组较引流管持续开放组能够减少术后24h Hb丢失量(P<0.0000 1)。[结论]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引流管夹闭4h较持续引流不仅能明显减少TKA术后患者的引流量,失血量,术后输血量,还可减少术后24h的Hb丢失量。第二部分:4h引流管夹闭联合不同方式应用TXA在初次TKA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目的]在早期引流管夹闭4h条件下,评价不同方式应用TXA在TKA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行TKA的患者且符合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84例,根据TXA的使用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联合给药方案):切皮前10min静脉滴注1gTXA,并在切口关闭后经引流管逆向注入2g TXA(43例);实验组(单纯关节腔内TXA给药方案):单纯在切口关闭后经引流管逆向注入3g TXA(4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伤口持续渗出等并发症发生率。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分析比较后,发现在4h引流管夹闭条件下两组术后两组血红蛋白丢失量、深静脉血栓、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所有研究患者均未发生重大血栓事件。虽然在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的相关对比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方案相对有更少的术中出血以及更短的手术时间。但在总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输血,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方案相比于单纯关节腔内TXA给药方案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存在差异,手术前静脉给予TXA可以减少术中出血,但不会影响总失血量以及引流量。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在关节肿胀、血栓形成、输血率、伤口持续渗出、深部感染相关对比中不存在差异。但考虑到全身给药相关的潜在并发症,我们不建议在TKA术中静脉使用TXA,并推荐单纯关节腔内应用TXA。
溪应龙[10](2019)在《一期病灶清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骨科关节组收治的32例(32膝)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行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2例患者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具体详见正文)筛选纳入,其中男14例,女18例;手术时年龄39.78±11.82岁(24-69岁)。患者术前膝关节疼痛明显且有静息痛,肿胀伴活动受限,红细胞沉降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值,经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及以上后,红细胞沉降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下降或接近正常,此时行一期彻底病灶清除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我们将膝关节内部分为6个区域,Ⅰ-Ⅵ区分别是髌上囊、内侧间沟、外侧间沟、髌下脂肪垫、胫骨平台及周围、后方关节囊,清创是按照分区逐个区域进行,尽量避免遗漏病灶,至少选两个及以上分区的病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第二天开始原方案的四联抗结核治疗至少12-18个月,必须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水平,并维持6月以上,方考虑停药。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AKS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出院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一年随访时复查膝关节X线片、ESR、CRP,记录患者入院时、术后随访时的ESR、CRP、AKS功能评分、SF-36量表评分。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配对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手术前与随访结果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结果]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支持结核感染诊断。32例患者术后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局部未出现红肿疼痛,结核中毒症状消失,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后血栓消除出院;14例(14膝)出现患侧下肢的轻度肿胀,予以对症处理,理疗并抬高患肢,肿胀消除。全部32例(32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31±17.17个月(12-84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膝关节假体周围未出现透亮线,说明无松动迹象,假体稳定,同时未见结核复发征象。入院时ESR为(43.16±9.21)mm/h,CRP 为(43.64±12.78)mg/L,AKS 膝关节评分术前(26.56±7.01)分;末次随访时ESR为(3.88±1.60)mm/h,CRP为(3.12±1.64)mg/L,AKS膝关节功能评分(90.31±4.90)分,手术前与手术后随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手术后12个月随访的SF-36评分各维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TKA)可以用于膝关节结核感染。在术前抗结核治疗有效,术后继续坚持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术中按膝关节分区逐区彻底清除病灶,一期病灶清除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后结核复发率低,假体生存率高,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
二、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膝关节腔容积变化、患者舒适度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膝关节腔容积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屈曲角度与患者舒适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屈髋屈膝45°联合氨甲环酸膝关节腔内注射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关节腔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夹闭引流4小时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对血肿及关节肿胀的影响 |
2.2 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
2.3 对伤口并发症的影响 |
2.4 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2.5 对术后失血的影响 |
2.6 对住院时长的影响 |
2.7 总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对象与分组 |
3.2 患者一般资料 |
3.3 术前准备 |
3.4 治疗方法 |
3.5 术后处理 |
3.6 观察指标 |
3.7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基本信息 |
4.2 围术期失血相关指标的比较 |
4.3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4.4 住院时间、关节活动度及两组HSS评分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失血以及输血情况讨论 |
5.2 术后并发症情况讨论 |
5.3 术后康复及住院时长情况讨论 |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3)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个人简历 |
文献综述 人工关节周围感染的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4)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放置与否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研究方法 |
2.6 术前准备 |
2.7 手术方法 |
2.8 术后处理 |
2.9 出院标准 |
2.10 观察指标 |
2.11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KS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比较 |
3.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1d3d7d血红蛋白(HB)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1d3d7d红细胞压积(HCT)、总失血量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1d3d7d VAS评分比较 |
3.7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髌骨上缘大腿周径差值(cm)比较 |
3.8 术后7d膝关节活动度(ROM)、KSS评分比较 |
3.9 两组患者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疗效分析 |
4.1.1 总出血量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
4.1.2 术后疼痛 |
4.1.3 膝关节的功能康复 |
4.1.4 围手术期并发症 |
4.1.5 本研究局限性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膝关节术后引流及疼痛问题的研究进展 |
1 术后引流问题 |
2 术后疼痛 |
2.1 围手术期疼痛 |
2.2 疼痛原因 |
2.2.1 医源性因素 |
2.2.2 假体源性因素 |
2.2.3 患者因素 |
2.3 术前镇痛的处理策略 |
2.4 术中镇痛的处理策略 |
2.5 术后镇痛 |
2.6 多模式镇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VAS评分表 |
附录二 KSS评分表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5)全髋关节置换术留置引流对围术期失血及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围术期失血量 |
3.3 术后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
3.4 术后换药次数 |
3.5 术后早期功能 |
3.6 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相关数据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综述 术后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
1.前言 |
2.THA围术期失血影响因素 |
3.THA术后引流相关理论 |
4.前景与展望 |
5.参考文献 |
致谢 |
(6)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风湿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治疗的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7)局部应用载药硫酸钙颗粒联合DAIR治疗急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史及诊断 |
1.3 载药硫酸钙颗粒的制备 |
1.4 术前准备 |
1.5 手术方式及过程 |
1.6 术后处理 |
1.7 随访指标及感染复发的评价 |
1.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细菌及药敏结果 |
2.2 感染控制率及假体保留情况 |
2.3 术后炎症指标变化结果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 |
讨论 |
3.1 PJI的诊断 |
3.2 关节置换术后PJI的治疗 |
3.3 局限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流管夹闭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围手术期管理 |
2.3 观察指标与记录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留置方案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不同方式应用TXA联合引流管夹闭在TKA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TKA术后早期夹闭对比持续引流对术后引流量和失血量影响的Meta分析 |
1.1 资料及方法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2 检索策略 |
1.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1.4 文献质量评价 |
1.1.5 数据提取 |
1.1.6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文献检索结果 |
1.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结果 |
1.2.3 Meta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4h引流管夹闭联合不同方式应用TXA在初次TKA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
2.1 资料及方法 |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2 围手术期资料收集 |
2.1.3 TKA手术围手术期失血量计算方法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结论及研究展望 |
1.主要结论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荣誉 |
致谢 |
(10)一期病灶清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膝关节腔容积变化、患者舒适度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健齐.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关节腔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夹闭引流4小时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分析[D]. 黄楷甫. 吉林大学, 2021(01)
- [3]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D]. 李想.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放置与否的系统评价[D]. 张圣龙. 西藏大学, 2021(12)
- [5]全髋关节置换术留置引流对围术期失血及并发症的影响[D]. 黄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D]. 朱甜甜.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7]局部应用载药硫酸钙颗粒联合DAIR治疗急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分析[D]. 马平. 山东大学, 2020(09)
- [8]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流管夹闭的临床疗效比较[D]. 林凯.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不同方式应用TXA联合引流管夹闭在TKA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D]. 李二亮.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一期病灶清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晚期活动性全膝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D]. 溪应龙.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标签:引流管论文;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膝关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