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_文学论文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元代论文,双语论文,江浙论文,家族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9)03-0047-05

所谓双语文学现象,特指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纵观整部中国文学史,元代以前,不存在普遍意义的双语文学现象。汉民族以外的文人用汉语写作不但罕见,而且往往带有偶然性。元代,定居中原的、母语并非汉语的蒙古、色目等民族人士,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纷纷采用汉语写作文学作品,使用汉语来作为家族或社区的交际语言。这一现象成为元代文学的显著特征。

在元代,社会构成空前繁复,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和谐的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作为新的视角,研究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作为元的国策,治下民众被区分为4个部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蒙古族是元的创建者;色目人,大致等同于西域人;汉人,并非特指汉族,而是北方区域居民,包括汉族、女真、契丹、渤海等民族;南人,则是江南以汉族为主的人群。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历史上代表性最广泛的作家队伍,用汉语写作、并且有作品流传至今的文学家,不仅汉族,还包括蒙古族,以及畏兀、唐兀(河西)、西夏、康里、撒里、大食、钦察、回回、拂林、葛逻禄、乃蛮、阿鲁浑、克烈、塔塔儿、雍古、天竺等数十个民族的人士。如此盛况,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以信仰而言,历来文坛只有释、道作家,元代则扩大为也里可温(基督教)、答失蛮(伊斯兰教)与儒、释、道共聚文坛。元朝名臣、著名诗文家马祖常(元文宗称之为“中原硕儒”)家族正是“也里可温”。历来公认的元代最具代表性的3个诗人——杨维桢、虞集、萨都剌中,萨都剌则是“答失蛮”。仅以编入《全元诗》而论,元代有作品传世的双语诗人就有202人,存诗5800首以上。

我们的研究认定,元代双语文学现象是以上丰富内容存在的基础。蒙古、色目人使用双语,选择以汉语写作,是元代文学与文化的特点,也是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可以期待的新的增长点。

21世纪起始,随《全元文》出版,《全元诗》编定,元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向诗文方面扩展。与之同时,蒙古、色目双语作家受到相应重视,足以成为元代文学与文献研究进入新世纪的标志。

现代史学家陈垣先生出版于1935年的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是元代双语文学现象这一学术课题的奠基作。该书研究、标举了元西域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具有启示意义。

受到陈垣研究的启发,笔者在元代文学史上为西域诗人,特别是贯云石、薛昂夫增设了相应的章节。从西域诗人群体到双语文学现象,从文学家的个案研究到定居中原的蒙古、色目双语文学家族,是一个艰巨、持久的积累、探索过程。这一课题涉及了文学、历史、文化、民族、文献、人文地理等诸多学科领域,不但对研究者自身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瓶颈”。双语文学现象、双语文学家族研究课题的确立,则体现出一个世纪以来元代文学的研究者以及学科本身的进展。

本文仅就元代定居江苏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偰氏,做新的考证与研究。

杨维桢首倡的集咏西湖竹枝词,是元至正初期江南文坛影响广被的大事。杨维桢辑刊《西湖竹枝集》,所收诗篇,作者除江浙人士,还有汉人与蒙古、色目人。其中,不花帖木儿是“国族”。《西湖竹枝集》的不花帖木儿小传说:

不花帖木儿,字德新。国族,居延王孙也。以华胄出入贵游间,而无裘马声色之习。所为诗,落笔有奇语,如“玉楼珠泊晚天凉,秋色依稀满建章。金井梧桐霜叶尽,自随流水出宫墙”,亦宫词之体也。

所谓“国族”,元代特指蒙古族。不花帖木儿,含义是“铁牛”。居延王,系元武宗至大年间曾任江浙行省左丞相的别不花。别不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被追封为居延王,妻室均被追封为居延王夫人。元人程钜夫《雪楼集》卷四,有其家族7篇封谥制①。居延,今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王孙”不花帖木儿,是贵戚别不花家族的直系后裔②。

至正前期,吴中的文人会集之地,以顾瑛玉山草堂、倪瓒清阁、杨维桢草玄阁最著名。不花帖木儿出入于其间,不但参与集咏西湖竹枝词,倪瓒还有《赋居延王孙德新小隐轩》诗(顾瑛《草堂雅集》③卷九),郯韶则作《小隐为居延王孙德新赋》(《草堂雅集》卷一二)。《西湖竹枝集》编录的不花帖木儿《西湖竹枝词》云:“湖上春归人未归,桃红柳绿黄莺飞。桃花落时多结子,杨花落处只沾衣。”

除《西湖竹枝词》与《宫词》,不花帖木儿的传世之作,还有一首题画诗。宋人马和之《瑶池醉归图》曾是清宫秘藏的名画,画的后幅,有11篇元人题跋,第三篇是不花帖木儿题诗:“神鹿行如雨,仙姬醉似泥。归来浑忘却,月转碧梧西”。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这首题画诗手迹自署“北庭不花帖木儿”,并钤一印“德新”。这方印章至关重要,不花帖木儿是元蒙古色目人常见的名字,有了“德新”之印,才可以确证“北庭不花帖木儿”,与参与集咏西湖竹枝词、表字“德新”的“国族”,居室有“小隐轩”的“居延王孙”不花帖木儿,是同一人。北庭,元代指高昌回鹘王国故地,又称“别失八里”,可证不花帖木儿家族入居中原之前,来自新疆的别失八里地区。别不花之名,可以理解为“别失八里的牛”。别不花祖上被迫封为居延王,显然与家族进入中原之前的来历有关。而北庭,在元代则与“江浙”、“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并列,成为前朝未有的一个新籍贯,例如元曲家贯云石自署“北庭贯云石”,著名的华化家族偰氏称为“北庭偰氏”。

别不花在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出任江浙行省平章、左丞相,按元蒙古色目人占籍中原的惯例,他的家族定居地应在江浙行省④。不花帖木儿家中有小隐轩,倪瓒、郯韶均有题诗,郯韶《小隐为居延王孙德新赋》诗云:“草堂三日风雨惊,闭户不闻车马声。书签颇怪燕泥湿,井屋忽看春草生。王孙亦在城西住,手种团团青桂树。朝来读书不下堂,自写淮南小山赋。”据诗意,不花帖木儿曾居住在郡城之西,隐居市朝(大隐隐于市朝),却自谦“小隐”,以诗书自娱,并以题跋名画、唱和赠答参与了当地文人交游。他的双重身份(贵戚之裔、有诗文名)使他成为时论所重的江浙文化名人。

以上,是依据元代文献对入籍江浙的双语诗人、北庭不花帖木儿的经历做出的考述。进一步的研究则证明:元明之际,不花帖木儿家族以“冒”为汉姓,成为江浙世族。

江苏如皋冒氏,以冒辟疆为代表,明清知名度颇高。元朝之前,汉姓并无冒姓,如皋冒氏“元末受姓时有兄弟三人”⑤,明初忌讳蒙古色目姓氏,洪武元年(1368年)又曾诏禁蒙古姓氏,兄弟三人之父的名字失传。元末受姓为冒的三兄弟,兄长叫冒致中,海陵人,元末为两淮盐运丞。致仕家居,吴王张士诚辟之不就,以疾辞(《古今图书集成》卷四八五)。据如皋冒氏家谱今存的线索,只知冒致中的父亲表字德新,是蒙古贵戚,王室之后。

如上所述,北庭不花帖木儿,表字德新,蒙古族(“国族”),出自华胄(“居延王孙”)。元代后期活动于江浙行省的文人(本地人与蒙古色目人),以德新为表字者,仅知不花帖木儿一人。如是,参与集咏西湖竹枝词、出入玉山草堂等文人聚会之所的双语诗人不花帖木儿,无疑就是冒致中三兄弟的父亲、如皋冒氏的授姓者。由于此前缺乏对元代双语文学家的深入研究,“冒氏”来历未能得到元代文献的参证,出现了盲点。

蒙古色目人取汉姓,是时尚所趋,据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几乎所有华化家族,都有汉姓。不花帖木儿子孙受姓为冒,或是出于“帖木儿”的转音。

杨维桢《西湖竹枝集》,于至正八年(1348年)序刊于玉山草堂。不花帖木儿小传引录的《宫词》,表述了“金井梧桐”叶落后随御沟之水流出“宫墙”的无奈。而他的《西湖竹枝词》以“桃花落时多结子,杨花落处只沾衣”作结,则抒写了不做随风飘去的落花,而将在江南落地生根的情怀。诗虽短小,意味颇深。

北庭不花帖木儿,是被忽略的元代双语文学家。如皋冒氏,是元代定居江浙的双语文学家族之一。

北庭偰氏,是元代主要的双语文学家族。自入居中原的第三代偰文质(合剌普华之子)定居溧阳,成为江浙溧阳偰氏⑥。终于元,有“一门两代九进士”之誉,偰玉立、懊哲笃、偰逊(偰百僚逊)、偰斯,不仅名载《元史》,同时也是著名的双语文学家。偰逊有诗文集《近思斋逸稿》二卷传世,还成为邻国韩国庆州偰氏的始祖。

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圭斋文集》卷一一),是研究元代偰氏的重要文献。偰氏肇源于唐代回鹘崛起时期的杰出人物暾欲谷,其后人累世为高昌回鹘王国的贵族,回鹘西迁,偰氏随之定居在北庭。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又随回鹘王背弃西辽,归顺成吉思汗,蒙古(元)进入中原,偰氏为其前驱,以战功受到封赏。偰氏入元第一代是岳麟帖穆尔,岳麟帖穆尔的第八个儿子合剌普华,在家族传承中有特殊地位。据《高昌偰氏家传》,合剌普华早年侍母居山东益都,一天感叹说:“幼而不学,有不堕吾宗者乎!”显然家族往事,是他的精神负载。岳麟帖穆尔“奇之,俾习伟兀(维吾尔)书,及授语、孟、史鉴文字。记颂精敏,出于天性”。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合剌普华占城战死,谥忠愍,追封高昌郡公。从合剌普华的长子偰文质起,因祖先起家北方的偰辇河⑦,便以“偰”为姓氏。偰文质与家室曾定居江西南昌,至顺年间(1330年—1332年),又“买地溧阳州永成乡沙溪之上”,将家族墓地安置在溧阳沙溪。“奉忠愍(合剌普华)而下六丧,以昭穆序葬。”(《黄金华集》卷三九)溧阳沙溪,成为北庭偰氏在中原的栖居地。

偰文质的5个儿子:偰玉立、偰直坚、偰哲笃、偰朝吾、偰列篪,“皆第进士”,“以文学、政事称于时”(《元史》卷一三九《忠义传·合剌普华》)。元仁宗恢复科举,延祐二年(1315年)首科,偰文质第三子偰哲笃举进士。延祐五年,长子偰玉立举进士。

作为双语文学家,偰玉立有诗、词、文章传世,在元代中期,是文坛、政界都相当活跃的人物。顾嗣立《元诗选》三集辑有偰玉立《世玉集》,存诗13首;李修生主编《全元文》39册,录存偰玉立文4篇;唐圭璋《全金元词》存其词1阕。此外,诗、文均有佚篇。偰玉立还是书法家,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卷一二著录偰玉立手书《石溪禅寺无一禅师塔铭》(偰文质撰文,偰玉立正书)。

延祐五年中进士,偰玉立授秘书监著作佐郎,历翰林待制、国史院编修官,出为河东宪佥。至正九年夏,任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宦迹颇显,始终活跃在文坛。由他发起的至正五年(1345年)“绛守居园池”诗会(明《山西通志》卷一六)以及集咏德风亭(在山西)、至正十年“瑞像岩”之游(陈启仁《闽中金石略》卷一二)(在福建泉州),归于传统诗文范畴,引起时论关注,影响历时长久。元代双语文学家族偰氏,因偰玉立与偰哲笃而知名。

此间,偰玉立历仕朝野,溧阳永成乡沙溪村是他倦仕思隐的栖息地。在溧阳沙溪,偰玉立将居室命名“止堂”,并以“止庵道人”或“止庵”为别号,表达“方盛知止”的意愿。《止堂诗》(《永乐大典》卷七二四一引《溧阳志》),是未收入《元诗选》三集《世玉集》的佚诗。诗序写到:“余去朝之二年,禄余不给于食,益厌城市。濑阳村求田数亩,结庐以居,遂得躬耕焉。扁兹堂曰止堂,为之铭,复系以诗。抑亦见安于义命云耳。”诗云:

筑庐向南山,艺田在东皋。悠悠木石居,皞皞耕凿谣。饮水白日长,看云青松标。流泉振宫征,好花落琼瑶。嗟我尘俗人,惊心逐喧嚣。濯然牛山木,惭彼燕谷苗。归来薜萝深,坐见猿鹤招。虚室炫光景,微风动飘摇。谅无陶猗金,亦有颜许瓢。于焉虽栖止,终焉以逍遥。

溧阳别名“濑阳”。据诗序,偰玉立在溧阳买田结庐,并且亲自躬耕陇亩。远离北庭万里之外的溧阳,是偰氏的第二故乡和休养生息之地。

溧阳,元代是江浙行省的一个州。古称“金渊”(金囦)。溧阳州地理位置接近山区,众水汇聚,人杰地灵。因为在溧阳的经历颇难忘怀,元前期,诗人元淮与仇远的别集,分别以“金渊”(金囦)为名,溧阳州又是文人的寄存诗情之地。

元淮,字国泉,号水镜,崇仁(今属江西)人,徙居邵武(今属福建)。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秋,任溧阳路总管,有诗云:“卧薪尝胆经营了,更理毛锥治溧阳”。至元二十七年春,因公到行省,请改溧阳路为州,以苏民力。元淮诗多独吟之作,所作结为《金囦集》一卷,这一卷之诗,基本写于从至元二十四年开始在溧阳任职的几年间。

元初著名的诗人、词人仇远,曾出任镇江路儒学学正,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迁溧阳州儒学教授。在任期间,年近六旬的仇远写了一组七言绝句《言怀》,表述“身在溧阳,心在西湖”的隐衷。其中一首写道:“此地曾经李白游,湖山消得好诗留。两桥十里东西市,只欠春风一酒楼。”仇远诗集,也以《金渊集》为名。到元代后期的至顺年间(1330年—1332年),祖籍北庭(别失八里)的回鹘世家偰氏,在江浙购置家族墓地,落地生根,成为溧阳华族。

北庭偰氏,偰玉立与偰哲笃兄弟入仕颇早,时名颇著,偰哲笃之子偰逊与偰斯的经历,则是双语文学家在元明之际的典型遭际。

至正战乱,偰逊(字公远)至正十八年(1358年)避地高丽,因之高丽庆州始有偰氏,他的诗文集《近思斋逸稿》二卷成为绝唱。入明,偰斯(字公文)经历了明初对蒙古色目人的排斥,洪武十三年(1380年),自山西布政使入为吏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是明初得以善终的色目人。洪武元年、二年,偰斯两次出使邻国高丽。在那时,高丽庆州已经成为北庭偰氏新的聚落地。

偰逊是元代双语家族偰氏最后的诗人,《近思斋逸稿》卷上存诗作于元至正十八年以尚宾出使高丽,留居高丽庆州,被高丽王封为高昌郡公之前。其中七言歌行《病歌行》是诗人的心灵史:

平生误有诗书癖,一年四序多寝疾。迩来逾月不出门,逆数当如自除夕。始因风热作牙疼,投以清凉遂脾湿。气结腹鸣膈有痰,肉黄骨见支无力。神昏但觉语艰难,食小非关事烦剧。药物虽加一效无,几案漫展诸方集。所惭不孝致亲忧,只合深思求已失。或者兴居罔有常,不然喜怒多相激。亦知适意总为害,戒慎何尝不兢惕。追昔婴孩十月余,失乳呱呱终夜泣。代以肥甘伤太早,稍长惟知嗜瓜栗。血脉初从襁褓乖,髫童已与忧思逼。真元虚弱此其由,如木方春蠹为蚀。柯叶徒荣本易摇,炎凉欲变灾先殖。大庾岭南烟瘴海,冒毒亲侍青骢迹。归挂云帆蹈大江,惊遑况触风涛急。前岁金陵卧竹林,疟利三秋貌如漆。去年肺气常州馆,寒热奚翅过百日。剥穷必复理所定,祗谓今春颇安辑。云胡于此又缰绵,何以解忧惟简帙。长者还嗔损精思,止遏仍怒加抛掷。我自乐此不为疲,清朝开囊寻缄笔。偶书聊且慰区区,乱语宁知成历历。溧阳江边花蕊红,溧阳江上春光碧。

诗中,中年多病的偰逊借侍父宦游四方的感受,写出身处末世的茫然。

至正中期,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皇元的大厦将倾,天下即将风起云涌,几案难安。特别是蒙古、色目文人,由于来历出处的特点,感受更真切。作为入居中原的第五代,偰辇河太遥远,北庭也为山河阻断,在云山之外,《病歌行》的结句“溧阳江边花蕊红,溧阳江上春光碧”,是写景致,也是写心绪,写出了从心力交瘁到情怀释然的归宿感。

朱彝尊《明诗别裁集》卷一二收录偰逊五言绝句《山雨》(《近思斋逸稿》卷上题为《山中雨》),并以“纯乎天籁”为评。诗云:“一夜山中雨,风吹屋上茅。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以七言古诗《病歌行》与五言绝句《山雨》相较,虽然写作角度不同,篇幅不等,写的却是同一种心境:来历久远、已经成为历史一部分的双语家族偰氏,绝不会在易代战乱中消失无存。

附笔:

2009年3月17日,笔者前往溧阳沙涨村探访偰氏聚居地。偰氏族人热情相助,拜谒了合剌普华陵墓,墓园面向西域北庭,园林肃穆,昭穆有序。在偰氏家族活动室,我们重新体验了偰氏从中世纪以来的迁徙、定居史。共同考察的,除笔者,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颐青、中华书局胡友鸣、昆山名人文化村祁学明。东道主是毛场村委、沙涨村村民偰振兴夫妻。

[收稿日期]2009-03-21

注释:

①别不花之妻卜颜察,生前被封为延国夫人。如是,别不花在至大年间受封为居延公(延国公)。

②参见萧启庆《元代蒙古人的汉学》一文(台湾允晨丛刊第56辑《蒙元史新研》)。

③《草堂雅集》不同版本卷帙不一,本文引据《草堂雅集》,为陶湘所刻十八卷本。

④据《元人专记资料索引》(第4册第2280页-2281页),别不花的经历是:“累官集贤院使,武宗立,授中书平章,寻出为江浙平章,进左丞相,改江西左丞相,移湖广,以赃罢,天历元年起为中书左丞相,明年御史劾其不法,谪居集庆”。元集庆路属江浙行省。

⑤冒廉泉,冒俊:《为“冒氏伪谱”正名》,《寻根》,2008年第2期。

⑥目前,聚居在江苏溧阳沙涨村(即沙溪村)等地的合剌普华族人,有偰、普两个姓氏,都来源于西域北庭,是岳麟帖穆尔的后裔。

⑦偰辇河,又作“偰辇杰河”、“起辇谷”,或以为就是克鲁伦河,但一般认为应该是和林河的一部分(色楞格河)。

标签:;  ;  ;  ;  ;  ;  ;  ;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