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内部化现象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现象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04)03-0007-05
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内部化现象
1.内部化的涵义
一般而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研发阶段→孵化阶段→产业化阶段,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研发阶段的工作,企业从事孵化和产业化阶段的工作。但现实经济中,我们看到科研与生产正走向紧密结合,一方面企业不再只从事孵化及产业化阶段工作,而将其活动范围向产业化的源头延伸,把研发阶段合成于企业内部,不少大型企业建有自己的研究机构从事研发工作,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三分之一建有研发机构;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也不仅仅只是从事研发工作,而将活动范围延伸至孵化和产业化阶段,不少高校、政府科研机构都有自己创办的企业,如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都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内部化,其本质就是企业或研究机构将原本在自身外部的组织合成于企业或研究机构之内,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有些与企业联合的研究机构看似独立,似乎没有被内部化,其实这些研究机构原先自由、开放的研发被签约研发所代替,因此在签约规定的时间内,这些研究机构可以被近似地看成企业研究机构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内部化不仅包括实体性联合,也应包括各种协议性联合。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内部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内部化程度也不同。就深度而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越紧密,其内部化程度越高。一般来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签定各类合作开发协议的内部化程度较低,建立合作性实体的内部化程度较高,企业直接购并建立科研机构或科研机构购并建立企业的内部化程度最高。
2.对企业实施内部化现状的认识
企业研发投入迅速增加。R&D资源清查显示,2000年我国开展研发的各类机构为19352家,其中企业办的为10504家、占54.3%。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37.6亿元,增长23.9%,已占全国的60%。
创新型人才不足。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基础,目前企业对营销人员较为重视,管理方式灵活,激励措施有力,而对研发人员重视不够,未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小,投入强度低。2000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为537.6亿元(约合63亿美元),比世界一些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仍低得多,如1997年美国通用汽车的研发投入为140亿美元,福特汽车为107亿美元。目前,我国中大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为0.7%左右,而发达国家为2.5%~4%左右,可见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无论在规模还是强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对企业研发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发达国家百分之百的大中型企业都设立专门研发机构,而我国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研发机构的仅为35%左右。相当多的企业因没有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3.对高校实施内部化现状的认识
高校、科研机构实施内部化有多种形式,如同企业联合研发、建立企业孵化器、创办高技术企业等,由于资料所限,只对高校创办高技术企业这种形式进行分析。
高校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但经济总量还较小。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高校共有科技企业2100家,资产总额577.41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68.12亿元,利润35.43亿元,上交税金18.79亿元,上交学校利润8.46亿元。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看,200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收入达15964亿元,而高校科技产业收入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2.3%,这说明虽然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但总量和规模仍然较小。
出现了一批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高校科技企业多数是在转化自身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创办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的优势学科如信息技术、新材料、软件等,由于起点高、技术先进,许多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培育科技企业的同时,培育了一批著名品牌,如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清华同方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天大天财软件、交大昂立、浙大中控集成系统等。
高校科技企业发展不平衡。据2001年统计显示,在创办科技企业的全国近400所高校中,销售收入前十位的高科技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高校科技企业销售收入的70.58%。其中36所高校的销售收入就占全部高校销售收入的90%,北大和清华两校科技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高校的45.5%。2001年科技企业销售收入达1亿元的高校只有6所。可见,高校科技产业的集中度非常明显,几所著名的高校占有绝对优势。
高校仍有丰富的科技产业化资源待进一步利用。我国高校拥有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60多万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2/3,“863”计划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的14%。全国高校每年大约产生10000项科技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10%,表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高校的科技产业化资源仍有待进一步利用。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内部化原因
1.基于企业角度的内部化原因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内部化,既有企业通过合成研发阶段的内部化,也有高校、科研机构合成孵化阶段及产业化阶段的内部化。下面以企业合成研发阶段的内部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产的原因。
(1)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促使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西方传统的内部化理论认为,科研成果供需双方不能很好实现交易,问题既不出在科研成果的供给方(研究机构),也不出在需求方(企业),而是在于科研成果作为商品其本身的特殊性。技术作为中间知识投入具有整体性、共享性,一项复杂的技术往往难以分割来让渡,其效果和价值最好通过使用、在实践中加以判断和认定,而其本身却要求严格保密,故卖方不愿透露,否则就丧失了占有能力,而买方若不了解其真实价值,当然不愿支付令卖方完全满意的价格。此外,成交后卖方仍保留所有权、让渡的是使用权,因此买卖双方都存在继续扩散的可能性,因而难以确保技术的垄断性等等。种种限制,使买卖双方很难以合理价格成交,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专用性增强,企业对某一专用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少,技术的交易费用提高,实现供需双方的技术交易越来越困难。所以对科研成果交易来说,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于是企业求助于内部化开展研发活动。
(2)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财富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得到重视和加强。一是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我国两次修改专利法,参加了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和协定,并且是WTO《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签字国。二是在司法和行政保护等方面的法治建设大大加强。近几年来,经司法程序,各级法院判决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每年有三千多件;经行政机关调处或做出处罚的有几万件,有力地打击了侵权行为。三是我国加入WTO,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争夺、控制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尖端技术封锁。如果我国企业仍只注重引进、模仿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不能拥有一流的技术,也不可能创新出具有独占性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开展自主创新,加强研发能力。
(3)企业竞争的前移,导致企业加强研发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将是一个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市场环境。企业间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的生产前移到技术创新,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成为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的法宝。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建立和完善既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又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科研开发体系,已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活动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65%以上,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体(见表1)。
表1 日、美、德三国研发(R&D)经费使用分布(%)
政府 大学 企业
其他
R&D机构
R&D机构
R&D机构R&D机构
日本(1995) 9.6 20.7 65.27.5
美国(1996) 9.0 15.1 72.73.2
德国(1996) 15.3 18.9 65.8——
资料来源:科学技术部,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加深,竞争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提高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仅依赖外部科研力量是不行的,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因此,企业竞争由生产向技术创新的前移,必然导致企业加强研发能力。
(4)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加强研发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主要消费品市场及资本品市场开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原先的数量扩张增长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企业之间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再加上市场竞争的趋势激烈,企业不得不充分发挥规模、品牌、技术等优势。在改革和竞争的推动下,主要资源向大企业集中,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产业集中度上升(见表2)。
表2 我国部分产业集中度值的变化情况(%)
产业 1990年1994年
烟草5.4
7.8
食品2.3 11.1
橡胶6.1 18.0
电气机械9.3 14.3
金属制品3.7
7.3
医药9.7 17.6
电子和通讯 14.6 18.6
资料来源:李永禄主编,《中国产业经济研究》,西南财大出版社
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加强研发能力:一是集中性市场中的企业与竞争性市场中的企业相比,能够更好地筹集研发费用。这是因为垄断性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其积累要比竞争性企业多得多,能够提供更多的经费用于研发活动。二是研发也存在规模经济问题,集中性市场中的企业可能具有研发方面的规模优势。一方面,垄断性企业可以购买大型的、专用于研发的设备,吸引和聚集许多领域的专家共同进行研发,并利用自己庞大的销售网络,迅速地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创新必然带有风险,垄断性企业的规模大,更有能力承受巨额的研发经费带来的风险。三是集中性市场中的企业数量较少,如果其他企业非法运用某企业的研发成果,能够比较容易被发现。因此,集中性市场的研发成果保护成本较低,有利于企业加强研发活动。
2.基于高等院校角度的内部化原因分析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供给者,企业作为需求者、市场机制缺陷对双方交易的影响是相同的,所以市场机制缺陷促使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选择内部化,同样也促使高校选择内部化。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原因促使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实施内部化。
(1)政府政策的引导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内部化的重要前提
十多年来,政府政策的引导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内部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尤其是1993年全国高等院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后,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必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把高校科技产业办得好坏作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申请“211工程”的高校均把发展科技产业列入了规划方案。1999年国家教育部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是“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促使各高校进一步发展校办高科技企业。随着高校科技产业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得到了地方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些地方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高校科技产业许多支持和扶植,如上海市每年提供近亿元的优惠贷款和500万元的财政贴息用于高校科技产业,江苏省每年安排4000万元周转资金和1000万元贷款贴息支持高校科技产业。
(2)社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造成高校大量科技成果无法得到转化,促使高校走自行转化之路
科技论文和专利是衡量占有科技成果资源的重要指示,高校的科技论文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大群体中占有绝对优势,获得的国家专利也占相当比例(见表3),但由于多数企业普遍产权关系不明、产权边界不清、企业未能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缺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动力。同时,企业也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尤其是未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未能形成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因此,造成了对高校科技成果需求不足。高校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实现产业化的不足10%,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高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技术创新转化循环,不得不自己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校科技企业。
表3 我国的科技论文和国家发明专利情况
科技论文(1998)国家发明专利(1999)
研究群体数量(篇)
比例(%) 数量(件)
比例(%)
高等院校 86921
71.6
425 29.7
研究机构 25751
21.2
543 38.0
企业
87457.2
462 32.3
注:数据来源于《200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高校追求科技成果高附加价值的结果
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技术科技成果蕴藏着极高的附加价值,一旦产业化会带来巨额利润,如1988年由北京大学投资40万元创建的北大方正集团公司,通过不断地把其拥有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得到迅速发展,该公司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最强的骨干企业之一,进入了“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列,在公司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北大带来巨大利润。高校在取得R&D成果后,他们不愿将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对外转让,而是自己实施产业化。这既能弥补科研开发费用的不足,又能为高校和科技人员带来可观的收益。高校为了追求科技成果的高附加价值带来的利润,纷纷加入到高技术成果转化中,创办自己的企业,从而促使我国高校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宽松的创业环境,激发高校科技人员个人自行转化科技成果
为了加快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近几年,不断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如1999年,国家科技部会同国务院6个委办局发布了《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上海市1999年出台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广东省199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鼓励了科技人员(包括高校科技人员)“下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政府鼓励高校和高新区创办大学科技园,为科技人员提供场地、资金等创业服务。目前,全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到40多家,在大学科技园里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高校教师、科技人员个人创办。因高校教师、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多是转化职务发明的科研成果,高校依法约定在企业中享有股权,所以属高校控股或参股企业,可视为高校科技产业的一部分。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内部化的措施
1.促进企业实施内部化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和研发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产权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的重要依托,国际经济已由资本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其核心正逐步演变为知识产权的竞争。在许多重要的领域,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强大优势,不断加大对我国的制约和控制,严重地挤压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要直接面对掌握大量知识产权、并且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外国企业,形势十分严峻。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提出,一定要把涉及经济命脉和某些关键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因此,面对严峻现实,我国企业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转变观念,树立全球化意识,加紧利用WTO有限的保护期来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确立企业在我国研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研发资源配置处于长期不合理的状况。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这一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科研院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受益者,而企业则因政府研发的投入甚少,自身对研发投入缺乏动力,很难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世界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分配和人员配置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研发成果转化率较高,一般在60%~70%,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要确立我国企业成为研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企业改革,通过制定宏观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对企业不仅鼓励发展,更应鼓励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既有高风险又有高收益的活动,没有技术创新,就不会有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政府要大力支持,并予以一定的扶持资金,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鼓励企业创新,实行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挂钩。
(3)建立我国企业研发评估体系
对科技投入多,其产出未必成正比。如何有效地使用研发经费,使国家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的决策者能够有效地分配使用经费,企业能够有效地选择和管理科研活动和项目,研发评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研发指标是评价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主要参考之一。国外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评估已有多年的历史,OECD于1964年发表的《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已成为各国进行研发统计的依据。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也都已建立了研发统计方法和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研发统计方法。为了便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在全国性科技统计中加入研发统计指标。同时,政府做好企业研发机构认定工作,并制定有关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优惠政策。
(4)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整体研发能力
当今发达国家的企业正积极通过各种联盟形式强化已有的竞争优势,其中研发联盟已成为重要的技术来源,如法国农业基因公司进行研究小麦的基因标记时,每个参加者拥有自己所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并可分享其他合作伙伴的成果。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研发力量相对分散。出于同业竞争等原因,国内企业习惯于各自为政的独立研究,这也是至今许多产业、产品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重要成因之一。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研发联盟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和联合开发,不但增强各企业的研发力量,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研发速度,还能共享创新成果,从整体上提高该领域的科技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2.促进高校实施内部化的措施
(1)深化对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认识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把高等院校科技产业作为一个工程来抓。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高校科技产业作为高校面向21世纪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科技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硅谷鼻祖”特曼认为:好的大学不应是一座“象牙之塔”,而应成为研发工作的中心。大学参加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使自身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高校如果不能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将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走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
(2)参与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在世界各国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在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建与发展中,高等学校一直起着主导与核心作用。从发展过程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首先是由高等学校培育而成的。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德国的海德堡技术园区、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加拿大的北硅谷高技术开发区、韩国的大德园地等,这些高技术开发区都是以高校为中心。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形成、发展是当代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里程碑,大大加快了高技术成果转化的规模。而在我国,许多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建都是政策的产物,高校在其发展中作用有限,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高校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高校发挥其作用可有多种形式:一是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二是加强同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研发合作,共享高校的研发资源;三是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创办科技型企业。
(3)以大学科技园为主要形式,参与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在发达国家,企业孵化器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桥梁作用,没有孵化,就不可能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创建了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如依托企业或科技管理机构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业服务中心、依托高校的大学科技园等。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单独或与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创建了几十家大学科技园,这些科技园为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仅以西安高新区为例,先后有三所大学同其合作创建了大学科技园,即国家级西安交通大学科技产业园、国家级西北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园,这些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项目、实验设备、信息资源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优势,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上中游工作,即项目策划——项目研发——项目孵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学参与企业孵化器建设,这种形式内部化程度较高,非常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要突出优势,拓宽融资渠道
高校在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有优势,使其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因此,高校应根据国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学科交叉且技术更新快、社会产业难以转化的成果进行重点孵化和产业化。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统计数据看,高校科技企业是在国家基本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少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为了加快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为此可考虑建立高校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同时更多高校优秀企业要积极争取上市,进行直接融资,再次高校企业和社会企业实现联合或资源重组,利用社会资本等。
收稿日期:200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