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课改论文,有效性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改以来,地理课堂教学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出现课改的“高原现象”。面对困难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回归常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地实施地理教学,在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生态的和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一、培养具有创造意识的教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实现地理有效教学包括“上位”和“下位”两个层面,“上位”层面是教育价值观问题,包括教师的地理教育理想、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等;“下位”层面是地理教学技术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教学评价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育行为。因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专业自觉,把对有效教学的追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解决课改“高原现象”问题的出路在于改造课堂,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聚焦常态教学,优化常态地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具有创造意识的地理教师。
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教学技术层面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需把握如下几方面问题:
1.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实施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依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关注的多,往往对地理课程标准关注不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看这节内容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注意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适切度。标准中的“点”一般对应教材中“面”,并且内容的顺序和教材中的表达顺序往往不一致,课标和教材表达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其中的差异性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的考虑。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可能。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在使用的顺序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引发地理教师的教学探索。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在课程标准落实、学习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框架体系结构、呈现方式、学科思想体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路,明确:哪些内容是课标规定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些内容,课标规定要达到什么水平?落实课标要求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体现地理学科的视角和方法。
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关系的本质是教学观念问题。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因时、因地,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2.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有效的地理课堂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通过自己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师生关系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亲其师,信其道。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流行为,交流状态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信的,这将使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和行为发生改变,并使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态度不仅仅使师生关系融洽,更重要的是使双方对未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期待。
促进有效教学,建立有效的课堂交流,从教师角度来说,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教师要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责任,并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期望相适应,同时,也应当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期望有所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问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和完整;注意改进课堂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综合运用纪律控制、目标控制和评价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促进地理有效教学的实现。
3.开发和使用地理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积极地开发和使用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促进有效教学。要努力探索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化,明确地理教科书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的地位;要注意研究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系列化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鼓励建立符合当地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内的充分利用。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要研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避免脱离实际教学要求、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
第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地理课程资源使用上,要努力做到适当、适时和适度。注意课程资源的使用策略,把握恰当的时机,努力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最优。要有符合教学需要的科学标准,繁简得当,难易适度。
第三,树立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正确观念。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发挥创造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视角,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造力。
第四,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要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科学性,注意防止和避免忽视教科书,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的教学倾向。
4.完善地理教学活动的评价,实现教育增值
完善地理教学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新课改下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多元化,以及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活动要与实际教学过程结合,追求地理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多元评价。同时,多元评价促进终结评价的有效实现。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增值,即通过对评价资料的分析,发现问题,修正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有效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评价上,就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和师生合作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及效果。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涉及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等。例如,提问、启发和组织讨论技巧,师生交流与合作的状态,还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地思考;教师是否采用了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是否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实现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
评价学生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掌握了地理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如何。对学生的评估,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质量,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师不能够忽视身边的教育评价方式,其往往是最实际、最有效的评价。如学生的日常作业,是一种常态的教学测量,教师批改作业就是一种重要的、经常性的评价。考试是测量,不能简单等同于评价。测量的作用不仅仅是区分,还在于利用测量结果来分析、反馈,矫正教学。对日常教学活动的分析评价,可以体现地理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和过程性。
教育评价中应当注意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赏识和赞美,缺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倾向。没有批评的教育是效率低下的教育,恰当的批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发挥评价作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作业问题、考试结果,判断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教学,分析教学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及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评价课堂应该从浅表性评价,到对课堂教学师生行为的深入剖析;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分析回到对课程标准、教材、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思考,回到对教育规律、教育本质的思考上去。在评价过程中,理清评价背后的教育价值观的变化,从而使教育评价成为实现地理有效教学的保证。
三、关注地理教育理念,反思地理教育的价值追求
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往往是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中逐步加深的,教师的专业态度也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从当前实际来看,一线教师更关注地理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在关注教学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教育理念。爱因斯坦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转瞬即逝,但只有事物背后的本质——理念是完美的永恒存在。”地理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应当关注和追求理念的转变和升华。
地理有效教学从属于地理教学的“上位”层面——教育价值观,即地理教育的理想、教师的教育追求。其包括教师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体验、地理教育态度和对学生的培养期待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取向是实现地理教育理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地理教育应该“有思想”“有情感”“有视角”“有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新课改下的教育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可从传统教育智慧中汲取精华,丰富地理教学实践。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地理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课堂重建,并赋予教学创造的乐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地理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有效教学论文; 课程资源论文; 新课改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