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探索与思考

赵爱文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以及其在高职院校资助对象中极高的使用积极性,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向“新媒体”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通过“新媒体”自身特征、优势的分析,结合“新媒体”受众资助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厘清“新媒体”对高职院校资助对象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实际影响,分析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发展优势与实际困境,为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实现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新媒体;资助工作;资助对象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社交的重要平台,而且日益成为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新路径。但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高效、便捷的开展,同时也给资助工作者、资助对象带来诸多挑战。根据“新媒体”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资助对象的实际,深入探讨和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资助对象、资助工作的影响,为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新媒体”的界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但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定论[1]。“新媒体”内涵与外延的混乱不清、边界与范畴的模糊不明,既反映出新媒体发展之快、变化之多,也说明关于新媒体的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不系统[2]。纵观业内专家学者对“新媒体”的认识看法,结合消费者的观点,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宽泛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运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3]。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其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4]

二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是具备价值、具有生命力的信息载体,其发展必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5]。相对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这四种传统媒体,“新媒体”具备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以及理念上革新,并且具有以下特征与优势:1.交互性与即时性满足了人们个性表达与交流的诉求,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要。2.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传播与更新速度快,可实现低成本全球传播。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可共享的海量信息使得人们意向信息的检索更加便捷。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庞大的信息量与丰富充实的内容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6]

三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资助对象的影响

为深入调查“新媒体”对高职院校资助对象的影响,随机选取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7个院系一年级210名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新媒体”使用情况的线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中的“新媒体”包括网络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输出载体,如手机、IPAD等。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其中150个调查对象来自农村。

(一) “新媒体”改变了资助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受到“微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拓宽,社会交往方式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作为国家资助的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国家资助概念与政策的认识程度、参与方式也逐渐改变。

但对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评价结果显示,66.83%的调查对象认为 “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共享更加迅速、增加监督机制、加促了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22.21%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媒体导致了虚拟化的评选程序,减少学校老师对于资助群体的了解,不利于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11.06%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瞬间传播,增加了贫困学生个人隐私的泄露,侵犯了学生隐私”。

“医学内分泌、泌尿外科疾病数据库”是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围绕本校国家重点学科网络平台建设的系列特色数据库之一。它以本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发展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网络特色资源开发与收集为核心,以网络特色资源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推进重点学科特色资源的有效应用为落脚点,达到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资助对象群体对“新媒体”较高的使用积极性表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由传统工作模式向“新媒体”化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但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利用Delaunay三角网进行面状河流中轴线的提取,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生成三角网结构的骨架线作为双线河流中轴线。其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建立面状河流内部的Delaunay三角网;将三角形分为三类连接线中点或重心构成三角网的骨架线,用骨架线代替其中轴。具体实现方法见参考文献[12,13]。

在“万物皆媒”背景下,“新媒体”的应用几乎囊括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新媒体”也占据了大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05名调查对象接触新媒体时间大于三年,其中20%的调查对象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小于3小时,47名调查对象的日平均使用新媒体时间在3-5小时之间,日平均使用时间大于8小时和在5-8小时之间的人数分别占18.10%和17.14%。接触新媒体时长在2-3年的人数共45人,占21.63%,其中有46.67%的调查对象日平均使用新媒体时间小于3小时,日平均使用新媒体时间在3-5小时之间的有16人。分别有21名和29名调查对象接触新媒体时长在1-2年之间和小于1年,且日平均使用新媒体时间在1-3小时的分别占47.62%和82.76%。此外,还有3.85%的调查对象从未接触过新媒体。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调查对象初次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较早,基本上在初中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使用,仅有极少数在大学入学前未接触过新媒体,而且新媒体接触时间越长的调查对象其日平均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也越长。

在208个家庭经济困难调查对象中,有148人认为通过学院在官方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奖助学金评审动态很有必要,占71.15%;也有23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其余17.79%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无所谓。相较于传统资助工作方式方法,“新媒体”在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实践中,最大的优势就是资助信息传播及时,其次是增强奖助学金体系的监督力度,接着是“新媒体”平台涉及面广泛,消息传播范围广,最后是“新媒体”平台有助于促进奖学金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 存在问题及分析

“新媒体”的普及,以及其参与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在高职院校资助对象中表现出极高的受众性,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触“新媒体”时间较早;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新媒体”素养教育,部分学生对“新媒体”存在过度依赖的心理,沉迷于网络,且接触时间越早,依赖性越高。“新媒体”的全天候、全覆盖性与即时性,给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带来诸多的便利,无论是资助部门相关资助信息的通知与转发,还是资助对象对相关信息的接收,都可以实现瞬时传播和随时互动,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繁杂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各级资助部门的官方网站、公众号推送的消息,部分资助对象并没有仔细阅读,甚至取消关注,这样的资助宣传效果反而比传统的口头转告、纸质传阅更不理想。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简化了工作模式,改善了资助信息量的冗余,提高了资助信息的质量,加强了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但同时绝大部分资助对象对于其虚拟化的评选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隐私的侵犯存在一定的顾虑与担忧。

四 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探索与思考

《早春图》叙述“三远”时,对“高远”、“深远”的表现更突出山峦的势,但是在说“平远”时更突出山峦连绵至远处所体现出来的意味。“平远”指各种意象在平面画纸上的位置关系,画面中由于空中的物象显小而产生空阔的意境。“平远”不仅包括山的排列位置、观测方法,还涵盖了超脱于景的意境美。平远让人感到放松,能释放精神压力。“平远”中带有愈远愈淡的意思,越要走得远,心态越要平。

“新媒体”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83.65%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最新的实时信息、资讯。在各项资助政策信息获取途径的调查中,25.96%的调查对象倾向于通过学院(系)官方网站获取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信息,其次通过学院资助部门微信公众平台获取的占23.08%,通过学院印发宣传手册、粘贴公告栏获取资助政策信息的分别占8.17%和18.27%,辅导员和同学口头告知相传的方式分别占18.27%和6.25%。虽然调查对象对“新媒体”的使用积极性普遍较高,但对于“新媒体”平台推送的通知消息只有35.1%的调查对象选择仔细阅读,40.87%的会根据自我需要选择性阅读,而19.23%的学生并不理会相关消息甚至有4.8%的调查对象直接屏蔽相关“新媒体”公众平台。

“新媒体”化的资助工作方式,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和全覆盖性,促进了国家资助资源的共享,拓展了传统资助方式的受众群体,将国家、政府部门等各级资助政策信息高效地传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人。但是资助对象由传统资助方式下的被动接受向“新媒体”化的主动接收的转变过程中,资助工作者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增加各类资助“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和受众资助对象的黏度。

2017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高其整体水平,更好地宣传和利用我国的优秀学术成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中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6154种中英文期刊进行综合科学评价,遴选出新的300种以中文出版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其中《冶金分析》杂志有幸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基础上,择优遴选顶尖学术论文,建设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F5000)平台”,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科技论文,《冶金分析》同时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

“新媒体”化的资助工作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了资助对象与资助工作者的实时交流,契合资助对象随时随地表达自我需求的心理,同时资助工作者也可以随时关注资助对象的生活与心理动态。但是,在“新媒体”平台言论高度自由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受众资助对象合理合法的编辑、二次传播各类资助信息,加强“新媒体”平台客户端的监督监管,增强“新媒体”平台用户数据的监测与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新难题。

“新媒体”化的学习生活环境下,受众资助群体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自我表达、构建虚拟化的广泛社交、享受服务化的“快餐生活”,继而对“新媒体”网络产生极强的依赖性,而对现实生活体验的漠视与缺失致使其意识形态的腐蚀。因此,如何提高受众资助对象的新媒体素养,及时发现并纠正其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引导其自主、积极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是值得各级资助部门、资助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2):61-63

[2] 陈巧玲.“微时代”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影响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0):18-19.

[3] 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97-101.

[4] 杨明刚.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9):101-102.

[5] 陈廷根,赖嫦媛.高校管理中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J].高教探索,2011,(05):30-33.

[6] 黄海珠.广西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研究[J/OL].中国成人教育,2017,(21).

本文引用格式: 赵爱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9,6(71):288-29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1.091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专项课题学生资助专项“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隐私保护问题研究”(编号:JS/2018/ZX0715-01864)。

作者简介: 赵爱文,女,江苏淮安,硕士研究生,思政助教,现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标签:;  ;  ;  ;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媒体”化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