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改革开放大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学好用好“改革开放大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学好用好改革开放这部伟大的教科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这部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教科书论文,用好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好用好改革开放这部伟大的教科书,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加深领会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对亚洲和世界的未来也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作出的义无反顾的战略选择。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要么按照“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走下去,在僵化的体制内束缚任何创新和探索。其结果是使社会主义难以获得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人民难以摆脱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国家难以追赶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要么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本本教条的迷信和崇拜,突破体制和观念的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其结果是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得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进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其清醒地认识到,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社会主义,任何别的道路都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毅然地选择了后者。由此而来的中国巨变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历史所记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这是一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已经在英国出生,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后,正掀起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韩国、新加坡基本实现了经济起飞,而中国依然在贫困落后中徘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不发展经济,如果不改善人民生活,如果不奋起直追,只能是死路一条。在当代中国命运攸关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既是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的唯一选择,又是赶上新一轮科技浪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汇入世界文明潮流的必然选择。

30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它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也让世界将一个国家30年的沧桑巨变,载入人类文明的光辉史册。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首先,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即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兴利除弊,破旧立新。离开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就会逐渐丢失其先进性和优越性。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锐意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真正进入自我完善和发展轨道的历史。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0年来,正是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

第二,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就因为它已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时期以来,正是通过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生产力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化,我国改革开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愈加注重科学性;既着眼于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又着眼于提升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既着眼于扩大生产发展的规模,又着眼于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效果;既着眼于淘汰和改造落后的生产力,又着眼于培育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既着眼于优化国内生产力发展环境,又着眼于面向世界拓展生产力发展空间,等等。这表明,改革开放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的伟大革命,已经并正在进入新的科学境界。

第三,改革开放是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水平的革命。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全方位地激活了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的战略棋局。就改革来说,我国实行的是系统配套的大改革,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在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不断地扫除障碍、注入活力,开辟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就开放来说,我国实行的是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开放,它从三个层面把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地贯通起来;一是推动中国以顺应时代大势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文明发展进程,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二是推动中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充分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从引进技术层面的有益成果,延伸到吸收制度层面的有益成果;从利用经济方面的有益成果,扩展到借鉴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的有益成果。三是推动中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积极追赶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包括着眼于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展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探索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有力提升。

三、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概括地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4千亿元增加到24.9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9.8%,增长14倍。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跃居世界第四位,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300美元提高到2480美元左右。从人均国民总收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已跨过低收入国家的门槛,现已稳定地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员。

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2%和7.1%。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产品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不少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钢产量、发电量和谷物产量分别由世界排名第五、第七和第二跃升为世界第一。这也使我们告别了物资短缺时代,从卖方市场走上了全面买方市场,也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和农副产品生产大国。

产业结构明显升级。一般来说,经济的成长尤其是大国经济的成长,都伴随着第一产业产出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出比重的上升。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明显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78-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8.2%下降到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3.9%上长到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不大,仅上升0.7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外汇储备由不足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的1.8万亿美元。统计显示,1978年至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2位跃居世界第3位。同期,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堪称世界经济奇迹。但是,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困难。如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等等。这些又成为未来的改革所亟需解决的难题。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理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学好用好“改革开放大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