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学生的生命精神_史铁生论文

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学生的生命精神_史铁生论文

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构建学生的生命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作品论文,优秀论文,精神论文,生命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功的文学作品教学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的语文阅读内容有一定的相关度;二是新的语文阅读内容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因此,文学作品教学应该是学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构建自我”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发现世界”的情景,而文学作品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还原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进而认同作品的情感价值,这样,优秀的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切实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与道德需求,构建出健康的生命精神状态、道德认识标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一、发现情感之美,构建健康的道德认识标准

道德认识是个人对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表现为对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判断。在家庭关系中,中国传统文化对为子女的人的道德要求是“孝”。一个人只有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才能在人伦关系中尽到应尽的道德责任,才能对他人有信,对国家尽忠。现在的许多学生,无视父母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无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叮咛与期盼,又何谈尽孝尽忠?他们不是生来麻木、冷酷,心坚似铁,冷如冰,他们需要情感的唤醒与道德认识标准的重建。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人性、人情之美,为还原学生健康的人性、人情之美提供了可能。散文《我与地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与我们高中学生处于相同的心理成长期,对父母都有相似的心理反应: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为了长大而欲脱离父母的叛逆,也有因生活经验不足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与固执。当我们的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史铁生母亲默默地付出与承受的苦痛,审视史铁生年轻的生命承受着不幸,却又将心门向最亲近的母亲重重地关上时,他们真切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这位坚强的女性,当她得知自己唯一的儿子将终身瘫痪,该会是如何的痛心疾首啊!当她看到儿子意志消沉,每日疯一样地飞到地坛,回家后又一言不发,这位母亲该是怎样的无助、痛苦啊!这位可怜的母亲,她何尝不希望瘫痪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为了儿子,我想她甚至会希望用她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双腿,她一定心甘情愿。当她的儿子在地坛中苦苦思索生命的意义时,母亲在家里忍受着刀割一般的痛苦。她怕随时会传来儿子因想不通而自杀的噩耗。她在挣扎,她在努力。她尊重儿子,而自己却暗暗悬着一颗紧绷的心苦苦活着,我知道孩子的苦痛在母亲那里总是要翻倍的。多伟大的女性,多伟大的母爱!(高一2班 刘燕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我与地坛〉有感》节选)

阅读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由于必要的生活经历的准备,个人潜在的善良本性被唤醒。在上述写作片段中,学生都理解与认可了“母亲”这一形象。从学生所找的母亲担心孩子又不想干扰孩子选择静默、选择躲避的生活片段看,他们真切地理解了这几个细节最能显现母爱的无私、无畏,大爱无言,大音稀声。学生被打动了,他们学会挖掘母爱之美,更懂得了如何以景仰的姿态去理解父母的艰辛付出。理解史铁生记忆中母亲苦难的形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世界、正确把握道德认识标准。

二、比对作品,审视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不良的道德行为

在把握作品情感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通过比对,发现并纠正自己日常行为的偏差,从而使自己的精神风貌与价值标准与所处时代的精神相一致,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准则,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自我反思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一篇《我与地坛》,是一个陷入苦痛中又将苦痛不自觉地双倍交给母亲的倔强的儿子的忏悔,是儿子写给已经去世的母亲的忏悔,是迟到的忏悔,也是一曲用无声无私的爱将儿子从绝望的深渊拉回来的母爱的颂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少倔强的男孩子低下了头,他们在文章中写到:“我做了多少让母亲失望的事,我倔强得像一头牛,拉也拉不回。看了史铁生的文章,我知道了,要爱母亲,不要等一切都晚了的时候就再也来不及了。”“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惊出了一身冷汗。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我没有史铁生那么不幸,但是青春期的我非常的叛逆。母亲说的就算是对的,我也不会承认。总以为和父母对着干很英勇,是男子汉。这种想法太危险了。也许当我明白母爱的伟大时,母亲已两鬓斑白,那时,我肯定也会自责的,但到那时就为时太晚了。”(高一2班 汪苗峰《不让忏悔迟到》)

“人心是相通的,人情也是相通的。在史铁生的身上,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史铁生母亲的身上,学生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在史铁生已经迟到的愧疚中,学生预见了自己即将到来的愧疚。

我为了书中的这位母亲而哭泣,为何不曾给予我自己的母亲更多的关怀呢?想起刚刚与母亲斗嘴,面对母亲的爱而倔强地毫不理会的自己,心中不免一阵酸楚。或许,我真的错了。”(高一2班 李旸《母爱》节选)

在学习《我与地坛》时,为了达成学生上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情感教育目的,可以让学生由《我与地坛》向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辐射,进而探寻作者的心理轨迹、情感发展脉络,通过感受、比对和参悟,达到对自我生命情感价值标准的重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教学流程:①在史铁生的身上有没有你的影子,请举例说明,并请你以旁观者的身份做出评价;②在史铁生母亲的身上,有没有你母亲的影子,请举例说明,并请你以旁观者的身份做出评价;③在史铁生的其他作品中,你有没有看到《我与地坛》类似的情节,从中你懂得了人生道理什么;④将你读取的最大的成长感受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三、更深层次地观察世界,认识人性的复杂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外在学习情境,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说,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通过肯定母亲的情感付出,检讨史铁生的行为偏差,还原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而用带有批判性的思想去看待这个世界,认识到人性、人情的复杂性,才更接近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也更具辩证性和客观性。所以,在《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除了钦佩史铁生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讴歌母亲无私的包容与付出外,还应该给史铁生那样经历的人以怎样的人格尊严?

“坎坷的人生是需要关怀的,但最需要人关怀的时候也往往是人最不需要他人同情怜悯的时候。花样年华的二十岁,正是人生命的旺季。在阳光雨露般的希望与机遇还不曾来临的时候,忽然被夺走了双腿,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打击啊!我描绘不出这样感受,甚至连想象也不敢想象。我只能猜测,在史铁生强烈的自尊下,忽然又分裂出一股强烈的自卑感。在生命的黄金时期,人是容不得半点欺骗的。史铁生油然而生对生命的仇恨,但生命是无罪的,有罪的是居高临下“积德行善”的“有识之士”。他们用同情怜悯的目光,自以为做了善事,却不知所做的一切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向残疾人的内心。他们需要人们的帮助,更需要人们的尊重。如果没有歧视,做一个正常人和做一个残疾人并没有区别,有的也只是生理上的不便,只要人的内心是光明的。内心的光明虽然不能弥补生活上的不幸,但它让人至少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而不必担心人们异样的目光。人在风雨中,需要伞,更需要走出风雨的路。”(高一2班 林科峰《人在风雨中》)

“我们非常关注陷于困境中的人,力求从大量励志故事里提取坚强、勇敢、战胜自我等优秀品质,以强化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而我们的学生是否在学会坚强的同时对别人的灾难变得熟视无睹、冷若冰霜?或者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过分指责?如何跳出个人的小圈子,更多关注周围人们的感受,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思想、意志与人格尊严,包容他们的缺陷与不足,给他们合适的心灵生活空间,进而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恰恰更值得关注。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困惑等方面出发,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这样,我们就能更容易理解他人的困难与苦恼,更体贴谅解他人的不利与不便,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林科峰同学的这段阅读心得就是学生思维得以成功突破的例子。

“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文学作品教学如能让学生达到如上的教学境界,则完全实现了在文学作品“汲取思想、感情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的课程目标,以最自如的状态去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发现建构知识的个人意义,汲取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精神元素来建构自己的生命精神,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标签:;  ;  ;  ;  ;  

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学生的生命精神_史铁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