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管理科学论文,视角论文,性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941;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7)01-0074-05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新技术与高科技高速发展、知识在社会进步与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并成为关键因素的新时代,一个电子商务、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属于工业经济时代建立在牛顿力学范式基础之上的垂直组织、综合一体化、等级经济、指令与控制组织等观念正在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外援型、规模最小化、利润中心、网络、多种多样的其他组织形式等概念[1];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都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对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变革带来的新问题对新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渴求。这意味着新的时代需要催生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复杂性科学理论的研究给管理科学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思维方式。复杂性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范畴,主要是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2],是将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关于社会、自然现象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类比地应用于管理科学。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科学范式的转换——从线性分析范式向非线性范式的转换,对包括管理学在内的所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地也要求管理研究的范式做相应的转换[3]。如何从系统论、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角度看待管理?如何将企业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提升到一般管理理论之上进行分析?如何改变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行为失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探讨管理中的复杂性,重新审视曾经辉煌过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开拓新的管理研究范式,指导管理实践,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库恩的“范式”和“范式转换”为基本脉络,剖析管理科学在范式转换层面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新范式的主要原因。
2 范式和范式转换释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科学思想史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paradigm)和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概念,并作了为学术界所共识的界定。所谓范式,就是一个解决科学问题的具体范例,是一个学科内的科学家一致认同的科学成就,是一套相互关联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的完整体系[4]。范式为科学研究确定了问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准则。能否拥有范式,是该科学是否成熟的一种标志。
范式的基础性内涵,是那些在科学发展的客观实在性过程中出现的判断性事件。这种特殊的事件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世界观。如牛顿力学定律,不仅用极其简单的世俗语言,说明了地球上的现象,而且还诠释和演绎出了天上行星系统的变化格局。以这种力学体系为基础,科学研究者形成认识自然现象的绝对时空观,进而被哲学地提升为形而上学世界观。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以判断性事件为基础的范式演绎观念,通常被库恩称之为科学革命的结构。换言之,判断性事件通常就是历史时期中起着革命性影响力的思想或学说,从而理论在这种革命的作用下,形成一种思想体系。
范式转换的演绎框架主要是:当学科处在“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突破现有的范式体系,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并逐步征服大部分的科学家,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olution),从而使一种处于危机中的旧范式过渡到一种新范式,即引起的科学革命,导致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不断涌现。换句话说,范式提供的是一种科学思想,而科学思想的演化机理是基于间断性的范式的不可逆连续更替或升级。如图1所示:
图1 科学范式转换路线图
图1中P1表示第一种范式,P2第二种范式,Pn表示第n种范式。注意图中的箭头是不可逆箭头,范式后面的重叠阴影表示常态科学。因此,科学思想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换过程;认识了范式,也就把握了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从而,探讨新范式也就等于触摸未来,对企业就等于形成战略认知框架[5]。
3 管理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
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库恩对范式的阐述,考察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的百年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逻辑的起点应是古典的管理学理论。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械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20世纪初到30时代,以泰勒(F·W·Taylor)的“科学管理”、亨利·法约尔(H·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Weber)“组织理论”为代表,在综合英、美两国管理实践经验与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古典管理科学范式,是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它侧重从管理职能、组织结构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古典管理科学范式在实践中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点,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就遇到了挑战。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著名的“霍桑试验”,这一试验的历史意义,可以看作是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反常危机的出现。因为霍桑试验的原因,在于探究古典管理科学范式引发的生产实践神话,为什么会出现失灵?结果表明,工人的“社会人”和组织行为倾向,是对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挑战,这样,霍桑试验可以说既打破了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生产力神话,又使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递进发生关键性的反常危机,从而,古典管理科学范式被后来的行为科学范式所取代,它主要从个体、组织与领导的角度,从人性研究入手,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与调动企业中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有效地自我监督与激励的目的,这无疑是对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一种超越。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如雨后春笋,滋生蔓延,林立丛生(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理学派等六大学派)。1961年,孔茨(H·Koontz)在其名篇《管理理论丛林》中把管理科学目前这种状况称为丛林时代。在孔茨发表该文后,弗雷德里克认为:“也许5年之内——肯定不会超过10年——将会形成明确被管理界广泛接受的一般管理理论”。但令人遗憾的是,1980年,当孔茨再次重访“管理理论丛林”时,管理科学非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范式,反而增加了系统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等,发展为十一个学派。孔茨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处在管理理论的丛林时代[6]。
管理理论呈现出学派纷争,没有一个统一范式的局面。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着管理科学研究的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使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大打折扣,以致有人感叹,管理科学研究就像一棵枝繁叶茂但却鲜有果实的大树,这样的研究对企业实践几乎没有作用。因此,学派纷争的管理科理论急需有一个新的统一范式来指导管理理论和实践,而复杂性科学正好为管理科学走出“丛林”提供了一个框架,一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用库恩的话来说,是一种范式。所以,我们说,复杂性科学范式正在管理科学中兴起。
通过对管理科学在范式转换层面的相关分析,不难看出,管理科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逻辑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向量式发展,是一系列以思维模式为核心的范式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将管理科学范式演进的路径通过图2来表示:
图2 管理科学范式演进路径
4 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新范式的原因分析
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们所处时代的科学范式为背景的。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科学范式正从线性分析范式向非线性分析范式的转换。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线性思维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线性世界里已变得相当无能为力了。我们只有完成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机械决定论到有机整体论、从依赖过去到面向未来的认识飞跃,才能把僵硬的旧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具有适应复杂环境变化能力的新的组织和新的管理形式。要完成这个转变的艰巨任务,要靠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协同学等复杂性科学提供的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的思维方式。如今,复杂性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已经和正在给管理理论和实践带来新的变革,进一步引导管理科学的范式转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的新范式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复杂性科学范式与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为了下文讨论方便,我们暂且把古典管理科学范式、行为科学范式和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管理学派统称为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所基于的理论假设基础不同来分析。
4.1 人性的假设不同。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即使组织动态和环境是复杂的,人们还可以通过理性化的过程来使组织变得可控,以使复杂性变得简单。然而,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和管理客体的被管理者都是具有思维能力,复杂历史文化背景和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差异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人,双方的互动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这使得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决策在无序的动态组织中,人的理性能力也是非常成问题的。同时,管理旨在借助组织中的人来实现组织目标,同时组织中的人需要依靠组织或团队来实现个人目标。组织、团队和个人目标的多重性和冲突,使得管理问题变得异常复杂。更为困难的是,组织的类型有很多,不仅有企业之类的营利组织,还有社团之类的非营利组织。显然,各种类型组织的目标完全不同,而又都存在管理难题。管理如何面对具备不同目标的各种组织和个人来寻求普遍适用的管理规律呢?而以有限理性人性假设的复杂性科学范式则能对此进行阐释。
4.2 对环境的稳定性和未来可预测性的信念不同。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是基于牛顿力学关于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信念。牛顿把世界看成有序、稳定、可预测的。对他来说,系统变化是确定性的,永远沿着固定的和可预期的轨道变化。牛顿对变化过程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管理学家,使牛顿的机械决定论成为古典的管理学范式和行为科学范式的管理思想基础。这种对管理和组织思想影响的极端表现是韦伯的机械的理想化官僚组织理论。这种理论把组织看成确定性的系统,它的变化结果是可预期的,因为这种管理组织只允许逐渐变化到改变较大的过程和结构。但是,复杂性科学所揭示的组织的复杂和无序特征使得这一信念不再可信。复杂性科学认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极端的敏感性,即具有“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受到系统的非线性反馈过程的不断放大和缩小,导致最终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意味着一个大的原因可能只产生一个小的结果,而一个小的原因可能会有一个大的结果,相似的原因不见得有相似的结果。因此,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推测未来和做出长期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靠的。
4.3 组织可以控制的假设不同。以牛顿范式为理论基础构建的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主要特征是,集权、层次、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和严格的计划与控制,传统管理偏好稳定的环境,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假定所面对的是少数、可预测的变化;管理是被动的,适应环境变化的,是根据过去活动所做出的被动调整反应;管理是高度防范风险的和依赖正式控制的,是官僚的和严密控制的,不同的组织层次管理权限是有限的。随着组织环境变化的快速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特征日益明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组织内部的创造性和环境适应性,人们很难将管理问题与组织内外环境隔离开进行思考和研究。因此,正如基尔所说,在复杂性的组织中,“即使在一个事务性的或者简单的系统中,通过控制来管理都不可能是一种完全的胜利”。另外,他还提出,“组织越是大,越是复杂,通过控制来管理就越困难”[7]。
4.4 决策的依据不同。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认为管理者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关于组织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在宏观层面上运行的数据或知识,比如说关于组织的产出、过程和结果方面的知识,这样,管理者就可以根据事实和相关数据做出决策。但在非线性动态组织中,组织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将会使管理者不可能取得完整和精确的关于组织产出、结果和过程的知识,而此时,管理者只能根据系统的状态与行为模式做出决策。
显然,复杂性科学范式与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相比较,他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详见表1所示[8]:
表1 复杂性科学范式与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的比较
5 对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与启示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相互交流和影响急剧增加与扩大,人的活动和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哪种组织的结构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一个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常常取决于它对外部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的主要理论假设今天迅速地变得不适当了,已难以应付当今越来越复杂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成为制约引入新技术和适应新环境的瓶颈。管理活动如何成功应对复杂性的挑战,关键在于把复杂性科学的思想和成果引入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真正实行复杂性管理;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尽快摆脱机械还原论的旧思维方式的束缚,切实转变到整体论的复杂性思维方式来。复杂性科学已为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创立了新的研究范式。
收稿日期:2005-09-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204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03JB630015)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
标签:管理科学论文; 复杂性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 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古典管理理论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