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发明 江西省宜丰县新庄中心小学 336305
【摘要】应用学具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先进教学手段,作为一线教师应恰当的把握学具与教学课堂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学具发挥其最大功效,这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同时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36-01
如今的课堂在教学改革中越来越丰富多彩,数学的学习也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学具的出现更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学具教学和课堂教学应该有机结合,发挥出其最大优势。
1使用学具,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遵循感知―概念―概念的规律。而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来掌握知识正好就符合这一认知规律。操作学习不仅能将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改变为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得到充分的调动,使之参与到活动之中,让学生形成对诸多事物的感性认识,并诱导学生积极地对事物进行探索和总结,从观察事物的外表到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事物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例如:在进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我让两个学生去分10个苹果,两个学生通过分苹果,发现有五种分法。第一种是一个人分到1个,另一个人分到9个;第二种是一个人分到2个,另一个人分到8个;第三种是一个人分到3个,另一个人分到7个;第四种是一个人4个,另一个人6个;第五种分法是两个人每人分得5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第五种分类方法和前四种方法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学生们知道第五种分法中每个人分得的都是“平等的”,这就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平均分”“每份都同样多”特征。就这样,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生活中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使知识更加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2使用学具, 学习和验证一些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一般都有其形成的过程,教学时借助学具,有利于将公式的形成过程寓于学生的动手动脑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知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那么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用体积是 1 cm 3 的小正方体学具,拼凑出不同的长方体,并通过观察、分析和交流,找出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最后总结出长方体体积 = 长× 宽×高,正方体体积 = 边长× 边长× 边长。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中有关半径、直径间的关系时,可在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后,用直尺、圆形纸片等学具,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采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归纳出“同圆(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 2 倍”这一正确结论。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使用学具,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应用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巧技能。对于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使学生模糊不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全力解决好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利用学具的优势,有利于将重点和难点知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及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难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用量角器量出这一结论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裁剪、拼凑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探究和验证这一结论。借助学具的帮助,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4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这一节时,会出现十位上除后除不尽,仍有余数的情况,例如计算54÷3时,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字“2”表示“2个十”,计算时要和个位上的“4”结合起来看成“24”来继续除的知识点很难理解。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时可采用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让学生亲身体验除的过程:把每捆都是10根的5捆小棒(表示5个十)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表示1个10),也就是十位上的商是1。剩下的2捆小棒就表示2个10,要想继续平均分成3份,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剩下的2捆拆开,和另外的4根合成24根后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8根,所以个位上的商是8。通过摆小棒、分小棒,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将剩下的整十数如何继续平均分,从而感知有余数除法的算理。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动手分小棒和除法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具体从形状方面的操作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理论,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和谐发展。
5使用学具,能够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要想在浩瀚无边的学海中遨游,良好的探究能力不可或缺。唯有让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换言之,良好的探究能力是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一项必备技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学具探究新知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运用学具不仅能够获取新知,还能够发展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在利用学具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以及表面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过程中,他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逐步发展。由此可见,学具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的一个有力推手,还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件法宝。
综上所述,正确的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方便的获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体现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智勇.浅析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J].神州,2018(16).
[2]汪艳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刍议[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8(7).
论文作者:晏发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学生论文; 学具论文; 这一论文; 难点论文; 正方体论文; 长方体论文; 角形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