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环境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途径论文,初中论文,功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在不断获得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自身生存的环境。环境的恶化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如今,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还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学科渗透成为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生物学科是与环境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这使得生物学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如何挖掘生物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实现环境教育目标是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关心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生物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1 初中生物学环境教育功能
根据英国著名环境教育学家卢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的三个线索理论:“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的环境教育还属于层次较低的环境教育,该阶段的环境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初中生物学的环境教育功能主要有:
1.1 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与空间。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当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时,环境会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与空间。反之,如果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不协调,人类过度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中的资源与空间时,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会被打破,人类的发展会陷入困境中。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初中生物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白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他们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破坏对生物的不利影响当前,人类盲目的生产活动已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日益恶化的环境不仅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他生物包括各种动物、植物也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草原退化,森林减少,江河湖泊被污染,鱼虾消失,河水发黑发臭,海洋受污染,鱼类的种类与数量急剧减少,威胁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生存的疾病不断出现,地球上每天不停地有许多物种灭绝、消失,这些都与环境遭受破坏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探索生命科学的生物学,应该从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出发,使学生认识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生存产生的不利影响。
1.3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承受力也是极其有限的。现代人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开发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越多,留给后代人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还没有真正科学地认识,人口膨胀、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似乎都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初中生物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实现初中生物学环境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2.1 利用课堂教学,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热情,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初中生物学中有许多与环境有关的知识,比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植物的主要类群、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主要类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关注农村环境、关注城市环境、家居环境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遗传与环境等。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延伸,土地利用对生物圈的影响:土地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粮食、棉花、蔬菜、水果、木材的生产离不开土地;家畜、家禽要在草地和养殖场中饲养;城市、乡村更要在土地上发展。我国现在有耕地1.34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1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在约1.34亿公顷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左右,约9000万公顷,按耕地计算,我国的土地只能承载3.5亿人,资源的合理承载人口为9.5亿,最大人口临界值估计为16亿,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早已大大超出社会经济负荷能力和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砍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核心作用,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破坏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破坏生物的栖息地,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频繁发生的水灾或旱灾等。例如,1998特大洪灾、沙尘暴、长江水变浑浊等。再如在讲授“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联系当地近年来环境污染情况向学生展示一些因环境污染而带来不利影响的照片、图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愿望。
2.2 利用实验教学,从细微处进行环境教育 从表面上看起来,初中生物学所涉及到的实验似乎和环境教育没有什么联系,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实验中隐藏的环境教育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生物学实验前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剩余实验材料的处理等,每个实验环节、细微的实验动作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好素材。比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实验前准备实验材料鼠妇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每组只抓能满足实验要求数量的鼠妇就可以,不要多抓。同时,在抓鼠妇时要小心,注意不要将它们弄死。实验后,要将它们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使学生养成爱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又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教师提醒学生使用稀盐酸要适量就可以,不要浪费。实验后,要把稀盐酸倒入指定地点作无害化处理。多次的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之后就会内化为保护环境的切实行动。
2.3 利用研究性学习,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生物学研究性学习中蕴涵的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因此,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通过开展和环境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现实环境之中,切身感受环境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农村初中和城市初中的办学条件、学校所处环境不大相同,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该从当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简单可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比如,农村初中可以结合本土资源开展一些和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农药化肥对农田生物的影响、外来生物物种情况调查等。城市初中则可以开展一些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有关的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工厂废水对生物的危害、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等。